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由当地乡绅杨希栋出资,在老埠头西首200米、大鹏南面新建埠头一座,取名为“杨升记道头”。杨圣波出资1800元修建杨升记道头,将原来的乱石改用大料石条,平坦又牢固,改善了摆渡条件。大鹏渡杨升记道头修缮后,时任定海县县长谢任难于民国廿三年十二月发布县政府第45号布告,并全文刻于石碑中。杨希栋父子不仅修建了杨升记道头,还出资兴建大鹏岛裂表嘴灯塔,为过往船只导航。......
2023-11-21
定海南道头,即定海道头,位于定海城区沿港一带,自东港浦至竹山门之间这好几里长的海口统称为“道头”。该区域在古代还是一片汪洋,随着沧桑变化,滩涂涨积,定海城区南侧的海岸线不断南移,大约明代初期,东岳山与舟山本岛连成一片,东岳山成为海防重地,称“东南第一关”——舟山关。
至清代康熙年间,定海展复,始有道头开发。定海镇总兵蓝理,创建道头,发展商贸,来自宁波、福建的赴东洋贸易船时泊定海港。蓝理后又发起建成天后宫、八闽会馆等,福建商帮云集定海,后又形成保定会馆,即今定海会馆弄一带。
会馆的兴起,是定海道头商贸文化的一个象征。
会馆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经济繁荣,一个地方有钱可赚就会吸引全国各地的商人前来创业。定海道头出现会馆,足以证明这里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不逊于一些内地的重要城市和口岸,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福建和舟山的商贸往来是非常密切的,而两地的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迅速融合。
据光绪年间《定海厅志》记载:“天后宫,在南门外东山之麓,康熙间总兵蓝理创建,旁为八闽会馆。同治间,商民又别建福兴街,即保定会馆。”[17]
福兴街(今卫海路的其中一小段),取福建兴旺之意,反映福建商民的美好愿景。而八闽会馆则位于东岳山脚下,即今天港务广场对面的旧东岳宫山脚下。“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会馆弄南端相接的旧时保定路,又称横街,晚清时期可是定海的道头商业区,商家林立,颇为闹猛。有许多闽商在此开设“前店后场”的店铺。
天后宫的建立,与蓝理为当年收复台湾、谢恩天后妈祖有关,也与康熙年间定海展复后,商市逐渐复苏,海上民间贸易兴旺有关。定海和沈家门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特别是当时福建渔船众多,因而先后建天后宫,开设八闽会馆、保定会馆,以酬航海安澜之庇。蓝理在定海东岳山捐建天后宫和八闽会馆,也为旅定闽商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发展定海商贸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会馆是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同乡、客居者设立的自发的民间社会组织。我国沿海、沿江及外国一些商埠的福建会馆,大多是与天后宫建筑合为一体,或在天后宫中附设会馆,或在会馆里特建一座天后殿。在会馆奉祀天后具有“崇乡祀而联乡谊”的特殊作用。福建官员、商人在各地建会馆祀天后,会馆也成为福建乡民开拓其事业的基地。正是通过会馆,福建人流向江浙、流向北方、流向内地,甚至流向海外,从而形成福建商帮兴盛、移民遍布各地的人文景观。
会馆是在定海的闽籍人士齐聚的地方。大家或许泡上一杯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茶,聊聊家乡事,谈谈生意经。有时会馆还举行各种戏曲表演,以慰乡亲。或许时运不济,那些落难的福建乡人在这里也能得到同乡的救助,把会馆作为暂时歇脚的落脚之地,会馆就是“避风港”。会馆具有公益性,会馆的会产由热心人出钱认股,作为基金,建置产业,每年生息,以供给会馆的开支。清代中叶,福建乡人在定海从事商业的人很多,会馆产业委托某福建同胞管理。当时定海、沈家门都为福建渔船云集之地,每年鱼汛季节,千余艘闽帮渔船集于两地,生意骤加,福建渔民的日常用品多数由会馆产业供应,盈利颇多,因此会馆的运行条件也尚可。(www.chuimin.cn)
近代以来,海上航运的快速发展,让定海道头的商贸更趋繁荣。
一方面,随着近代宁波、上海成为“五口通商”口岸,定海道头的客、货运输日益繁忙,另一方面定海商帮成为上海滩的重要力量,普陀山又是朝山进香的首选地,因此经停、始发定海港的客、货轮越来越多。
光绪元年(1875),招商局的“大有”号轮和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湖北”号轮,营运沪甬航线,香期兼靠普陀山,这是舟山境内最早通航的火轮。至民国初期,定海道头成为全县商船荟萃的水运中心,沿港一带商店林立,颇显繁华。道头一带辟有多处泊船埠头,分别称作大道头、泥道头、中道头、西道头、潘家道头、石灰道头、益昌道头等等。定海道头先后兴建越东、舟山、平安(后称宝华、大华)和三北4座木质码头。
