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意义转移:词义、感情、共识之形成

意义转移:词义、感情、共识之形成

【摘要】:意义的转移,一是指词义由甲义转到乙义,甲、乙词义虽然都有一定的关联,但有的已分属不同的范围。二是指感情色彩的转移。该词义项在消减、意义的方向在转移,这说明其用法的基本统一和人们更新的共识已形成。说明该词古今意义相反并共存,并可能趋向于转移。明清之际指同性即性质相同,意义转移,中性。

意义的转移,一是指词义由甲义转到乙义,甲、乙词义虽然都有一定的关联,但有的已分属不同的范围。二是指感情色彩的转移。

(一)意义的转移

有关联的词如: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货:古义为财物,今义为商品。诛:古义为责求,今义为杀。狱: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中原:古指原野,今指中原地区。布告:古为宣布、公告,动词;今指机关团体张贴出来通告大众的文件,名词。分属不同范围的词如:快:古义为高兴,今义为快速。贼:古义为害,今义为偷东西的人。闻:古义为用耳朵听,今义为用鼻子嗅。穷:古义为困厄、处于困境,今义为没有钱。烈士:古指有操守抱负的男子,今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牺牲:古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名词;今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动词。

有关联的成语如:察颜观色→察言观色。《成语》:察颜观色:颜、色:脸色。观察对方脸色,以摸清其真实的意图。察言观色:色:脸色。揣度对方的话语,观察对方的脸色,以摸清其真实的意图。《词典》:基本同《成语》。《现汉》《规范》:“察言观色”的义释基本同《成语》,但都消减了“察颜观色”的词条。“察颜观色”中“颜、色”都指脸色,而“察言观色”中的“言”指“言语”、“色”指“脸色”。后二辞书两词中“颜”“言”一字之换,使意义发生了转移,也客观地反映了词义的消(消减了同义的“颜”)长(增长了异义的“言”)。

还如:空穴来风。《成语》:比喻自身存在弱点,流言蜚语等得以乘隙而入。也比喻传言没有根据。《现汉》《规范》基本相同的义释是:原比喻出现的传言都有一定原因或根据,现多用来指传言没有根据。该词义项在消减、意义的方向在转移,这说明其用法的基本统一和人们更新的共识已形成。

七月流火:《成语》《现汉》:无此词条。《规范》:农历七月,大火星每日黄昏出现在天空上的位置由正南逐渐西降(火:指大火星,即星宿;流,这里指向西下移)。借指农历七月暑热渐退,秋凉渐至;现也形容公历七月天气炎热似火。说明该词古今意义相反并共存,并可能趋向于转移。

(二)感情色彩的转移(www.chuimin.cn)

感情色彩转移的词如:贿:古义指财物,中性;今义指受贿,贬义。谤:古义为议论,中性;今义为诽谤,贬义。锻炼:古义对人的诬陷,贬义;今义体育锻炼,中性。客气:古义指虚骄之气等,贬义;今义有礼貌、谦让,褒义。谣言:古义歌谣,中性;今义流传的无事实的根据的话,贬义。吹嘘:古义替人宣扬,中性;今义说大话,贬义。成语如:明目张胆:古义无所畏避,褒义;今义公开大胆地做坏事,贬义。相濡以沫:古义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中性;今义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褒义。咬文嚼字:《成语》《现汉》《词典》基本相同的义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成语》还有:后也指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规范》: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上述四辞书的义释,说明该词义项在消减,而后二辞书还明示其感情色彩正趋向于中性甚至是褒义。也许这更切合词用的实际,属于规范之释。它使朱光潜创作必需“咬文嚼字”的力倡、《咬文嚼字》杂志取名的用心和千千万万人“咬文嚼字”的工作,得到了肯定的回应。

其实,因为词义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所以意义消长(缩小与扩大)和(意义与感情色彩)转移也是曲折多变的。其中,除“扩大”的词义可能因不断累积而增加,可以不涉及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和之内的比较外,其他都必须作同一词的历时性的意义的比较,否则很难区分其是缩小或是转移并形成共识来规范。

如:同志。最早是相同志向、志趣,再引申为志向、志趣相同的人,范围扩大,褒义。魏晋唐宋后特指夫妻即同心的人。明清之际指同性即性质相同,意义转移,中性。进入现代先为有共同奋斗目标的人,特指同一政党的成员,褒义;新时期以后为我国公民之间的一般称呼,中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甚至有人把它称为同性恋者,贬义。范围缩小。还如:其他、其它。《现汉》其他:指示代词。别的。其它:同“其他”(用于事物)。《规范》其他:代词。①指示别的人或事物。②代替别的人或事物。其它:现在一般写作“其他”。上述二辞书,前者指出“其它”同“其他”但只用于事物;后者则明确“其它”现在一般写作“其他”,即“其他”既包含“其他”的意义也包含“其它”的意义。这属于扩大。“其他”和“其它”最初只有“其他”,“他”是“另外的”(“他邑惟命”)“别的”(“岂有他哉”)的意思,如“他人”“他乡”“他日”等,“其他”既指人又指事物。后来出现了“其它”,起始不规范之后习非成是、约定俗成,但只限于指物。五四前表示第三人称的“他”兼称男性、女性及一切事物。到了二十世纪,为了便于区分造出了“她”和“它”字。这又属于缩小。实际上,“其他”是古汉中就有的,应该被看做是一个固定的双音节词,不能拆开重新组合成表示事物的“其它”和表示女人的“其她”。同时,现今两词使用比较混乱,而主流媒体一般只用“其他”而不用“其它”。所以笔者建议采用《规范》回归本源、因势规范,既符合历时理性义又符合现时主流义的义释,把辞书统一为:继承“其他”,消去“其它”。这对使用者而言,是一件省时省力更省心的大好事。

2013 年9 月26 日

注:此文发表于2014 年第1 期《语文知识》(国内统一刊号为CN41-1041/H、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3-6210)。发表时删除了范围扩大的“下海”“打造”,社会应用基本成熟、辞家共识也基本形成的“美轮美奂”,词义转移的“七月流火”和曲折多变的“其他、其它”几例及其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