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十道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测绘地图。《唐十道图》有三种版本,但多已失传,目前唯一存世的只有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中的一幅。其中的“东霍山”,是舟山群岛中唯一被标注入册的舟山古地名。《唐十道图》(局部)中标注的东霍山从地图上看,东霍山的北面,有百济,这是古代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侧一带;武州,为新罗统一时期所设立的九州之一,即今韩国光州。......
2023-11-21
水道的得名,一般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直接来源于水道边的某一个岛屿地名,这是最常见的取名方式。如岱山的小峙门水道,介于大峙山和小峙山之间。该水道位于小峙山旁边,故名。又如虾峙门,别名桃花港,介于桃花岛与虾峙岛之间,由水道南侧的虾峙岛得名,而习称桃花港,由水道北侧的桃花岛得名。
其二,来源于当地的传说故事。如蛇移门水道,介于衢山岛与鼠浪湖岛之间。据传,有条大蛇曾在此水道一带移动,故名。又如灌门水道,因水急如灌,遂称“灌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去州两潮。屹乎中流,有一砥石柱,望之如人拱手而立。水汇于此,旋涌若沸,舟行者必浮以物,杀其势而后过焉。风雨将作,有声如雷,震惊百里。岁旱有所祷,则持铁篆以投之,水辄腾起,雨随应,或者为蛟龙之窟宅云。”[8]传说中灌门是龙窟,那块拱手而立的中流砥柱之石,就是灌门龙王的象征。渔船出海之前,附近渔民也必来海边祭灌门龙王。灌门也是天旱祈雨的地方。灌门是著名的激流区,当地渔谚云“老大好当,灌门难过”。
其三,得名于水道的海洋水文情况。如响礁门,介于舟山岛与富翅岛之间,水道中多礁石,因此处潮流湍急,会发出声响,故称“响礁门”。又如响水门水道,介于定海南部西岠岛、东岠岛之间,因水深流急,不断发出声响,故名“响水门”。
其四,以水道所处方位、宽窄等命名。嵊泗的北鼎星岛西北端与里、中、外皇坟岛之间隔有大、中、小三个水道,分别叫“大门”“中门”“小门”。盘峙北水道,介于舟山岛与盘峙岛之间,水道因在盘峙北侧得名。盘峙南水道,介于盘峙岛与刺山之间,因水道在盘峙岛南,故名。(www.chuimin.cn)
又如,朱家尖有个岛屿取名后门山,因当地有两个航门,一在里黄礁与该岛之间,称前门,另一在朱家尖与该岛之间,称后门,该岛在后门旁,故称后门山。该岛相关的两个水道就是以前门、后门方位命名的。
其五,以水道地理环境、通航安全条件命名。如,嵊泗县海域的“剑门”,介于泗礁山岛北端与金鸡山岛之间,水浅潮急多礁石,航行危险如过刀剑林立之门,故名“剑门”。相反,也有通航条件较好的水道,则被称为“吉祥门”,吉祥门水道介于摘箬山、团鸡山连线东岠岛之间。呈南北向,航道深宽,无障碍物,因安全而称“吉祥门”,又名吉羊门。
其六,与当地的渔业作业方式有关。舟山向来为鱼盐之乡,渔业作业历史悠久,水道多为渔业作业之水域,水道命名当然与渔业习俗相关。如岱山的涨弹门,介于岱山岛西北岸与西垦山之间。该水道之水深于周围,似“潭”,渔民常在此张网,方言“潭”“弹”谐音,故称涨弹门。又如拷门(宋宝庆《四明志》等旧志又作“栲门”),可能与当地的栲网渔俗有关。栲淘,是制作网具的重要程序,为防止腐烂,用栲树汁浸煮网具两至三次,再用猪血浸染。
当然,有些水道的命名,有多方面的因素。而对一些地名的渊源探索,也会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演绎,有些是传说,有些是历史记载。如关于沈家门的地名由来。北宋宣和四年(1122)高丽国王王俣卒,徐兢奉命出使高丽,归来后撰成《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宣和五年(1123)五月二十四日,“八舟鸣金鼓,张旗帜,以次解发,……过虎头山,行数十里,即至蛟门。大抵海中有山对峙,其间有水道可以通舟者,皆谓之门。”[9]由此可推知沈家门这一地名,也是由自然地理实体“门”命名的。至于这个“沈”字的由来,后世有多种版本。相传是古代有沈国公在此居住,也有说是韩国孝女沈清在此居住,还有说是吴兴或慈溪沈氏先祖移居此地等等,这是根据故事传说而来。也有认为沈家门的得名与地理环境有关,沈家门当地老人马绪棠先生认为,沈家门地方相当古老,传说始于秦汉,本叫沉岬亹(门),意即沉没有岬角的海门,最早是指沈家门龙眼的小水埠头至对岸鲁家峙后泥山嘴这一带,根据地理成名。古代汉语“沉”“沈”同义同音,而“亹”“门”也是同音同义。这些说法莫衷一是。其实,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已经讲得很明白,其介绍“沈家门”:“其门山与蛟门相类,而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尚属昌国县。其上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10]说明沈家门之得名,与当地原住民姓“沈”有关。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唐十道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测绘地图。《唐十道图》有三种版本,但多已失传,目前唯一存世的只有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中的一幅。其中的“东霍山”,是舟山群岛中唯一被标注入册的舟山古地名。《唐十道图》(局部)中标注的东霍山从地图上看,东霍山的北面,有百济,这是古代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侧一带;武州,为新罗统一时期所设立的九州之一,即今韩国光州。......
2023-11-21
《舆地图》地名信息最丰富的县域,当属昌国县。《舆地图》是一张宋代全国地图,收录各个州、府、县的地名信息,以及名山江河和重要驿站,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地名。由于地名信息丰富,而地图版面有限,一般的府县收录辖区地名不多,唯舟山群岛的昌国县,辖区内地名信息最为丰富。一张全国性的地图,一下子画上某一个县的20个地名,充分显示出舟山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的战略通道地位。......
2023-11-21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短姑道头在普陀山南侧海岸,为明代贡船、商船及朝山香船停泊之天然埠头。嫂与艄公上岸进香,中午未归,潮生路绝,小姑留置舟中,饥不得食。短姑古迹数百年来,短姑道头一直是普陀山最主要的航船埠头。清康熙二十八年,宝陀巡检司沈良锡挂灯于短姑道头,后改置灯桩,以指引航向。[12]万历三十年,张随太监奉诏敕建普陀禅寺,后又修复短姑道头。短姑道头成为普陀山香客朝山进香的第一站,时被载入史册。......
2023-11-21
马秦山的左侧是乌沙门,右侧就是茫茫的东海。由于海上交通及渔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宋代的马秦山也是昌国县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当地还设有专司酿酒的“马秦坊”,这说明马秦山当时户口数量与诸大岛相匹敌。因此,酒坊的建立,也说明古马秦山当时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较高,海运业初具规模。综上所述,宋代的马秦山,已经是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渔业基地,舟山较早的佛教传播地,且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
2023-11-21
《舆地图》有四大特点,除了上文所说的图幅大、范围广、内容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交通路线突出。《舆地图》是全国范围的交通图,不仅标绘了各个府、州之间的交通路线,还标注了海上交通路线。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海洋地图的梁二平先生,称《舆地图》为“中国最早的绘有海上航线的地图”。从这一点来看,《舆地图》可谓是记载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好物证。南宋《舆地图》中的舟山群岛......
2023-11-21
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