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一模式,旅游资源的绿色分类有以下几种方法。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衬托,相映生辉,二者结合的景观质量高于单项资源的景观质量。比如峨眉山的遇仙寺,它因形借势,借洞立意,将寺庙建筑与自然岩洞融为一体。遇仙寺位于仙峰寺和洗像池的中间。人们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必须穿庙而过,庙门却对着“仙洞”,洞内云烟缭绕,佛像隐现其间,恰似“遇仙得道”,遇仙寺便“名副其实”了。......
2023-11-22
武夷山是祖国秀美山川的代表,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它在为我们带来优美自然景观的同时,还为我们创造了赖以生存的资源。但人们在欣赏大自然造就的奇迹、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大自然的保护,看看我们秀美的山川,遍布着人类的脚印,伤痕累累!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武夷岩茶的最佳产地,这里环境十分适合优质茶叶的生长。茶园或茶叶基地选择在此可以有利于防止城乡垃圾、灰尘、工业废水以及人类活动给茶叶带来污染。茶园四周的森林,使茶树处于密林的怀抱中,常处在云雾笼罩之下,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茶叶自然品质。同时,茶园要求周围土壤要深厚,有效土层超过80厘米,养分含量丰富而且平衡。武夷山优越的条件使茶叶种植获得了较大发展,茶农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是,景区茶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给景区带来了一些问题,20多年来,景区资源保护与茶地垦复一直处于矛盾中。武夷岩茶在种植、加工、销售上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茶地的开垦亦逐年上升,已影响甚至在部分地段已严重影响到景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群落结构、林木、林地土壤等,所造成的变化有可能导致本已十分脆弱的植被进一步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群落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景观构造简单化等。
武夷山(www.chuimin.cn)
有调查显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面积2002年以前为60平方千米即90000亩,2002年以后增加到64平方千米即96000亩。1979年、1988年、1996年、2001年、2005年的茶地面积分别占主景区面积的3.84%、4.7%、13.09%、13.43%、16.70%。增加的茶园主要是原撂荒被重新垦复的茶园。撂荒多年后又被重新垦复利用,大部分已种上新茶苗,尚有在垦复中的老茶地已对植被造成很大的干扰。农田或菜园改造成的茶园,利用荒田和废弃菜园改造成茶园,新开茶地,还有近年来毁林或在原住民搬迁后留下的屋基上新造的茶地。景区内的茶地呈星散分布。以溪南的水运队到南源岭一带、山北的水帘洞以北最多,次为星村镇周围。还有大量茶地分布于主要的游道边,对景观造成影响。部分茶地分布于九曲溪沿岸和主要的景观边,破坏了植被的天然性。老茶园大多分布于山谷或山脚,新茶园多分布于山脊或半坡,山脊原植被保护较好,大多土壤有机质较丰富,因而被毁林建造茶地,这种类型的茶地在景区内随处可见,对植被的破坏最为严重。另有小部分茶地建造在陡坡上,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茶地的开垦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关环保旅游中的点点滴滴的文章
根据这一模式,旅游资源的绿色分类有以下几种方法。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衬托,相映生辉,二者结合的景观质量高于单项资源的景观质量。比如峨眉山的遇仙寺,它因形借势,借洞立意,将寺庙建筑与自然岩洞融为一体。遇仙寺位于仙峰寺和洗像池的中间。人们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必须穿庙而过,庙门却对着“仙洞”,洞内云烟缭绕,佛像隐现其间,恰似“遇仙得道”,遇仙寺便“名副其实”了。......
2023-11-22
在第三章第五条款中要求各国政府“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包括人文、自然、社会、文化的旅游环境”,体现了旅游权利的代际公平。世界旅游组织在1990年提倡全球各国“为旅游而保持清洁的海滩”。1995年4月24日至28日,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等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2023-11-22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而中国却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和干旱给中国的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2023-11-22
影响人类的健康经研究发现,导致“水华”爆发的部分藻类,还会分泌释放出藻毒素。另外,“水华”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会耗尽水中的氧气,并且会大量挤占鱼类易消化藻类的生存空间,进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总而言之,“水华”问题是影响三峡水库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必须尽快解决的,只有这样,三峡水库才能真正地为社会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
2023-11-22
生态旅游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学术性专业词汇的生态旅游首先出现于1983年,提出者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贝洛斯·拉斯喀瑞。......
2023-11-22
现有的旅游资源分类总体上主要考虑了其成因属性和市场吸引力,其间虽然含有一些可持续应用的内容,但不完整、不系统。旅游资源绿色分类的原则整体上就是可持续利用发展原则,可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所以,无论是国际组织的文件、法规,还是国内的文件、法律都表明,旅游资源的保护是首要的。旅游资源的绿色分类是以环境价值评估为依据和基础的,它不同于工业和农业资源的评估。......
2023-11-22
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支柱之一。草原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很好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和观念,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草原的形成史和人类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保护草原、善待草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可以说他们与草原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爱护草原、珍惜草原,与草原和谐相处,应该是一种“天然的本能”。......
2023-11-22
旅游是人类个体暂时离开居住地并在间歇性空间位移过程中的一种赏异性基本权利活动及其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世界旅游组织1980年通过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明文规定,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世界各国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应创造条件努力满足其实现,人类个人所从业的单位也应提供条件满足,这一点以后应纳入各国的旅游法中。......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