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沈阳有线发展志:1989-2014

沈阳有线发展志:1989-2014

【摘要】:2004年至2014年,这十年为沈阳有线发展时期。沈阳有线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形成集团公司规模,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一时期,沈阳有线大力开展数字电视和网络增值业务。沈阳有线自2013年起,开始思索“后沈阳有线时代”的发展。由沈阳有线为主体建设“智慧社区”的创举,为“后沈阳有线时代”创造了无限发展空间,为沈阳市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服务管理平台。

2004年至2014年,这十年为沈阳有线发展时期。

沈阳有线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形成集团公司规模,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这一时期,沈阳有线按照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在沈阳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导下,完成了由文化事业单位向文化企业单位的过渡。2004年8月12日,沈阳有线工商注册为“沈阳传媒网络有限公司”,自2005年3月,沈阳有线开始进入实质性的企业管理运行期,标志着沈阳有线正式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单位。从这时起,沈阳有线的冠名由沈阳传媒网络有限公司取代了沈阳有线电视台,从此,沈阳有线电视台的呼号不复存在。沈阳有线转身为企业以来,也正是沈阳有线蓬勃发展时期。

沈阳有线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以上海远卓顾问(跨国)公司管理理念,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根据《公司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报请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以沈阳电视台、沈阳新视觉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沈阳传媒网络有限公司。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这一时期,沈阳有线上下联动,转变观念,迅速适应新体制,产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积极面对竞争惨烈的网络市场,刻不容缓地加快郊区网络整合,通过艰辛运作,成功整合了东陵区、于洪区、苏家屯区和沈北新区有线电视行政区域网,迅速抢占沈阳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市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网络规模在全国副省级市有线电视网络中屈指可数。

这一时期,沈阳有线大力开展数字电视和网络增值业务。包括全面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进一步提高网络传输资源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突出卫视节目收转“沈阳模式”的市场价值;积极开发宽带互联网、政务网、资料网、加密网等增值业务;快速建设数字化双向网,推动交互式数字电视的研发与应用等业务。(www.chuimin.cn)

沈阳有线坚持把为用户服务放在首位,破除传统的有线维护站、收费站,建立区级客服公司,对沈阳九区营业场所进行开放式商业经营服务性装饰,进一步与市场对接,提高服务水准。组建了一个集呼叫中心为核心的用户服务系统和投诉中心为核心的服务监督系统为一体的设施完备、功能完善、制度健全的沈阳有线“一站式”用户服务监督体系。设立开通96195用户服务专线,改版创办《服务质量报》,其用户服务水平走在区位各类网络运营商前列。

沈阳有线面对网络市场竞争压力,坚持以市场为依托,本着强化员工市场意识,开展全员营销活动,通过走进市场转变观念,通过走近客户发现商机,为进一步把员工带入市场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采取以有线媒体增值服务巩固老用户,以媒体全案服务开发新用户,以媒体组合服务实现经营资源最佳配置,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

沈阳有线自2013年起,开始思索“后沈阳有线时代”的发展。传统有线电视业务在萎缩,广电增值业务的精准优势不明显,跳出“广电思维”,利用有线资源,寻求转型发展。时下,沈阳有线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借势实现转型升级。在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等三大网络运营商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求得市里认可和支持,将“沈阳市智慧城市网络管理中心”设立在了沈阳有线。

沈阳有线,乘势而上,提出跨行业跨地区合作,专设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办公室,从建设“智慧社区”入手,在全市布局44个网格,将有线电视业务及服务融入“社区公共服务业务规划”中开展起来,优先发展政府回购的惠民服务项目。通过网格化开发、服务与管理,带动网络资源再生的上下游产业链联动。由沈阳有线为主体建设“智慧社区”的创举,为“后沈阳有线时代”创造了无限发展空间,为沈阳市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服务管理平台。

到发展时期末,沈阳有线成鼎盛之势,有线电视用户资源已跃升为215万户;经营创收超过6亿元;资产总额超过16.7亿元;各类用工形式的员工总数11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