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一棵教育小草的声音》:徒弟师傅相长,快速成长

《一棵教育小草的声音》:徒弟师傅相长,快速成长

【摘要】:一个愿进取、敢争先的“徒弟”,能在“师傅”的精心培育下,明显地提高、快速地成长和健康地发展;一个负责任、有作为的“师傅”,会在不断地提高“徒弟”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自己,这都是“教学相长”。

农村重点高中学校要生存与发展特别是要发展,必须狠抓教育质量,但却存在着“年轻教师一大批、勉强合格者也不少”的情况,因而必须抓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等的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校本培训”,“洗脑”“充电”。提高的最基本的途径是培训,要强调的是“以校为本”。培训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洗脑”——转变思想与更新观念(这点最重要,此不赘述),“充电”——补充、增加、更换基本功夫、公共常识与专业知识。培训的基本形式主要是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参加教研、教改、课题研究、专项培训;组织校内的如“三笔字”、普通话、计算机、电教技术等基本功培训,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题研究、时事政治等公共常识培训,各学科专业知识培训,等等。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形式,那就是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开课,如骨干教师和“师傅”教师的示范课、优秀教师和特色教师的表演课、中青年教师的比武课、青年教师(含新进教师)和“徒弟”教师的汇报课、带研究与探索性质的公开课等,通过听课、看课、研课与上课,来借鉴、吸取别人的长处、特色,弥补、改进自己的不足、缺陷,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培训的时间主要安排在集中的寒暑假、分散的周休日。培训的老师,可以是本校的某专项、某专业有特长的教师,也可以请高校或教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或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这里要强调三点:一是舍得经费投入。只要有利于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如学习考察、各种培训,就要派人或多派人参加。二是要以教育问题为中心,以实际研究为重点,扎扎实实地抓课题研究,通过这种途径来大面积、高质量地培养、提高教师。三是讲究质量效果。如考察、参培,之前要做相关准备,之中要倾力投入学习,之后要及时整理、归纳、传达或推广;一人一期一堂、只有数量形式而无实际效果的公开课似乎可以取消,代之以上面所列的示范、表演、比武、汇报和研究课。

二是“师徒(老新)结对”,“教学相长”。每年秋季新调入或引进教师后,马上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科学地为他们配备精力充沛、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师傅”。一方面要求“徒弟”:①多说课、听课与评课。跟“师傅”说自己的课,听“师傅”上的课,跟“师傅”一起听别人的课,说课、听(看)课后,听“师傅”对自己的课的评价,与“师傅”一起评别人的课。从说课、听课与评课中,吸取别人的长处与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与不足。②多读教材、教参、“教参的教参”。开卷有益,多多益善,这是讲要多读书。同时还要会读书,即读了之后,要善于思考、取舍、运用。③多琢磨、积累与总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善于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自己与别人的每一堂课,不断地琢磨其优点与缺点,不断地积累其成得与败失,不断地在前面的基础上客观地、全面地、科学地予以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归纳出带普遍性的基本规律来。另一方面要求“师傅”:①要无私。即对待“徒弟”要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把自己所有的理论修养、成败得失与专业积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及时地、不断地指出、纠正、改进其错误、缺点与不足。②要用心。即在培养“徒弟”的过程中,要舍得花时间、精力与脑筋,如多听他的说课、上课与评课,多辅导他备课、上课与评课,多指导他读书、学习与研究,甚至于生活。教学上多关心,工作上多关爱,思想上多关怀,生活上多关照。③要效果。即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一年“入格”,两年“合格”,三年“出格”。如果“徒弟”达不到这个要求,当然“徒弟”有责任,但“师傅”也有推卸不掉的更大的责任。“师徒”要达到“结对”的真正目的,双方必需制订培养(被培)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落实。一个愿进取、敢争先的“徒弟”,能在“师傅”的精心培育下,明显地提高、快速地成长和健康地发展;一个负责任、有作为的“师傅”,会在不断地提高“徒弟”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自己,这都是“教学相长”。(www.chuimin.cn)

三是“压担委重”,激励鞭策。学校要充分信任“师徒”,大胆地给“徒弟”压担子、委重任。“期望”与“激励”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积极向上、不甘人后的期望,如果担子压得合适、重任委得合理,一般情况下,对激励人的成长、鞭策人的进步,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因此我们一要对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多安排班级、课时、任务,使其重负担、高负荷地工作。二要对其中的胜任甚至优秀者,采取分学段一级一级地“直上”,即高一→高二→高三,还可此后连续让其教毕业班,使其快速提高、成长、成熟。三要及时地、不断地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纠正失误,鞭策相对后进。此中十分重要的是,对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抱着信任的态度,采用赏识的眼光,去及时发现其闪光点,不断肯定其优秀处,巧妙指出其致弱点,委婉点示其努力处,“用人不疑”充分信任,激励与鞭策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