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的干预和舆论误导是教育问题的根源

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的干预和舆论误导是教育问题的根源

【摘要】:但学生习作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主要让学生自己来“互批自改”,却遭到了中、基层的教育管理者督查的不当干预和宣传工作者榜样的舆论误导。因此,每所中学的领导、每个中基层教育管理者和宣传工作者,都该主动为一线语文教师解除束缚、松掉捆绑,积极支持他们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真正推行学生习作“互批自改”的作文教学改革。

写作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已经得到管理者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一线的教师早就在积极主动地努力实施。但学生习作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主要让学生自己来“互批自改”,却遭到了中、基层的教育管理者督查的不当干预和宣传工作者榜样的舆论误导。例如,中、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教学督查条例》《教学工作细则》等,明文规定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要“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习作批改是否“全、精、细”作为衡量语文教师工作态度的尺码,与评先评优、晋级晋职、奖金福利直接挂钩。宣传工作者在组织进行此类事迹报道、典型宣传时,有意地正面突出、放大了教师对习作“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肯定与颂扬。这样做,从规定上和舆论上,都束缚了一线教师的思想,捆绑了一线教师的手脚,使得一线教师明知“徒劳无功”却不得不去“不可为而为之”。

实际上,学生的写作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的习作由学生自己来“互批自改”,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是由无数正确理论和实验实践反复验证了的真理,更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法定”要求教师必须施行的。

对于学生的习作,语文教育界的名老们早就有过否定教师“精批细改”、倡导学生“互批自改”的精辟论述。叶圣陶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对教师“精批细改”明确地说“徒劳无功”,认为“作文教学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从来读书人笔下有通有不通,因教师给改通了的究竟占百分之几,当然没有统计过。”他指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3]吕叔湘也说:“教师‘精批细改’……的辛勤劳动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提出要“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4]张志公则不止一次地说:“‘精批细改’……为批而批,硬‘做’文章,于教师是件苦事,批出来的必然不痛不痒,于学生毫无益处。这种事情,何必去作?”[5]他进一步提出“应当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6]

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从来不批改一篇学生习作。他发动全体学生采用互批、自批、自改的形式,从易到难、由简而繁,形成了一整套自行批改作文的做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快速作文法”创立者杨初春老师,提倡“评阅浏览自改法”,要求学生在极短时间完成后,教师立即抓紧时间把全班作文浏览一下,发现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进行全班讲评和个别指导,之后让学生互改或自改。他认为这样缩短了作、改周期,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无效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有效地加大习作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学生间的互批具有转换角色,诱发作文评改的浓厚兴趣;增加压力,激发健康向上的成就动机;创设情境,培养独立思考的自信力;体验甘苦,培养为人办事的责任心;逐步养成自改作文的好习惯等作用。魏书生、杨初春两位名师习作批改的改革实验和长期实践,“北南呼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赢得了普遍的赞誉。

新《初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注意……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新《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

学生习作,无数正确理论和实验实践都反复验证了应施行“互批自改”,新《课程标准》更“法定”要“互批自改”。因此,每所中学的领导、每个中基层教育管理者和宣传工作者,都该主动为一线语文教师解除束缚、松掉捆绑,积极支持他们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真正推行学生习作“互批自改”的作文教学改革。

我完全相信,如果一线语文教师、中基层教育管理者和宣传工作者,在写作指导和习作批改问题上,都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形成共识、合力出击,那么改变写作教学效率和学生习作水平低下现状、形成教师教学和学生习作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崭新局面,就一定能够实现!

[注释及主要参考文献](www.chuimin.cn)

[1] 2 个班×60 人=120 人。以最快速度、最少时间计算:一次大作要花2 课时(备课)+1 课时(指导)+960 分钟(精批细改,每篇习作8 分钟)+1课时(讲评)=1140 分钟=19 个小时≈2.4 个工作日。一次小作则要花1 课时(备课)+0.5 课时(指导)+480 分钟(全批全改,每篇习作4 分钟)+0.5课时(讲评)=570 分钟=9.5 小时≈1.2 个工作日。每期写作8 大8 小16 次,全期则要花8 周×19 个小时+8 周×9.5 个小时=228 个小时=28.5 个工作日=5.7 周≈整个学期时间的1/3。

[2]叶圣陶1979 年给《学作文报》的题词。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8 月第1 版)

[4]《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

[5][6]《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 年第1 版)

2008 年6 月20 日

注:此文发表于2008 年第4 期《中国教育探究》(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13-3729/G、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726-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