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生主体性与科学性:如何激发学生潜能

学生主体性与科学性:如何激发学生潜能

【摘要】: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用教育去唤醒、催化、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为真正体现出主体性和趣味性,我们主张通过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潜能都被发掘出来,彰显出生命独特的魅力。我们是否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当成了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教育才能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差异,进而主动地为有差异的学生服务。习惯性地,我们总是把原因归结为学生的失误与粗心。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原则。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思想的“产婆”,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去获得知识。“创造教育”的缔造者陶行知先生也曾诚恳地劝告教师,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眼睛,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用教育去唤醒、催化、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中,为真正体现出主体性和趣味性,我们主张通过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潜能都被发掘出来,彰显出生命独特的魅力。

【典型案例】3-2

学生课堂参与现状的定量分析

通过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我们对学生在一堂课40分钟内积极参与的平均时间,以及好、中、差三类学生积极参与的平均时间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调查所得平均结果,对学生在一天、一周内的参与情况进行推算,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仅一天之内,学生因不参与而浪费的时间就达2节课,累计一周则要浪费10节课。更值得注意的是,差生与好学生相比,一天之内,相当于要少上3节课,累计一周则要少上15节课。(资料来源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作者曾琦)

作为教师,我们看到调查中呈现的那些数据,恐怕有点难以接受。但当你非常细心地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后,你就会觉得这一切又如此真实。

我们在讲台上挥汗如雨、苦口婆心,收到的可能是“对牛弹琴”的结果。有时候,我们会因此而产生巨大的挫败感。但我们是否静下心来思考过,这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我们是否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当成了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无论多么精彩,始终只是“敲门砖”。如果不能打开学生的心门,引发学生“学”这块玉,那么,这样的教只能是失败的,必将不为学生所接受。(www.chuimin.cn)

【建议】

课堂上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那就要了解学生,科学地研究课堂教学

1.了解学生的所能。“跳一跳,摘桃子”,学生在第几级台阶上开始跳?在课末要跳到哪一级台阶?中间要设置几个台阶?每一级台阶设置多高最为合适?这些都需要用教师的教来解决。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所能,那么,教师的教就只能是盲目的、低效的。

2.了解学生的所异。曾有一堂讲述《猴子捞月》的课。当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地用“不好”来回答老师“猴子好不好”的提问时,唯有一位学生不同意,他认为“小猴子好”。但他的话未说完,教师就极不耐烦地抢白道:“好什么好?坐下!”课下,别的听课教师询问这孩子为何说小猴子好,他委屈地答:“小猴子怕月亮被水淹死,去救月亮。这么善良,还不好吗?”学生的思想、思维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该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来接纳,从而更好地进行引导。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教育才能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差异,进而主动地为有差异的学生服务。

3.了解学生的所需。优秀生懒得听;学困生不想听,也听不懂;中等生唯恐遭人耻笑,只好装模作样地听。于是,课堂时间就在这样的怪圈中浪费了。事实上,我们只有了解整个群体的学习需要,了解群体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继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促进每一个王者的健康发展。

4.了解学生的所患。经常听到教师们的抱怨:“这么简单的知识,讲了几节课,反复强调,学生还是做错,这些学生真笨!”的确,我们一线教师曾经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这样“不开窍”的学生。但是,为什么学生会那样地犯错呢?习惯性地,我们总是把原因归结为学生的失误与粗心。但我们是否想过,自己的教学准确地把握住了学生的脉搏吗?拿捏准确了学生建构上的难点吗?例如,在角的度量中,学生量角总是出错。问题在哪?是粗心吗?强震球老师却通过审慎地思考,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量角器的探索而不是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上。他带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明”了量角器。出自学生“创造”之手的量角器,学生对用法的掌握已经不是停留在怎么用的层面,而是已经深入到为什么要这样用的层面。有了对量角器的深入了解,使用起来自然如鱼得水,量角错误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了解了学生的所能、所异、所需、所患,我们就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很多看起来不可理喻的问题了。有了这样深刻的理解,我们倡导的“培育王牌学生促学生为王”的教育理想才可能落实到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