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自力更生,开源节流的对策使人疑惑,一棵教育小草的声音

学校自力更生,开源节流的对策使人疑惑,一棵教育小草的声音

【摘要】:按照《经费状况及对策》一文作者的意见,是“自力更生,开源节流”,“办好一个食堂,喂好一栏生猪,开好一个小型超市,管好一片学农基地”和“开发校园资源”。如果慈利县岩泊渡中学的做法,恰恰被某些“同病相怜”的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工,认为是求之不得的“医治经费缺口”的良方并“照此办理”,我想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经费状况及对策》作者的调查与采访,事实具体而细致,数字真实且准确,为农村贫困地区学校诉了苦处,说了真话,做了一件功不可没的实事和好事,笔者深感敬佩。但读完全文之后更多的是疑惑。

疑惑之一是,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经费缺口到底由谁负责。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主体应该是各级政府,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并经《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早已明确规定的。国家之所以作出科教兴国、经济强国的战略决策,之所以确定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的发展方针,其目的就是想通过解决区域发展失衡、城乡贫富悬殊等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来全面建设小康、和谐发展社会、强力推进进步的。因此,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学、初中教育和学校,其经费缺口必须由各级政府来负担,这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作为农村贫困地区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学校,其经费缺口解决的办法也只能且必须依赖政府而“等、靠、要”。可能有人马上会讲到前些年喊得最响的一句口号,即“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其实它是一句在当时曾经起过缓解教育经费矛盾的正向作用,但造成了教育乱收费且屡禁不止并现在还存后遗症负面影响的口号。现在它却是一个推卸政府责任、转移支付主体(对象)、加重农民负担、办砸义务教育的错误的思想、理念和口号。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学校,再也经不起这样不切中国实情、违背教育法规的瞎折腾了!

疑惑之二是,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经费缺口的对策应该是什么。按照《经费状况及对策》一文作者的意见,是“自力更生,开源节流”,“办好一个食堂,喂好一栏生猪,开好一个小型超市,管好一片学农基地”和“开发校园资源”。笔者认为其主观愿望,可能是善良和美好的,但客观效果,却会是令人不可想象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之一是“自力更生”和“节流”,这当然正确并且不管经费奇缺还是富余都要不断发扬光大;二次利用食堂的饭菜“喂好一栏生猪”,早已成为“节流”“创收”的好途径;至于“管好一片学农基地”,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学农基地”早就或有名无实或根本就不存在了,如何“管好”并“创收”?理由之二是不管“办好一个食堂”也好,“开好一个小型超市”也好,还是“开发校园资源”(利用寒暑假,开放“学校的文艺体育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乃至于学校的场地”,为学校创收)也好,其开放服务对象的主体甚至可以说是全部都是学生,这岂不有点变着法子、调换形式,往学生即学生家长的口袋里捞钱补缺口的嫌疑?并且还会助长巧立名目乱收费的继续“合情合理却不合法”地发展,同时这些“对策”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规定吗?

疑惑之三是,对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经费缺口对策的探索、创新的宣传方式、途径如何才合法科学、有理有利。慈利县岩泊渡中学正视学校经费“数米度日”无以为继的现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其精神其勇气,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经费状况及对策》一文的作者,深入基层调查实情,联系实际研究对策,及时推介“典型”的工作作风和敏锐的发现力,初衷动机也是应该充分肯定和感谢的。但是,作为湖南省教育厅机关刊物的《湖南教育》,它面向全国发行,覆盖着湖南全省的大中小学校,其发行范围之广、读者人数之多、影响之大,尤其是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作为情况简报或内部参考下发并讨论,或许要妥当些。因此,对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攸关民生的大是大非、指导全局的方案办法等重大问题的宣传报道和典型推介,都必须谨慎从事、不可大意。(www.chuimin.cn)

假定笔者的疑惑恰恰也是广大读者的疑惑,那可能是万幸。如果慈利县岩泊渡中学的做法,恰恰被某些“同病相怜”的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工,认为是求之不得的“医治经费缺口”的良方并“照此办理”,我想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当然,笔者对作者写作和编辑发表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的揣测,也许是痴人说梦或者是杞人忧天,但出于对农村贫困地区柔弱劣势教育的怜爱与关注,禁不住说了个人的主要疑惑,与《经费状况及对策》一文的作者商榷,聊供有识之士参考,敬请大方之家鉴正。

2005 年8 月6 日

注:此文发表于2006 年第2 期《当代教育论坛》(下)(国内统一刊号为CN43-1391/G4、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1-8305);2009 年3 月荣获中国青年教师协会、中国素质教育报告编委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本人荣获“中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