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历高速发展后,城市规模的迅猛增长造成的规模不经济使得城市成本超过收益,抵消正向效应,引发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紧张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成为市民生活的压力,也成为北京必须破解的难题。因此,城市规模发展及其最优值的选择,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主要命题,该命题既是城市学者的研究重点,又是行政当局城市治理迫切之急需。......
2023-11-22
你不可能有一门没有连接的地理学,没有连接,就没有地理。
——古尔德(Gould,1991)
由于世界经济的日益网络化,现有城市体系的中心地等级与结构模式将转变为网络化模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网络化模式整合了传统的中心地模式,而不仅仅是取代,因为网络本身就包含着等级的关系。
1.城市网络体系定义
城市网络体系,是指由多个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城市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呈点、线相连的网络状地理形态。在这个网络中,每个城市都是构成城市网络整个大系统的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制约,使城市网络体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每个城市本身又是一个子网络体系,它有自己的交通和市政设施、人员、物资配送、金融、信息流通和行政管理等网络。
城市网络体系是一个复合系统。城市网络体系中,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城市网络形成和存在的前提。城市间相互交流和作用的基础是通过联系网络(即各种联系通道)实现的,它们也是城市网络体系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联系网络根据其属性不同,可以分为产业网络、交通网络、生活网络、金融网络、行政网络等多种类型。城市网络体系研究的实质在于把握城市间的关系,即相互作用或相互竞争,所以说它是从更全面的角度研究城市体系的全新领域。
2.城市网络体系的发展
城市网络体系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双向流动的结果。
在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化发展较慢,经济落后,生产方式以游牧、农业、手工业和低级商业为主。这些经济活动不与外部联系,仅在自己的自然封闭体内就可以完成。从空间上讲,表现为点状的互相隔离的聚落。即便如此,简单的网络也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连接村落与城池的小路,连接城池与京城的驰道,运输盐粮的江河。当然,这些低级网络仅仅对运输部分产品起到了一定作用,并没有改变城市总体上的隔离和封闭状态。(www.chuimin.cn)
城市网络体系的真正发展是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后。蒸汽、电力等动力装置的发明及使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运输工具的相继产生,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管道、电力输送线、机场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电报机、电话机以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产生,大大改变了城市之间人员、物资以及信息的相互流动,使得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虽然城市网络体系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已有较长时间,但是对城市网络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慢慢开始(Smith,Timberlake,1995)[127]。随后,许多学者就有关城市网络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网络体系形成的原因在于城市间的功能互补与协作(Pred,1977;Camagni,et al,1993;Camagni,et al,1994;Batten,1995;Meijers,2007)[128-132],即认为城市之间之所以发生联系,是城市功能分化的结果,由于城市功能存在差异,导致城市空间上呈现出社会分工。换言之,正是因为城市之间功能和联系的不同和互补,才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城市网络体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球城市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更是引起了很多学者对世界城市网络的格外关注[133-139]。但是由于关注对象不同,研究世界城市网络的学者重点是在全球有重要地位的世界城市(如纽约、巴黎、伦敦等),虽然他们也关注城市之间各种“流”的情况,但是并没有对其组成及量度做理论研究,而仅仅把着眼点放在了世界城市网络结构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关系上。
对于城市网络体系的研究,国内学者涉及的较少,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做一些实证工作,用关系数据分析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140-145]。
3.城市网络体系组成
城市网络体系是由多个“节点”和相互交叉的联系“节点”的多条“通道”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经纬交织而逐渐发展形成的点、线、面的统一体。
其中,节点(node)是指城市网络体系各个不同规模的城市,也是组成城市网络体系的主体。每个节点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节点在城市网络体系的位置决定着它和其他城市的联系程度,进而影响城市自身的发展。
通道(channel)是城市与城市发生联系的物质载体。在空间上表现为交织成网的各种线状基础设施。按照其属性可以分为自然通道(流域、海岸线)和人文通道(交通、电信、管道等线形基础设施)两大类。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三类:人员与非能源物质传输通道,如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自来水管道等;专用能量传输通道,如电力轴线、油气管道等;信息传输通道,如固定电话线网、移动通信网、闭路电视网、金融服务网、国际互联网等。
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城市)就是通过各种通道进行人员流、物质流、信息流以及能源流等不同要素的相互交换,将所有城市联系在一起形成面,即城市网络体系。
有关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最优规模研究的文章
城市经历高速发展后,城市规模的迅猛增长造成的规模不经济使得城市成本超过收益,抵消正向效应,引发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紧张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成为市民生活的压力,也成为北京必须破解的难题。因此,城市规模发展及其最优值的选择,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主要命题,该命题既是城市学者的研究重点,又是行政当局城市治理迫切之急需。......
2023-11-22
青岛市应大力发展城市规模,但是怎样发展才是问题的关键。城市规模的科学合理扩张必须通过内涵式的增长实现,即构建合理的经济产业结构、完善的社会文化体系、更大的环境承载能力等。这说明,青岛市的金融功能、社会服务业、文化功能等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在城市网络体系中没有发挥外向功能。因此,青岛市若要扩大城市规模,必须从其薄弱环节入手,实现内涵式的扩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大对金融行业的支持力度。......
2023-11-22
城市最优规模到底存不存在,有没有研究的必要,许多学者也有不同的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城市“最优规模”存在具体的数值,从理论上讲,对特定时间、特定城市来说,应该存在着最优规模的特定值,但这个值却很难准确计算,或者说是不可知的。城市最优规模是一个相对命题,是相对于某一城市、某一时期所处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其生态环境而言的。......
2023-11-22
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将城市规模与城市要素的集聚度与扩散度相关联[2],以利于城市规模形成动因的研究。城市规模具有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的相对属性,因此,城市规模研究是城市科学领域相对性、复杂性、挑战性都比较高的命题。城市规模即指城市的大小,它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规模、经济规模,也应该包括生态环境规模。理论分析过程中,各种表征城市规模的规模指标都和人口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
2023-11-22
图2-1城市适度规模示意图注:横轴为由人口表现的城市规模,纵轴为城市收益和成本,B 为城市基础设施投入,C 是城市总投入成本,R 是城市总产出收益。由成本曲线C与效益曲线R 相交的D、E 点所对应的区间就是城市适度规模范围。城市适度规模理论是对以往最优城市规模理论的批判和改进,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用静止的观点来研究城市最优规模则被认为并不科学。......
2023-11-22
1984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是中国城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同年,成立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为推进中国城市生态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国际交流开创了广阔的前景。自此,生态城市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已初步形成以各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的梯级体系,呈点、线、面相结合,齐头并进的建设格局。......
2023-11-22
所处的通道类型决定了该城市在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信息控制能力,从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城市在城市网络体系中联系的强弱即在城市网络体系中与其他城市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发挥功能的大小,对城市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3-11-22
后两者和“两城市指数”相比更加全面,但它们都是对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比例关系的描述,统称为首位率指数。但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基本上没有进行研究,并且现有的城市体系理论并不能清晰地解释城市化。经济空间变动的结果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各个城市、城镇、集镇在空间上的点状布局,即城镇体系。......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