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实现有效学校教育目标:开启学生为王之钥匙

实现有效学校教育目标:开启学生为王之钥匙

【摘要】:而眼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当今正处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大脑中似乎填满了“经济”二字,乃至也成为学校教育的追求。由此可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的首要责任。列举美国教育的例子,并不说美国的教育就一定是培育王牌学生的教育,但至少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铃木的爸爸一语道破了求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做一次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究竟哪些地方出了问题?我们为何要提出培育王牌学生的教育?

教育学博士上官子木在他的《教育的国际视野》一书中,一语道破天机:“中外基础教育的重大差别是:我们是以课本为世界,而人家是以世界为课本。”的确,我们当前教育的目光真的是太短浅了、视野太狭窄了。更可怕的是,尽管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了,我们绝大多数学校的“应试教育”模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观,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我们有责任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来改变当前这种局面。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培育王牌学生的真实动机。

此时,我们还要思考,培育王牌学生的教育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中,郑重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并认为这也是21世纪人一生的宝贵支柱。而眼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当今正处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大脑中似乎填满了“经济”二字,乃至也成为学校教育的追求。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以这四个方面来论述培育王牌学生的四大支柱。

1.学会做人

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可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的首要责任。然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不是我们这本书能完成的。即使是顶尖的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专家各写100本书,也不一定能够把这个课题做下来。因此,我们这里只是粗略地谈一点意见。

考察国内近几年由学生作为施暴者而发生的比较有影响的几件事,如杭州王升亮弑母伤父、广州市白云区15岁少年阿涛弑母等残害亲人的事件,还有去年接连发生的几起弑师事件。眼下,网上还不时上传各种侮辱、殴打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的视频。这些事件很让人痛心。尽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学生还没有学会做人。培育王牌学生,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

有人对美国学生和我国学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并列了几条(引用时有删减):

(1)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辆新赛车是我自己组装的!”中国学生则喜欢夸耀自己的祖宗:“看!这是我爷爷、爸爸给我买的新赛车!”

(2)美国学生把女孩子带回家,自豪地对父母说:“这是我的女朋友!”中国学生面对手拿他们“日记本”电脑且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地说:“我没有早恋……”

(3)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学生对父母说:“我要去旅游,请给我一笔钱。”

(4)美国学生的父母对孩子说:“亲爱的,你已经长大成为一个男子汉,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了,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供意见。”中国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吼道:“放肆!翅膀硬了是不是?敢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告诉你,就算你长出了胡子,你还是老子的儿子,还是得听我的!”甚至,老师在学生面前也有类似的情况。

列举美国教育的例子,并不说美国的教育就一定是培育王牌学生的教育,但至少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们现在说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还几乎是一种奢谈。我们的学生哪里有自己的个性与尊严?他们哪里有机会自己“做人”,几乎全是按照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而长大的。

所以,学校教育现在最需要的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个性的独立的人,要尊重他们,给他们独立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即做真实的自己。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尽量多地组织一些活动,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做人并学会做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在培育王牌学生的教育背景下,学校组织开展大量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学会求知

什么是求知?就是背诵课文、多做练习,以至于考试得满分吗?显然不是。同样,有人对中美学生作过比较:

(1)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轻松得要命。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很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这些学生不怕题海战术,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多数时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2)课堂上,中国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提问,美国学生则为了装不懂故意向老师发问,有时老师也被问得瞠目结舌。

其实,求知不只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而是在知识的海洋求索,并有足够的发展。求知其实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涉及求什么知、如何求知的深刻问题。培育王牌学生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会求知。

那么,在学校里,究竟该如何教育学生学会求知?这里有一则《合格的铃木》的故事,我们从中可以受到一些启发。

铃木上小学时,日本升学竞争很激烈,所有家长关心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铃木的爸爸对他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考60分就行了。

“60分怎么行?”儿子不解地问。分数像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www.chuimin.cn)

“60分怎么不行?”爸爸反问道。

“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儿子,你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名夺利上。考第二名非要争第一名,考90多分非要争100分,一次100分不够,非要次次100分。儿子啊,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吗?”

铃木的爸爸一语道破了求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儿子陡然觉得身轻如燕,兴奋起来了。但转念一想,不对,又忍不住问道:“爸爸,这样学习太轻松了,空闲时间做什么?”

