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予以批准。评审组要求“中心”加强对《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宣贯;加强新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完成××实验室通风设施的改造;补充关键岗位代理人的规定,完善原始记录信息,规范对样品状态的描述。......
2023-11-22
1.关于“封面”
(1)实验室名称:实验室法律地位证明文件指定的实验室的名称,与申请书中一致。此处不需要实验室盖章。
(2)评审机构名称:是指评审组名称。填写“国家计量认证水利评审组”。
(3)评审日期:按现场评审的时间如实填写。
2.关于“1.概况”
1)实验室名称:与封面相同的名称。
2)所属法人单位名称:针对非独立法人实验室而言,是指其母体或挂靠单位的名称。
3)实验室设施特点:此项可多选。有分中心(网点)的实验室(质检机构),选“固定”和“多场所”两项(如大多数水环境类质检机构);有在施工现场设检测室的实验室(质检机构)(中标施工现场检测的工程类质检机构),选“固定”和“临时”两项。
4)评审类型:水利行业实验室(质检机构)仅在计量认证项下进行选择。要注意不得在“首次”、“扩项”和“复查”中进行多选。
5)现有证书情况:是已获得的证书批准情况。
3.关于“评审地点”
填写评审员进行现场评审时到达过的所有实验场所及其地点。评审组应在首次评审和复查评审到达所有检测场所。
4.关于“3.评审组意见”
(1)评审组长负责撰写评审组意见。
(2)评审组意见主要内容包括:
1)现场评审的依据。
2)评审组人数。
3)现场评审时间。
4)评审范围。
5)评审的基本过程。
6)对机构体系运行有效性和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的评价。
7)对人员素质、仪器设备、环境条件和检测报告的评价。
8)对现场试验操作考核的评价。
9)建议批准的认证项目的数量及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10)不符合项及需要整改的问题。
5.关于“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建议批准的计量认证/授权/验收项目及限制范围”
(1)“检测能力表”中的“检测产品/类别”项下填写类别或项目名称,“检测项目/参数”项下填写参数名称。
(2)“检测产品/类别”是指专业领域类别(如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其序号用汉字数字(一)、(二)、(三)、……表示,要与《申请书》相符合。
(3)“检测项目/参数”要填写具体参数,其序号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每一类别(项目)下的参数序号独立排序。
(4)“检测标准(方法)名称及编号(含年号)”:对应“检测项目/参数”中的参数,填写参数标准、标准代号及年号。
(5)“限制范围”:指能或不能检测的参数,选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填写;“说明”是对申请检测类别(项目)或参数(含非标准、量程、限用的方法)的解释。
(6)应注意的问题:
1)所检测的产品或项目的参数能做全项的,只填写产品或项目的名称,不填写参数名称。
2)所检测的产品或项目的全部参数均能做,但有的参数在量程、方法等方面受限制时,应将参数展开填写。
3)所检测的产品或项目只能做部分参数,且该参数不需要展开时,则只填写产品名称,在“限制范围或说明”中填写能做或不能做的参数名称。
4)对于需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的实验室(质检机构),原则上不接受其按参数申请认证项目。
5)尽量避免标准的重复填写。(www.chuimin.cn)
6)可以在“检测能力表”中填写国外(国际)标准(方法)或企业标准,但这些标准仅限客户主动要求(要有客户提出或认可的记录)的情况下才可使用。
7)填写标准(方法)时,无论其是否再次出现,均应填写标准的中文全称、编号和年号。标准的顺序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外标准、企业标准顺序依次排列。
多场所(如分中心或网点)实验室(质检机构)应按场所分别填写“检测能力表”,并在表的最上端标明该场所(分中心或网点)的地址,当出现两个以上的场所(分中心或网点)的检测能力完全一样时,可以只填写一份表,但应在表的最上端写明所有具有相同检测能力的场所(分中心或网点)的名称及地址,具体格式参见本书所附的评审报告范本样式。
“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中的“建议批准的计量认证/授权/验收/项目及限制范围”应与申请书中附表1“申请资质认定检测能力表”完全一致,但对于多场所的质检机构稍有区别,在多场所的质检机构的“建议批准的计量认证/授权/验收/项目及限制范围”表的最上端除要写明各场所(分中心或网点)的名称外,还要写上通信地址。
此表不要求机构负责人、评审组长、评审员和技术专家每页都签字确认,只需在最后一页签字即可。对于多场所的质检机构,机构负责人、评审组长、评审员和技术专家应在每个场所的“建议批准的计量认证/授权/验收/项目及限制范围”的最后一页上签字确认。
6.关于“授权签字人评价记录表”
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证明其适于担任授权签字人的经历。
(2)现场提问的主要问题及其回答情况。
(3)主考人的评价意见及考核后所确认的签字领域。
此记录表为每名授权签字人分别填写一张。
7.关于“附表1:CMA/CAL计量认证/授权/验收评审表”
(1)表内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款是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特定要求。
(2)评审意见:分为“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缺此项”、“不适用”几种,其意义如下:
