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这种误解,是因为不了解语文学习的一些鲜明、突出的特点:提高的隐蔽性。)“四大名著”,教育部推荐为中小学生重点读物,博士柳恩铭说是错误的选择。△本人编著、印发给全年级的《基础的基础》:高中必修选修教材必背诗文43 首篇、容易读错的常用字660 例、多义多音常用字100 例、容易写别的常用字1000 例、最常见易错成语分类与例举、优秀排比句段80 例、培养99个好习惯等,须从现在起就认真阅读、理解或背诵并真正过关。......
2023-11-22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在理解上的障碍,主要有作者情况不熟悉,写作背景不清楚,个别典故、字词的内涵拿不准。一般情况下,成熟的命题者在选择诗歌材料时,对作者和背景,会考虑考生实际的知识和水平的,估计考生较陌生,就会加注释,只要阅读注释障碍就消除了。至于个别典故、字词内涵的理解,也不会为难考生,估计你在通读全诗中,结合语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好。作者、背景和个别典故、字词内涵的障碍消除后,就是宏观整体把握的事了,如标题(诗歌标题是判断诗歌的题材类别的重要依据,而同一类的题材常常与特定的表现手法、意象、思想感情相联系,我们据此可以找到理解诗歌的方向以及明确答题的思路。2007 年高考安徽卷的《醉落魄·咏鹰》,重庆卷的《海棠》《惜牡丹花》,看题目即知它们都属于咏物诗,而咏物诗的惯用手法也是写作目的即“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根据所咏对象,又可明确前者为“言志”,后二者为“抒情”。2007 年高考江苏卷的《鹧鸪天·送人》则显然是送别诗,我们可联系送别诗的常见主题进行分析)、意象、诗眼等的把握。宏观整体把握的要义,是阅读全诗,抓准意象,体悟情感。因为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思想,往往寄寓在意象——所描写的景或所叙的事中。如:
【2008 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1]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2]入种桑园。茅苫[3]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1]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2]趱:赶快。[3]苫:用草覆盖。
命题者对作者吴西逸、写作背景和个别字词的意义,都用加注的办法给考生作了明确提示,只要考生关注注释的阅读,应该说鉴赏中的理解障碍就消除了。
重要的是宏观整体把握:“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第一、二句写的是,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表现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主张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主要是歌颂村居生活,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顶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阅读……其中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这首元散曲一般的选本都有一个题目《叹世》。“叹世”类题材的元代散曲,往往包含着感叹人生和赞美归隐两个内容。此曲正是如此。在前四句中,重点是写人生短暂、世途崎岖。其表现手法是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全曲尽管都用对偶句,但衔接紧密,转换自然。还要注意其中运用了夸张,如把“风景”比为“箭”。此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www.chuimin.cn)
宏观整体把握中诗歌意象的景和事抓准了,基本内容和写法就有“谱”了,因而不管试题怎么命制,解答都会轻而易举。2008 年四川卷的试题和参答是这样表述的: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4 分)
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4 分)
答: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如将“风景”比喻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宏观整体把握是古代诗歌鉴赏的基础和关键,这一步如果出了“错”、离了“谱”,那答题的结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
有关一棵教育小草的声音的文章
产生这种误解,是因为不了解语文学习的一些鲜明、突出的特点:提高的隐蔽性。)“四大名著”,教育部推荐为中小学生重点读物,博士柳恩铭说是错误的选择。△本人编著、印发给全年级的《基础的基础》:高中必修选修教材必背诗文43 首篇、容易读错的常用字660 例、多义多音常用字100 例、容易写别的常用字1000 例、最常见易错成语分类与例举、优秀排比句段80 例、培养99个好习惯等,须从现在起就认真阅读、理解或背诵并真正过关。......
2023-11-22
事实上,整体性是比较中必不可少的原则,而整体性产生的庞大性也可以用一些技术来化解。此类汇通之问题正是忽视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性定向。格义的问题在于未能深入地比较双方的整体性精神脉络,这就注定格义之学并不是真正的佛学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2023-12-01
批注要求与我们倡导的完整性相一致:学生必须从全文的整体内容中理解,并在批注中简要记录他们的经验,无论单词是否经过检查,句子是否理解,字符是否理解,都必须与文本相结合。批注式阅读课尤其需要体现与学生和教材特点密切相关的完整性。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
2023-07-30
因而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纲”“考纲”,有的放矢地运用“教纲”去处理教材,循序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师生获得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教法是指根据“教纲”规定、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而择定的具体施教的方法。......
2023-11-22
今天我讲的是校园生活中水和电这样的“点滴”“细节”的问题。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生存、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建设节约型社会,成就小康之业绩,不能只停留在空喊口号上,而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不浪费,节约每一滴水和每一度电的点滴、细节中,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能显现出人的精神。点点滴滴,举手之劳,看来确属细节,积累起来的业绩却十分可观。点滴成就业绩,细节显现精神。......
2023-11-22
在实施公共关系计划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对此应有所预测和预防。这样才能扫清实施公共关系计划过程中的一切障碍,使公共关系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在方案正式实施之前,为了增加可靠性,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测试工作。公共关系活动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应做好各项协调工作。第二要协调好各个项目之间的联系。当然,一个经过认真调查、周密计划的专项公共关系活动是不宜作大幅度调整的,但小范围的调整是必不可少的。......
2023-07-16
近读一则师生对话,对该教师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分数的追求,尽管有些许敬佩,但总觉它是一次痛心莫名的对话,其话语的不妥、要求的不当、后果的不堪,需要提出善意的批评。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成三个层次,他认为:“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
2023-11-22
高三复习,我们认为不可能也没必要要求学生把什么都记住,而是在复习中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提纲挈领,简化变“薄”,做到只要根据目录、提纲,就能横跨一片,纵联一串,以便纲举目张。这样,学生的学习收到了“概念越学越清,知识越学越精,教材越读越薄”的良好效果。......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