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对应推断法》:词义推断轻松解读

《对应推断法》:词义推断轻松解读

【摘要】:根据此特点,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意义,这就是对应推断法,或称对仗推断法。该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对“地”,“地”是“地方”,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由前文的“灭”可推断后文的“族”也是“灭亡”。

古人在诗文中常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和互文,在这些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同,或者相对、相反的特点。根据此特点,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意义,这就是对应推断法,或称对仗推断法。

例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已知“竭”是“枯竭”,可推断“盈”是“充盈”。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该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对“地”,“地”是“地方”,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过秦论》)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变姓名,诡踪迹。(《〈指南录〉后序》)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释为“隐蔽”。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借助“戴”将“腰”释为“腰上佩戴着”。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依据“慎”推断出“敬”也作“谨慎”解释。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由前文的“灭”可推断后文的“族”也是“灭亡”。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屈原列传》)“圣君治国”对“亡国破家”,前者是由两个偏正结构短语组成的并列结构短语,是“圣明之君,治平之国”义;后者是由两个使动主谓结构短语组成的并列结构短语,是“使国家灭亡,使家庭破裂”义。“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孟子·梁惠王下》)句中讲“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可推断“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资佐证。“选置师傅,铨简秀士”(《孙登传》2002 年全国春招卷)两句结构对称,“选置”是“选拔”义,可推断“铨简”也是“选拔”义。再如成语“求全责备”“化险为夷”,“求”与“责”相对,“全”与“备”相对,还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还可以判断它们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既是对仗句式又是互文辞格,借助“用”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解释。(www.chuimin.cn)

这样的例子更多:①“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蓼莪》)句中,由“怙”对“恃”且意义相近,可推断“怙”为“依靠、依仗”。②“振困穷,补不足”(《战国策》)句中,“振”对“补”且意义相近,可推断“振”为“救济”。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句中,“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比,与“忧劳”相反的“逸豫”是“安逸享乐”。④“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病梅馆记》)句中,借助对应位置上的“正”可以理解它的反义“欹”为“不正”或“倾斜”。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⑥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⑦栗深林兮惊层颠。(《梦游天姥吟留别》)⑧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⑨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⑤⑥⑦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互为释义。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⑤更加⑥精通⑦使……战栗、震惊。⑧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⑨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断“作”当释“起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