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定海南道头:孕育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

定海南道头:孕育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

【摘要】:至清代康熙年间,定海展复,始有道头开发。定海镇总兵蓝理,创建道头,发展商贸,来自宁波、福建的赴东洋贸易船时泊定海港。会馆的兴起,是定海道头商贸文化的一个象征。会馆弄南端相接的旧时保定路,又称横街,晚清时期可是定海的道头商业区,商家林立,颇为闹猛。近代以来,海上航运的快速发展,让定海道头的商贸更趋繁荣。定海道头一带曾经单独设立一个镇,也见证其商贸文化的发展。如今的定海道头,繁华更甚。

定海南道头,即定海道头,位于定海城区沿港一带,自东港浦至竹山门之间这好几里长的海口统称为“道头”。该区域在古代还是一片汪洋,随着沧桑变化,滩涂涨积,定海城区南侧的海岸线不断南移,大约明代初期,东岳山与舟山本岛连成一片,东岳山成为海防重地,称“东南第一关”——舟山关。

清代康熙年间,定海展复,始有道头开发。定海镇总兵蓝理,创建道头,发展商贸,来自宁波、福建的赴东洋贸易船时泊定海港。蓝理后又发起建成天后宫、八闽会馆等,福建商帮云集定海,后又形成保定会馆,即今定海会馆弄一带。

会馆的兴起,是定海道头商贸文化的一个象征。

会馆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经济繁荣,一个地方有钱可赚就会吸引全国各地的商人前来创业。定海道头出现会馆,足以证明这里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不逊于一些内地的重要城市和口岸,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福建和舟山的商贸往来是非常密切的,而两地的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迅速融合。

光绪年间《定海厅志》记载:“天后宫,在南门外东山之麓,康熙间总兵蓝理创建,旁为八闽会馆。同治间,商民又别建福兴街,即保定会馆。”[17]

福兴街(今卫海路的其中一小段),取福建兴旺之意,反映福建商民的美好愿景。而八闽会馆则位于东岳山脚下,即今天港务广场对面的旧东岳宫山脚下。“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会馆弄南端相接的旧时保定路,又称横街,晚清时期可是定海的道头商业区,商家林立,颇为闹猛。有许多闽商在此开设“前店后场”的店铺。

天后宫的建立,与蓝理为当年收复台湾、谢恩天后妈祖有关,也与康熙年间定海展复后,商市逐渐复苏,海上民间贸易兴旺有关。定海和沈家门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特别是当时福建渔船众多,因而先后建天后宫,开设八闽会馆、保定会馆,以酬航海安澜之庇。蓝理在定海东岳山捐建天后宫和八闽会馆,也为旅定闽商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发展定海商贸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会馆是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同乡、客居者设立的自发的民间社会组织。我国沿海、沿江及外国一些商埠的福建会馆,大多是与天后宫建筑合为一体,或在天后宫中附设会馆,或在会馆里特建一座天后殿。在会馆奉祀天后具有“崇乡祀而联乡谊”的特殊作用。福建官员、商人在各地建会馆祀天后,会馆也成为福建乡民开拓其事业的基地。正是通过会馆,福建人流向江浙、流向北方、流向内地,甚至流向海外,从而形成福建商帮兴盛、移民遍布各地的人文景观

会馆是在定海的闽籍人士齐聚的地方。大家或许泡上一杯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茶,聊聊家乡事,谈谈生意经。有时会馆还举行各种戏曲表演,以慰乡亲。或许时运不济,那些落难的福建乡人在这里也能得到同乡的救助,把会馆作为暂时歇脚的落脚之地,会馆就是“避风港”。会馆具有公益性,会馆的会产由热心人出钱认股,作为基金,建置产业,每年生息,以供给会馆的开支。清代中叶,福建乡人在定海从事商业的人很多,会馆产业委托某福建同胞管理。当时定海、沈家门都为福建渔船云集之地,每年鱼汛季节,千余艘闽帮渔船集于两地,生意骤加,福建渔民的日常用品多数由会馆产业供应,盈利颇多,因此会馆的运行条件也尚可。(www.chuimin.cn)

近代以来,海上航运的快速发展,让定海道头的商贸更趋繁荣。

一方面,随着近代宁波、上海成为“五口通商”口岸,定海道头的客、货运输日益繁忙,另一方面定海商帮成为上海滩的重要力量,普陀山又是朝山进香的首选地,因此经停、始发定海港的客、货轮越来越多。

光绪元年(1875),招商局的“大有”号轮和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湖北”号轮,营运沪甬航线,香期兼靠普陀山,这是舟山境内最早通航的火轮。至民国初期,定海道头成为全县商船荟萃的水运中心,沿港一带商店林立,颇显繁华。道头一带辟有多处泊船埠头,分别称作大道头、泥道头、中道头、西道头、潘家道头、石灰道头、益昌道头等等。定海道头先后兴建越东、舟山、平安(后称宝华、大华)和三北4座木质码头

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定海港始发和靠泊的客轮达四十余艘,航线辐射宁波、上海、青岛、石浦、海门、温州、福州、普陀山和嵊泗等港。至1938年,定海道头有越东、三新、宝华、达兴和三北(两座)6座浮码头。

通航沪、甬、温、闽的大轮船频频靠泊道头港,带来人流物流,道头更显繁华。一些外地小商贩、手工业者纷纷到沿港一带设摊、打工,进而生根落脚,开店创业。于是道头变成一方热土,水产业、米业、盐业、木业、渔需品业争相驻足,连城内大店家也到道头抢滩开分店。纵横相交的大道头大街(亦称直街,即保定路、泰山路)、道头大街(亦称横街,旧时由福定路、福宁路、福兴路组成,后称卫海路)商店毗连,行人如织。一些在定海中转的旅客也驻足观光、购物。民国时一位文人写过一篇普陀山游记,说从宁波出发,过镇海,在定海码头看到很多人在购买定海特产。文章说:“舟泊约十分钟,复鼓轮前进。一时抵定海,该处商业,以鱼盐为大宗,舟抵埠时,乘客多纷纷登岸购买酱油。油名洛泗,为定海著名出品。”[18]当时定海的同寿泰、恒丰、泉大酱园都纷纷在道头一带设店销售洛泗酱油,也可见道头商贸之繁荣。

民国以后,定海道头至南门外一带均纳入城镇建制,20世纪30年代初,与城关合称为城道镇。到1935年建城关、道头两镇。定海道头一带曾经单独设立一个镇,也见证其商贸文化的发展。1936年又合并称城道镇。1954年改城关镇。

如今的定海道头,繁华更甚。沿港马路,车水马龙,周边建起海滨公园、港务广场、旅游集散中心、海景大酒店等等,这里已成为舟山港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