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城市”科学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城市首先是人类聚居家园,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要服从“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生态城市”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又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生态城市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
2025-09-30
从理论上说,城市规模的增长应该存在某个拐点,在这个点上,城市的收益和成本相差最大,城市的综合效益最佳,这个拐点两侧对应的城市规模都不能获得综合效益的最大值。这个拐点就是城市的最优规模。
根据城市最优规模理论,所有城市最优规模的大小是一样的,城市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以后,应该停止甚至缩小。但是,现实中,由于现实修正指数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等差异),因此,城市最优规模显然是一个随时间、地点不断变化的数量;现实中城市的发展不会停止,更不会萎缩,而是一直增长的,于是就有了城市规模增长实践与城市最优规模理论之间的矛盾。卡佩罗(Capello)和卡马尼(Camagni)(2000a)利用城市网络理论对城市最优规模进行了批判性的改进:认为城市规模研究的实质不应该是最优城市规模,而是有效城市规模(city effective size);把城市看做整个城市分工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强调城市之间的网络外部效应;提出“有效城市规模”(即适度城市规模)的概念,当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社会综合收益等于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社会综合成本时,城市规模达到一个动态的均衡,形成一个城市规模区间(即城市适度规模)(图2-1)[4]。
图2-1 城市适度规模示意图(https://www.chuimin.cn)
注:横轴为由人口表现的城市规模,纵轴为城市收益和成本,B 为城市基础设施投入,C 是城市总投入成本,R 是城市总产出收益。由成本曲线C与效益曲线R 相交的D、E 点所对应的区间就是城市适度规模范围。
城市适度规模理论是对以往最优城市规模理论的批判和改进,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用静止的观点来研究城市最优规模则被认为并不科学。
相关文章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城市”科学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城市首先是人类聚居家园,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要服从“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生态城市”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又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生态城市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
2025-09-30
由于单纯的工业污染防治逐渐反映出治理效果与应达目标之间的极不平衡,因此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调整了城市环境保护战略,开始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新政策。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1985年开始实施后,逐步收到了成效。1988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定量考核,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发展,使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逐步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
2025-09-30
它包括城市区域内各种组成要素的结构组成及外观形态。城市景观中,占主体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群体,这是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景观之处。在很多地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界限是较难确定的。因此,在设计城市人文景观时,要注意合理保护和保留各种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因而,热力学定律、系统论、整体论成为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2025-09-30
因此,可以说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城市也就成为统治者和上流人士首选的居住地,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交通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形式从简单的聚落向内容多样、结构复杂的聚居地发展的过程。就中国早期城市的发展来说,可以借助其文字含义来说明。......
2025-09-30
生态城市规划可以被看作是复合生态系统观念在各层次的城市及其区域规划中的体现。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该组织从1990年开始组织召开了四次生态城市国际会议。这四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和有关人居环境的各种生态建设会议,使得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第二届和第三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提出了指导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行动计划,即国际生态重建计划。......
2025-09-30
多雨地区的庭院应尽量考虑减少水的侵害,缺水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庭院积累降水。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以及人类系统和社会系统所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但是,城市人居环境高度的组织性并......
2025-09-30
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的资金流与能流、物流具有三种基本关系。2)不与能流、物流直接偶联的资金流这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与财政和金融部门的资金往来。通过投资、补贴、贷款等方式,资金从财政、金融部门流向城市生态系统的各类工商企业,企业的资金又以税收、上缴、还本付息等方式流向财政、金融部门。......
2025-09-30
甲城市的人口规模对于该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城市的支撑系统的冲击力将远比乙城市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两个城市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标准,两个城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由人类的社会属性所决定,城市的人口容量与动物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及其环境容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