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定海港始发和靠泊的客轮达四十余艘,航线辐射宁波、上海、青岛、石浦、海门、温州、福州、普陀山和嵊泗等港。至1938年,定海道头有越东、三新、宝华、达兴和三北(两座)6座浮码头。
通航沪、甬、温、闽的大轮船频频靠泊道头港,带来人流物流,道头更显繁华。一些外地小商贩、手工业者纷纷到沿港一带设摊、打工,进而生根落脚,开店创业。于是道头变成一方热土,水产业、米业、盐业、木业、渔需品业争相驻足,连城内大店家也到道头抢滩开分店。纵横相交的大道头大街(亦称直街,即保定路、泰山路)、道头大街(亦称横街,旧时由福定路、福宁路、福兴路组成,后称卫海路)商店毗连,行人如织。一些在定海中转的旅客也驻足观光、购物。民国时一位文人写过一篇普陀山游记,说从宁波出发,过镇海,在定海码头看到很多人在购买定海特产。文章说:“舟泊约十分钟,复鼓轮前进。一时抵定海,该处商业,以鱼盐为大宗,舟抵埠时,乘客多纷纷登岸购买酱油。油名洛泗,为定海著名出品。”[18]当时定海的同寿泰、恒丰、泉大酱园都纷纷在道头一带设店销售洛泗酱油,也可见道头商贸之繁荣。
民国以后,定海道头至南门外一带均纳入城镇建制,20世纪30年代初,与城关合称为城道镇。到1935年建城关、道头两镇。定海道头一带曾经单独设立一个镇,也见证其商贸文化的发展。1936年又合并称城道镇。1954年改城关镇。
如今的定海道头,繁华更甚。沿港马路,车水马龙,周边建起海滨公园、港务广场、旅游集散中心、海景大酒店等等,这里已成为舟山港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1921年由当地乡绅杨希栋出资,在老埠头西首200米、大鹏南面新建埠头一座,取名为“杨升记道头”。杨圣波出资1800元修建杨升记道头,将原来的乱石改用大料石条,平坦又牢固,改善了摆渡条件。大鹏渡杨升记道头修缮后,时任定海县县长谢任难于民国廿三年十二月发布县政府第45号布告,并全文刻于石碑中。杨希栋父子不仅修建了杨升记道头,还出资兴建大鹏岛裂表嘴灯塔,为过往船只导航。......
2023-11-21
《唐十道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测绘地图。《唐十道图》有三种版本,但多已失传,目前唯一存世的只有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中的一幅。其中的“东霍山”,是舟山群岛中唯一被标注入册的舟山古地名。《唐十道图》(局部)中标注的东霍山从地图上看,东霍山的北面,有百济,这是古代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侧一带;武州,为新罗统一时期所设立的九州之一,即今韩国光州。......
2023-11-21
《舆地图》地名信息最丰富的县域,当属昌国县。《舆地图》是一张宋代全国地图,收录各个州、府、县的地名信息,以及名山江河和重要驿站,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地名。由于地名信息丰富,而地图版面有限,一般的府县收录辖区地名不多,唯舟山群岛的昌国县,辖区内地名信息最为丰富。一张全国性的地图,一下子画上某一个县的20个地名,充分显示出舟山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的战略通道地位。......
2023-11-21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短姑道头”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文士周应宾所纂辑的《重修普陀山志》。复同姑觅之宫殿,俱无,始悟媪即大士也,遂名短姑道头,石砌冲激不坏。明《重修普陀山志》中关于“短姑道头”的记载可能是后人对周应宾所记载的故事感觉太简短而不满意,于是民间进行了更具情节性的描述和诠释,更多地强调“短”的细节,如,刻画嫂嫂的埋怨,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呢?大老远来敬香,还进不了庙!”......
2023-11-21
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3]“短股”一词,引起我高度的注意——莫非,这就是普陀山古老的短姑道头的前身?虽然在《云麓漫钞》中未能找到“长股、短股”两个地名,不过,我认为这个“短股”应该和前面的几个地名一样,也是属于普陀山的,“短股”十有八九就是“短姑道头”的前身。民国时代的普陀山短姑道头后来“短股”无意间演变成“短姑”,并被创造出美妙的观音传说,真是民间有高手。......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