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城市”科学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城市首先是人类聚居家园,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要服从“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生态城市”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又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生态城市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
2025-09-30
城市最优规模到底存不存在,有没有研究的必要,许多学者也有不同的争议。
希根斯(Higgins,1986)认为,“并不存在最优规模问题……对城市规模中存在着门槛人口的论点也不如以前那样肯定。”[5]马丁·P.布罗克霍夫(Martin P.Brockerhoff,2000)提出:“没有证据表明存在一个最优规模,超过这个规模,集聚的负效应会超过正效应。”[6]伊文思(Evans,1985)则认为,“并不存在着某种确切的最佳城市规模”[7]。阿朗索(Alonso,1971)指出:“大部分关于城市规模的文献都强调城市规模不经济,并试图将人均成本最低点视为最优城市规模。这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事实基础上都是错误的。”[8]霍克(Hoch,1972)也认为,“没有最优的城市规模,不同的城市将有不同的最优规模”[9]。
纵观国外学者对城市最优规模的讨论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四种研究结论:①认为“城市最优规模”存在,且是一个确切数值;②认为城市最优规模应该是适度规模,是一个区间范围值;③认为城市最优规模是一个动态值,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绝对静止的适合所有城市的最优规模值(巴顿,1976)[10];④认为城市最优规模的研究根本就没有意义(理查森,1973)[11]。(https://www.chuimin.cn)
这四种观点都有一定科学性,在一定条件下也都是正确的。第一种观点认为城市“最优规模”存在具体的数值,从理论上讲,对特定时间、特定城市来说,应该存在着最优规模的特定值,但这个值却很难准确计算,或者说是不可知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城市最优规模是一个区间值,这是从动态角度而言的,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最优城市规模会随时间和不同的城市而变,即不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在一定区间范围内变化。第三种观点最科学,它承认了最优城市规模的动态变化。第四种观点最值得商榷,即最不合理。理查森并没有否定最优城市规模静态分析的价值,相反,他批判的仅仅是那些不顾技术变化等条件,仅仅用现实世界的动态数据去求证静态角度下才成立的最优城市规模的做法。
城市最优规模是一个相对命题,是相对于某一城市、某一时期所处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其生态环境而言的。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现在的规模是前人无法想象的,北京、上海、广州城市规模还会越来越大,但是如果为了避免超出城市特定时期的承载能力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就需要求证其最优规模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了。
相关文章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城市”科学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城市首先是人类聚居家园,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要服从“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生态城市”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又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生态城市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
2025-09-30
由于单纯的工业污染防治逐渐反映出治理效果与应达目标之间的极不平衡,因此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调整了城市环境保护战略,开始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新政策。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1985年开始实施后,逐步收到了成效。1988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定量考核,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发展,使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逐步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
2025-09-30
它包括城市区域内各种组成要素的结构组成及外观形态。城市景观中,占主体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群体,这是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景观之处。在很多地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界限是较难确定的。因此,在设计城市人文景观时,要注意合理保护和保留各种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因而,热力学定律、系统论、整体论成为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2025-09-30
因此,可以说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城市也就成为统治者和上流人士首选的居住地,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交通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形式从简单的聚落向内容多样、结构复杂的聚居地发展的过程。就中国早期城市的发展来说,可以借助其文字含义来说明。......
2025-09-30
生态城市规划可以被看作是复合生态系统观念在各层次的城市及其区域规划中的体现。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该组织从1990年开始组织召开了四次生态城市国际会议。这四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和有关人居环境的各种生态建设会议,使得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第二届和第三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提出了指导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行动计划,即国际生态重建计划。......
2025-09-30
多雨地区的庭院应尽量考虑减少水的侵害,缺水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庭院积累降水。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以及人类系统和社会系统所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但是,城市人居环境高度的组织性并......
2025-09-30
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的资金流与能流、物流具有三种基本关系。2)不与能流、物流直接偶联的资金流这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与财政和金融部门的资金往来。通过投资、补贴、贷款等方式,资金从财政、金融部门流向城市生态系统的各类工商企业,企业的资金又以税收、上缴、还本付息等方式流向财政、金融部门。......
2025-09-30
甲城市的人口规模对于该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城市的支撑系统的冲击力将远比乙城市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两个城市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标准,两个城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由人类的社会属性所决定,城市的人口容量与动物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及其环境容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