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实验结果与结论表1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阶段作文专项测试情况统计表说明: ①前测情况,由课题组在新生分班时考试测定,其余各阶段情况由课题组分别在各阶段结束时考试测定。县教研室、学校领导对实验老师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实验初期的波折,没有影响实验的继续推行。
(一)实验结果与结论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阶段作文专项测试情况统计表

说明:
①前测情况,由课题组在新生分班时考试测定,其余各阶段情况由课题组分别在各阶段结束时考试测定。
②速度项参数为:人平字数/人平时间。质量人平分数为百分制。
③人数变异情况:1994 年下期161 班休学1 人,1995 年上期160 班转出1 人;深化阶段参测人数;高三文理分科后,161 班参测人员为分班前后皆在实验班的学生,160 班参测人员为分班前后皆在对照班的学生。
④结论:实验班学生成文速度稳步提高,对照班虽有提高,但幅度不大;成文质量:实验班在初始阶段略低于对照班,说明有一个适应过程,发展阶段、深化阶段则大大高于对照班,优势十分明显。
表2 实验班、对照班期末语文综合成绩对比表

说明:
①前测情况:150 班、149 班为文理分科时成绩;161 班、160 班为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初138 班、137 班为小学毕业会考成绩。
②结论:实验班综合成绩呈飞跃性上升,深化阶段后,最少可提高一个分数段,甚至可达到两个分数段。相比之下,对照班明显落后。此外,本科上线人数的反差,说明本实验不但能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表3 实验班与对照班课外延伸(作品发表)情况统计表

说明:
①表内数据为:各班各时段在县、市、省、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或作品获奖的总数。
②前测情况,为进入本班前作品发表、获奖情况。
③一般深化阶段有一个作品发表的高潮。如150 班1994 ~1995 年度,学生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45 篇,其中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的有贺同祥、郭振华、侯桂新、陈卓、段晓华、唐解霞。突出的有贺同祥《野嫂》获全国中学生首届“太阳树”作文竞赛一等奖,郭振华《享受月夜》获全国中学生“太阳树”作文竞赛二等奖,侯桂新《错色的钮扣》获第七届全国中学生夏令营蓓蕾奖。
④结论:实验班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能够拓展视野,且能激发创作欲望,并获得显著成效。她充分发展了学生个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征,而对照班情况变化不大。
以上情况显示:
1.实验班作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含成文速度、作文质量)。
2.实验班学科综合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3.实验班课外延伸情况优于对照班。
4.实验班学生兴趣得到激发,参与意识增强。
5.实验班师生负担明显减轻。
6.随着认知条件的改变,高三阶段实施本实验效果明显优于高一、高二。这说明此实验有利于解决学生重负、高压的难题。
(二)结果分析
1.向改革要效益,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唯一出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在低效性的简单重复的怪圈中徘徊,以至有人以为:语文课多上或少上一节、一周甚至一学期,影响不大,这就难怪外界对语文教学的非议。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通过改革,向改革要效益。本实验将作文教学的写作——批改——讲评几个环节进行科学的组合,使之一体化,缩短了作文周期,节省了大量时间,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益,为语文教学的改革作出了成功的探索。
2.主体意识的强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www.chuimin.cn)
传统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以灌输式为特征,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当今语文教学改革以钱梦龙的“三主”原则(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为代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出了问题教学、情境教学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改实验。本实验让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到“深化阶段”老师只起组织引导作用,其余均由学生完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幸而获得了成功。
3.正确估价,充分相信,全力激活,是强化主体意识的关键。
改革是否成功,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得到合理的体现,关键在于对学生是否有一正确的估价,在此基础上充分相信、全力激活。
本实验步骤的划分,就具体反映了这一点:起始阶段(一年一期),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条件,对实验目标(写作速度、写作质量、评改目标、讲评目标)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安排;发展阶段的过渡期、发展阶段的常规期、深化阶段对目标作出了循序渐进的调整。当然,所有目标的设计体现了赞可夫“高难度”“高速度”的原则,尽可能使之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是对主体的充分相信和全力激活。
4.“减轻负担”与“提高成绩”并非一组无法解决的矛盾。
教学成绩的提高当然是施教者、受教者追求的共同目标,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教育主体,大多是以加重师生负担为代价的;老师或者独占课堂,或者钻进作业堆里,苦不堪言,又必须“以苦作乐”,学生更是受到课堂上的耳提面命、课后作业(作文)的狂轰滥炸,这样憔悴了老师,呆滞了学生,如此“成绩”的取得,实在是得不偿失。
本实验以老师的点拨调控为手段,实现了主导作用,学生所有练习都在课堂中完成,把减轻师生负担落实到了行动中,并以此为前提大幅度提高教学成绩——这条路子应继续走下去。
5.领导支持,破除陈规,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县教研室、学校领导对实验老师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实验初期的波折,没有影响实验的继续推行。作文“自批”“互改”方法的推行,开始受到过人们的非议,但却一直有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以陈石林副校长为课题组长,以教学骨干为实验老师、以课题组成员为主体的组织方式更是领导重视的具体化。这一切是本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注释及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
[2]《心理学原理与应用》(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3]《文艺研究新方法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
[4]刘朏朏:《实验课本教学研究》
[5]杨初春:《实用快速作文法》《求异作文技巧》《快速作文方法运用70 例》
[6]赞可夫:《教学论与生活》《教学与发展》
[7]叶圣陶:《教育论集》
[8]奥斯本:《创作论》
1998 年5 月
注:此实验1999 年12 月荣获郴州市教改实验成果一等奖,报告(与张金奎合著)发表于《教育教学论文选编》第二集(2000 年6 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