1)符合:体系文件中有正确的描述,并能提供正确实施的证据。
2)基本符合:体系文件中有正确的描述,但不能准确、规范的予以实施,或者实施的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
3)不符合:体系文件中有正确的描述,但尚未实施规定;或者虽已实施,但不符合文件规定。
4)缺此项:体系文件中无此条款的描述,亦未实施。
5)不适用:实验室实际运作不涉及该条款。
(3)说明:当评审意见出现“基本符合”、“不符合”的实事。对事实的描述应该客观具体,不能以“不规范”、“不完善”等语句模糊、笼统地进行说明。应严格引用客观证据,并可追溯。例如观察到的事实、地点、当事人,涉及到文件号、证书或报告编号,有关文件内容,有关人员的陈述等;描述应尽量简明客观,事实清楚,不加修饰。
8.关于“附表2:现场试验项目汇总表”
(1)序号:表中的序号与评审报告“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建议批准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项目及限制范围”中的三个序号相一致,如一(三)—5”表示第一大类第三小类的第5个参数。
(2)实验结果:凡是对产品(参数)实施了人员比对、仪器比对、样品复测的项目,均应以具体数据表明试验结果。
(3)备注:注明是人员比对、仪器比对、样品复测等。
9.关于“附表3:评审组人员签字及联系方式”
(1)姓名:打印。
(2)单位名称:是指评审员当前供职机构名称。对于离退休人员可填写离退休单位名称。
(3)职称/职务:可填其一或二者都填写。
(4)评审员证号:应填写评审员证书编号的全称。
(5)评审内容:填写该评审员具体评审过的条款序号。
(6)联系方式:填写联系电话号码。
(7)签字:必须由评审员签名,不能以打印代替。
10.关于“附表4:整改完成记录、评审组长确认及审批意见”
(1)完成整改情况:评审组长应逐条说明整改完成情况。
(2)评审组长对整改完成情况的确认意见:评审组长对整改情况的简单评价,及上报审批的意见。
有关水利质检机构计量认证评审指南(第2版)的文章
建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予以批准。评审组要求“中心”加强对《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宣贯;加强新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完成××实验室通风设施的改造;补充关键岗位代理人的规定,完善原始记录信息,规范对样品状态的描述。......
2023-11-22
(一)本票概述1.本票的概念和特征。本票的付款人就是出票人,出票人对收款人或持票人承担无条件付款责任。不定额本票金额,由出票银行出票时根据需要按规定填写。本票的出票,是指出票银行根据单位或个人的申请,依法签发本票并将其交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票据法》第75条、第76条分别对本票出票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和相对必要记载事项作了特别规定。未记载其中任何一项的,本票无效。......
2023-07-27
对于未获得计量认证资质证书的质检机构,在建立和运行管理体系后,初次申请计量认证的评审,称为首次评审。此时通常要通过预访问、初审和首次正式评审三个阶段。目的是便于被评审方及时发现问题,提前整改到位,使正式现场评审能顺利进行。初审时间一般不超过2天,评审员由水利部计量办公室派遣,人数2~3人,视质检机构情况可适当增减。现场评审的评审结论分为“符合”、“基本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4种。......
2023-11-22
本要素所称的“管理评审”是质检机构最高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以及对本质检机构的适用性,所组织进行的评价活动。质检机构应当制定管理评审程序,明确管理评审的目的、计划、内容、方法、时机以及结果报告等工作要求。质检机构的管理评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评审的次数。管理评审一般采用开会的形式进行,会议应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在每年年初质检机构均应制定当年的管理评审计划。......
2023-11-22
根据《评审准则》的各项规定,质检机构的各种不同类型检测报告格式应逐一精心设计,既要清晰、明确,又要有充分的信息量。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应按规定的时限向客户提交结果报告。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报告的修改应符合《评审准则》的所有要求,应有与原报告不同的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件,原报告收回后应归档保存。......
2023-11-22
本条款所称的“合同”是指发生在本质检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范围内的常规合同和特定合同。委托书、标书或合同是明确客户与质检机构双方责任和义务的文件,一经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的评审类型可分为当场评审和会议评审。......
2023-11-22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1)事故报告的内容事故单位发生事故后要以最快捷的方式向有关部门报告,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以下内容:①事故发生单位概况。发生事故的燃气供应企业,要按规定填写内部事故报告。......
2023-11-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