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响尾蛇:非凡本领与咬伤能力揭秘

响尾蛇:非凡本领与咬伤能力揭秘

【摘要】:响尾蛇一般体长约1.5~2米,体呈黄绿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根据一些研究人员的调查发现,在34名曾被响尾蛇咬过的伤者中,其中有5人表示,自己是被死去的响尾蛇咬伤。甚至有人非常确定响尾蛇已经被击毙,进而将头部切除,但是响尾蛇还是有咬噬的能力。

响尾蛇是脊椎动物,爬行纲,蝮蛇科(响尾蛇科)。响尾蛇是一种管牙类毒蛇,蛇毒是血液毒。响尾蛇一般体长约1.5~2米,体呈黄绿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响尾蛇的尾部末端有一串角质环,为多次蜕皮后的残存物,当遇到敌人或急剧活动时,它会迅速摆动尾部的尾环,每秒钟可摆动40~60次,能长时间发出响亮的声音,致使敌人不敢近前,或被吓跑,故称为响尾蛇。响尾蛇和蝮蛇一类的蛇,它们的“热眼”都长在眼睛和鼻孔之间叫颊窝的地方。颊窝一般深5毫米,只有一粒米那么长。颊窝上密布有三叉神经末梢质体,这是红外感受单位,包含有许多线粒体。颊窝膜表面每平方毫米约有1000个红外感受单位。这个颊窝是个喇叭形,喇叭口斜向朝前,其间被一片薄膜分成内外两个部分。里面的部分有一个细管与外界相通,所以里面的温度和蛇所在的周围环境的温度是一样的。而外面的那部分却是一个热收集器,喇叭口所对的方向如果有热的物体,红外线就经过这里照射到薄膜的外侧一面。颊窝内层空气受到外层红外线接收细胞温度上升的影响,吸收热量后产生微小的压力,这个变化会刺激末梢神经,再把此讯息传递给脑部分析辨识。蛇知道了前方什么位置有热的物体,大脑就发出相应的命令,去捕获这个物体。蛇颊窝中的“热眼”对波长为0.01毫米的红外线的反应最灵敏、最强烈,只要辐射表面的一点点温差就可以被辨别,就算是在黑暗无光的夜晚,响尾蛇也可以精准地判定猎物的方位和距离。因此只要有小动物在旁边经过,响尾蛇就能马上发现,悄悄地爬过去,并且准确地判断出猎物的方向和距离,冲过去把它咬住。曾经有人实验过,全瞎的响尾蛇在颊窝的协助下,出击猎物的命中率仍然高达98%,但是如果你把颊窝遮住,命中率就会掉到27%。

▲响尾蛇

▲响尾蛇的“双人舞

▲热感应器示意图

小博士

响板舞(www.chuimin.cn)

墨西哥舞蹈家索尼娅吸收响尾蛇的特色,发明了响尾蛇响板。响尾蛇响板将传统的西班牙响板提高到独奏乐器的地位进行表演,融音乐、舞蹈为一体,集古典音乐、民间歌舞芭蕾技巧于一身,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响板舞”。于是,索尼娅带着一副响板走遍欧洲、北美、拉美、非洲与亚洲,使墨西哥的舞蹈享誉全球。

友情提醒——死了也能咬

▲两种蛇的颊窝所在对比

我们一般都会认为如果头断了,那么生物肯定就已经死了,但是响尾蛇给人类上了一课,那就是头可断,蛇却还没有完全死,而且响尾蛇的毒足以将被咬的人马上置之死地。根据一些研究人员的调查发现,在34名曾被响尾蛇咬过的伤者中,其中有5人表示,自己是被死去的响尾蛇咬伤。来自于美国研究人员的报告指出,即使响尾蛇在死后1小时内,仍可以弹起施袭,主要的原因是响尾蛇在咬噬动作方面有一种不受脑部影响的反射能力。甚至有人非常确定响尾蛇已经被击毙,进而将头部切除,但是响尾蛇还是有咬噬的能力。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响尾蛇的头部拥有特殊器官,可以利用红外线感应附近发热的动物。而响尾蛇死后的咬噬能力就是来自这些红外线感应器官的反射作用;即使响尾蛇的其他身体机能已停顿,但只要头部的感应器官组织还未腐坏,即使响尾蛇在死后一个小时内,仍可探测到附近15厘米范围内发出热能的生物,并自动作出袭击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