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多种关系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多种关系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摘要】:请根据上则材料,以“春雨·春苗·春草”为题,写篇议论文。二是辨析相互关系。[简评]本文是一篇写得相当成功的多种关系的关系议论文。虽然不知道墙是否起源于中国,但我相信中国是墙最多的国家之一。许多饱经沧桑的古代城墙保留至今,成为文物古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更有一段筑起高墙、闭关锁国的屈辱记忆。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墙,或将自身分割,或与其他民族隔开。这两个同根生的国家,理应走上统一的道路。

【写法指导】

题目中有两个以上的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复杂,写作难度也就更大。比如有这么三个文题:①《立志·工作·成功》②《活源·清流·“四化”》③常言道——“春雨滋润禾苗壮”。春天雨水充足,田野里禾苗长势盎然。但与此同时,杂草也竞相生长,与禾苗争夺水分和养料。请根据上则材料,以“春雨·春苗·春草”为题,写篇议论文。

要写好这类题目,需要注意下面四点:一是明确概念内涵。如设例②中的“活源”与“清流”,源于朱熹《观书有感》,意思是: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吸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所长进,有所成就。写作前,如果这两个概念内涵不明确,甚至理解错误,那么写作的结果便不想可知。二是辨析相互关系。如设例①,“立志”与“工作”是并列相关关系,它们与“成功”构成条件关系,要求作者论证的是:立志与工作是成功的条件,要成功,既要立志,又要实干。三是揣摩命题意图。如设例③,它要求作者所写的绝不是题目本身这样的自然事物,而要作者写与此类似的社会现象,揭示其深刻道理。又如设例②,命题者的意图也不仅仅是要求作者论证朱熹诗中反映的“读书学习”问题,而更要求作者论证:要通过不断学习别人、别国,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来早日实现“四化”。四是找准恰切话题。如设例③,要写好它,必须寻求与题中自然事物相对应的社会现象,如“政策·成绩·问题”等,否则就会乱套、偏题、跑题。

【范文简评】

范文一:活源·清流·“四化”

安仁一中高二 侯桂新

每次读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心中总少不了一丝酸楚。为何黄河之水黄而不清?因为其“源”不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太严重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句告诉我们:只有源活,才能流清。古往今来,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莫不如此。

古有“江郎才尽”,任你江淹才华满腹,一旦停止学习,便只能“源”枯“流”断。又有神童仲永,立笔写就几首好诗后,其父“不使学”,结果“泯然众人”,天才之花夭折了。今天,很多青少年刻苦学习,探求新知,出现了不少“小发明家”——十五岁的女中学生杜冰蟾发明了“汉字全息码”,它在检字上比现行任何字词典都要优越,就是一例。

牛顿和瓦特是两位科学巨人。在前半生中,他们刻苦钻研科学,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晚年呢?牛顿沉湎于神学,相信上帝存在;瓦特非但自己不再向前发展,还以权威身份压制他人的新发明。他们头脑中的科学、创新之“源”一旦陈腐,便再也做不出任何成绩。

有源才有流,源活才能流清。忆昔思今,我们对“活源”的重要性就会认识得更深刻。

早在清代,泱泱大国却闭关自守,国门一关,新思想、新科技无法传入;国家的腐朽落后遭致了被欺压凌辱,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压得中华民族直不起腰来。如今,为了加快“四化”建设的步伐,我们打开了国门,开始引进学习别人、别国一切先进的有用的东西。一项项先进科学技术引进来了,一种种有效经营管理方法我们也学到了手。于是,中国人的科技眼界开阔起来,管理水平提高不少,“四化”事业蒸蒸日上,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就好比打开窗户流进新鲜空气一样,窗外的清新空气正是我们需要的“活源”。

在引流窗外空气的同时,还要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建设“四化”,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样不可缺少。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也应该看到,我们还有一些企业不能合上市场经济的节拍,改革不力,机制不活,因而正面临倒闭的危险。“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应当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支持改革,勇敢投身改革。

开放是引进“活源”,改革是将自身更新转化为“活源”,二者都离不开先进科技,这也是“四化”的内在要求。作为青少年,我们理当“学不可以已”,应该认真学习新知识,三峡工程、“四化”大业正向我们招手呢!

看到“源”与“流”,想到“四化”,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黄河,何日方能见它“清如许”呢?可以预见,黄土高原所在之源绿化之日,便是黄河水流澄清之时,“四化”大业功成之时!

