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训练学生方法问题:如何解决语句不通的难题?

训练学生方法问题:如何解决语句不通的难题?

【摘要】:教师如此错误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生怎能解决“语句不通”的问题?因而训练往往是跟风中考或高考,随心所欲地信手拈来,本次A 问题、仿A 考题,下次B 问题、仿B 考题,若干次训练的若干问题或考题,其间常常缺乏序列性更无科学性,训练的难点得不到突破,渐进的显效性也就无法实现。如此一来,学生作文“抄袭套作、胡编乱造和语句不通”等,也就可想而知了。

心理学认为,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而智力技能的形成,必然经历认知和形成的两个阶段。其中认知是基础,形成是目的且必须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习得。写作实践也警示:学生对写作的认知,有的是从教师那里学来的,有的是通过各种阅读获得的,有的是在训练中自己感悟的。它们中对写作最有用的是作者自悟出来的,唯有它才最真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最大。因此,教师当然应传授学生文体知识与写作技巧,但更应抓好学生写作能力的扎实训练。

怎样抓才会好、扎实?要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

一是要有核心的目标、强烈的针对性。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训练应有两个核心目标即重点的突出:提高学生对生活思考、认知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这两个能力是学生写作中普遍缺乏甚至是缺失的,因而又是难点。思考、认知的能力,如上所述,可以通过自己在观察、积累生活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具体分析地去逐步获得并进而形成。但写作的本质是将观察、积累和思考、认知的生活转化为文字,即语言的表达。学生尽管可能有了观察、积累和思考、认知生活的能力,但不一定就能真实、准确而灵动地用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来加以表达。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言本身两个尤其是后一个要素的训练: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语言积累,通过自己的听说读写是可以去由少到多地自主地获得的;而语言表达,则必须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循序渐进的适量适当的不断反复的写作训练去逐步地习得。所以,教师必须真正落实每学期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的课内的“八(次)大(作文)八(次)小(作文)”的训练,并组织学生自改互批;还应要求学生课外自觉、按时、高质地完成观察日记、认知周记和读书笔记等练笔,教师要抽查督促,展示优作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但却有教师,认为作文在应试中所占比分不高只有40%左右,并且所评的分差很小,而质量提高的时间很长、速度很慢、难度很大,因而训练得很少甚至不训练。教师如此错误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生怎能解决“语句不通”的问题?(www.chuimin.cn)

二是要有科学的序列、渐进的显效性。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训练还应有个科学的序列即难点的突破: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材写作指导与训练序列中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把初高中两个学历段、每个学年段、每个学期段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并分期规划,制定与阅读教学配套协调、互相促进,既有固定具体的安排又可动态灵活地调整的长、中、短期计划,把思想认知、情感态度、文章体裁、文学样式、思维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项目,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起来,确定先后顺序、部署课时时间、达成难易目标、强化重点反复、明细交叉提升、衔接分项综合、结合限时限题与宽时宽题等。从指导的实际情况看,绝大部分教师序列模糊,随意性很大。更有甚者“有破无立”,他们以教材写作指导与训练序列杂乱和朝令夕改为借口,在把教材的序列予以否定之后,自己又无法且无力形成新的序列。因而训练往往是跟风中考或高考,随心所欲地信手拈来,本次A 问题、仿A 考题,下次B 问题、仿B 考题,若干次训练的若干问题或考题,其间常常缺乏序列性更无科学性,训练的难点得不到突破,渐进的显效性也就无法实现。如此一来,学生作文“抄袭套作、胡编乱造和语句不通”等,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