“你永远记住爸爸的话,其他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欢乐还给自己。”

爸爸的话深深地印在铃木的脑海里,铃木就按照爸爸的教导,在功课上花的时间不多,学习成绩中等。而他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同学的十几倍,并从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他在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后,感觉到应该还要读天理:读每个生命这本无字的天书,读大自然这本无字的百科全书。

最后,铃木成功了,比班级中的任何一个好学生都成功,获得的财富也最多。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我们的教育现实,我们并不主张学习只要合格就可以了,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即能够拔尖的一定要拔尖、能够优秀的一定要优秀、能够合格的一定要合格,实在不能合格的也要尽量多学一点。

近几年来,几乎每学期开学的那段时间,全国都会掀起“减负”的大讨论,也常常能够见到一些下发的红头文件,但过了这个时间段,全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又会处于“沉默”状态,然后下个学期开学时,又上演同样的过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归结起来,就是“成绩本位”的思想在作祟。培育王牌学生的教育当然需要学生学会求知,但不是表面的学习成绩。那些用死知识、死方法和拼时间、拼体力换来的成绩并不代表学生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了。

从铃木的故事中,我们注意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培育王牌学生的学校教育倡导学生多读书。据比较早的资料统计,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55本,美国自克林顿总统开始启动了全民阅读计划,平均每人每年读书50本。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读课外书总量是550万字,一本书按照10万字算,12年才读55本。可是,就是这么少的量,我们的学生也难以达到啊。所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我们提了一条建议,那就是要求各学校把图书室建在“师生有事没事都可以去借本书看一看”的地方,让学生“成为一个渴求知识的读书人”。

3.学会做事

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必须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是心态与情绪,即对待事情以及做事情的态度。其二是能力与策略,即做事的能力以及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能力。

谈及做事的心态与情绪,我想到了一则故事。故事说,3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座高楼。”第三个人笑得更灿烂:“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面两个人的老板。

这个故事也许会被人看作一个笑话,但它反映了一个生活哲理,那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在培育王牌学生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要引导他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用积极的心态认真地去完成。

关于引导学生提高自己做事的能力与策略,我想起了魏书生教育学生的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魏书生老师在组织学生缴纳基本学习费用时,把收费任务交给了一个学生。接到任务的学生拿着纸和笔,准备按座位顺序依次开始收费。这时,魏老师叫住了他,说:“用手表收。”学生不解地问:“老师,用手表怎么收啊?”魏老师笑着说:“别急,先站在一边,思考思考。”过了一会儿,学生说:“老师,您真高明,我知道了,您是想让我组织一个收费比赛。”在魏老师的点拨下,负责收费的学生组织了一次小组收费比赛,以卫生小组为单位,委托每个小组的组长下去收费,收费快、过程不出差错的小组获得比赛的胜利。这样一来,最快的小组只用了10分钟就把钱收齐了。小组长用写有姓名和钱数的白纸把钱包好,交给了负责收费的学生。当负责收费的学生正要把纸包交给魏老师时,魏老师又启发他说:“再想想,收费过程结束了吗?”在魏老师的再一次点拨下,负责收费的学生监督、陪同各个小组的组长,一起把钱送到了会计室。经会计清点,证实各小组交上来的钱数准确无误,收费完毕,比赛也分出了“胜负”。一项看似简单甚至容易引发学生反感的收费工作,就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了。

我们从这则故事中,至少可以体会到这样几点:其一,要给学生“学会做事”的机会。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能够为王的学生一定是能够做好很多大大小小事情的人。因此,学校教育需要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其二,当学生没有找到足够优化的策略时,要引导学生寻找优化做事的策略。这是因为,能够为王的学生不仅要能够做事,而且要能够把事情做好。

4.学会共处

有两个原因使得现在的学生不愿意与人共处,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原因之一是,现在的不少孩子是独生子女,同时,一些不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也有与独生子女同样的情况。这些孩子小时候在家里独自玩得多,与家长玩得多,与人共处的愿望不强、能力不强。原因之二是,现在的不少孩子乐于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或者学习等,只与机器共舞,没有时间和机会与人共处,而在学校的时候,空闲的时间并不多,也少与他人共处。

然而,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培育王牌学生是必须学会与人共处的。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10000人的个案记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智慧”“专门技术”“经验”和“沟通与合作的掌握与运用”这四项成功因素中,前三者只占15%。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功8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也曾对数千名被解雇的男女进行综合调查,结果发现:因人际关系不好而被解雇的比不称职的人高出两倍多。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学生与人共处是迫切需要落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