[简评]本文是一篇写得相当成功的多种关系的关系议论文。

准确。作者对题目概念内涵的把握、相互关系的理解是准确的:有源才有流,源活才能流清,“源活流清”即实行开放改革,“四化”才能早日实现。对命题意图的揣摩也是准确的:通过论证“源活流清”来证明要想“四化”早日成功,必须实行开放改革的政策。

鲜活。材料新鲜思路活。文中杜冰蟾发明“汉字全息码”,牛顿、瓦特晚年的科学、创新之“源”陈腐等论据,既新鲜又典型,能有力地证明观点。文章的思路十分明晰:由自然的黄河水源与水流而人类个体的学习与成就,再国家的开放改革与“四化”建设,这样一步一步地、自然顺畅地得出最后结论:黄土高原所在之源绿化之日,便是黄河水流澄清、“四化”大业功成之时。同时,这个结尾一箭三雕:收束全篇、照应开头和标题。

范文二:墙·民族·世界(www.chuimin.cn)

安庆一中高一 方可成

中国似乎是一个与墙有缘的国家。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万里长城就是一段很长的城墙。虽然不知道墙是否起源于中国,但我相信中国是墙最多的国家之一。许多饱经沧桑的古代城墙保留至今,成为文物古迹。北京四合院那高高的院墙,是北京人心头抹不去的回忆,即使在大规模拆除围墙的今天,仍是常常可以观赏到的建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更有一段筑起高墙、闭关锁国的屈辱记忆。

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墙,或将自身分割,或与其他民族隔开。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这些形式各异的墙最终都将被拆除,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墙的世界。

二十世纪,德国人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推倒了东德与西德之间的柏林墙,组成了统一的德国。尽管历史上德国臭名昭著——曾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德意志民族仍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大家有目共睹,比如它对战争的认罪态度,消除民族隔阂的举动。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我们又欣喜地看到另一堵墙将要被推倒——那就是朝鲜与韩国之间的“三八线”。这两个同根生的国家,理应走上统一的道路。

然而,当今世界上还存在许多没有被推倒的墙,比如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墙,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墙。有时候,回想起侵华日军的暴行,我们真想把这堵墙筑得高些再高些,但这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同民族间的墙终将在趋于大同的世界中消失。

“9·11”美国遭袭等事件,更表现出拆除这些墙的必要性。当时全班同学一起收看新闻,当看到轰然倒塌的大楼时,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无法判断这是在向恐怖主义致敬还是别的。美国的确做过许多令中国人感到屈辱的事,但在面对恐怖主义时,所有的民族都应该站在一起。美利坚的哭泣也应该是中国的伤痛!狭隘的爱国主义必须拒绝。从某种程度上说,横在各民族之间的高墙是恐怖主义等一切恶势力的温床。当各民族心连心手牵手时,有什么真善美营造不了,有什么假恶丑消灭不了呢?

拆除这些墙吧,每个民族都不需要它,我们的世界更不需要它!

(注:该文选自《作文成功之路》2003 年第4 期P47。)

[简评]这同样是一篇写得相当成功的多种关系的关系议论文。

一是多种关系把握准确。“墙·民族·世界”,三个概念中既有属从关系,更含因果联系。因为中华民族的“墙”,而使其曾“闭关锁国”,“记忆”“屈辱”;因为民族之间的“有形”“无形”的“墙”,而使其相互“仇恨”“隔阂”。所以“每个民族都不需要它,我们的世界更不需要它”!

二是层进思路安排妥贴。中华民族各式各样的“墙”→各民族之间的“墙”:“有形”的如柏林墙、“三八线”,“无形”的即历史仇恨和民族隔阂→滋生成长的根源:恐怖主义等一切恶势力之“墙”。

三是整篇文章立意高远。全文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明白晓畅的文笔正触历史沧桑、世纪风云,忧患激愤的内心直指相互仇恨、民族隔阂,它表达了作者“拆除”“推倒”影响民族团结、破坏世界大同的“墙”的热切呼唤。

【思考和练习】

1.请以《球星·集体·冠军》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在美国阿拉斯加涅利英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但鹿的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进来,鹿又四散奔逃了,但却恢复了蓬勃生机。请根据上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以“鹿·狼·生态平衡”为题,写篇千字左右的议论文。

2004 年5 月30 日

注:此文发表于2004 ~2005 学年第1 辑《读写训练(高中版)》(2004 年9 月,书号为ISBN7-80696-924-4),转载于《教研与实践》第九期(2005 年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