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地名海丝文化揭秘

舟山地名海丝文化揭秘

【摘要】:《舆地图》地名信息最丰富的县域,当属昌国县。《舆地图》是一张宋代全国地图,收录各个州、府、县的地名信息,以及名山江河和重要驿站,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地名。由于地名信息丰富,而地图版面有限,一般的府县收录辖区地名不多,唯舟山群岛的昌国县,辖区内地名信息最为丰富。一张全国性的地图,一下子画上某一个县的20个地名,充分显示出舟山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的战略通道地位。

《舆地图》地名信息最丰富的县域,当属昌国县。

《舆地图》是一张宋代全国地图,收录各个州、府、县的地名信息,以及名山江河和重要驿站,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地名。由于地名信息丰富,而地图版面有限,一般的府县收录辖区地名不多,唯舟山群岛的昌国县,辖区内地名信息最为丰富。其中清晰可辨的地名有石弄山、神前山、马迹山、深水山、洋山、小朐山、大朐山、三姑山、宜山、代山、吴农山、马秦山、桃花山、昌国山、岑江山等15个;从字形结构、方位等角度推测辨别的地名有烈港山、沈家门山、长涂山、徐公山、宝陀山等5个。总计20个地名。

一张全国地图,为什么会收录舟山群岛这么多的地名?

首先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张地图的出品地在宁波,一些学者认定是庆元府所印制,昌国县属庆元府管辖,庆元府的设计与绘图者对昌国县情有独钟,也熟悉舟山群岛,因此最大限度地在这张国家版图上呈现舟山群岛。

其次,舟山群岛“足以昌壮国势焉”的战略地位,影响了绘编者的决策。北宋时期,朝廷认识到加强海岛防务对发展海岛经济、保护对外贸易的战略意义,于是在舟山群岛设置昌国县,这个县名还是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创意的。要设立一个县级行政单位,那是大事情,是非常谨慎的,需要皇帝的批准。朝廷给舟山群岛的战略地位定下了一个调子,“名为昌国,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一张全国性的地图,一下子画上某一个县的20个地名,充分显示出舟山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的战略通道地位。

第三,是这张地图的功能所需。这张地图的一个功能就是航道指南,地图上面标绘出舟山群岛如此多的海岛地名,一是海岛地理实体的客观存在,二是因为这种群岛性地理特征,为古代航海活动创造安全、避风、补给等便利条件,由群岛而构成许多航道,从而形成航线图。佛照禅师回国,走的就是从舟山群岛到日本九州的“大洋路”,带这一张地图回日本,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舆地图》的航道指南功能。地图中涉及昌国县的地名,主要还是今岱山和嵊泗境内的海岛地名,约占2/3,这也说明绘图者还是考虑到航运标的因素。

当然这张地图的设计,在海岛地名方位上还是有一些离谱,这是当时的科技条件所决定的,地名的方位、相互间的距离只能毛估估了,因此有一些地名偏离了方位。再有,图中的日本毛人岛,离石弄山(今嵊泗县花鸟山)有一些偏近。但我想,这张地图之所以在空间上拉近舟山群岛与台湾地区和日本的距离,或许也是为了显示舟山群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地图上的舟山古地名,现今的名称你知道吗?

这20个地名,都是具有近一千年历史的老地名。有一些老地名已经消失,也有一些地名今天仍然在使用,或许不过稍微变换了一下读音或者写法。地名的形成和传承具有历史的惯性,历经千年沧桑,经历战争洗礼、海禁废县、移民迁徙等折腾,但这些老地名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流淌在老百姓的心坎里。当然,也有一些地名,随着岁月流逝,被更具生命力的地名所代替,故而也有一些小地名,则浑然不知今其所在矣。

这张古地图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海岛地名,有沈家门山、桃花山、长涂山等。(www.chuimin.cn)

有一些岛屿名称犹在,但是地理指向则有所变化。如古代的马迹山,其实是指现在的泗礁岛,自古就是海上交通的避风港。今泗礁岛南侧的马迹山岛,则已经建成矿石中转码头,为亚洲第一矿石中转深水港。“马迹山大桥”则已经将古今两个“马迹山”岛连了起来。

深水山,即嵊泗的大黄龙岛,今大黄龙岛南港西侧仍然称“小深水”,岱山衢山的渔民仍有称“深水岙”。

神前山,是现在的嵊泗嵊山岛,古代也称“尽山”“陈钱山”,是唐宋发往新罗、日本商船的最后避风港。

石弄山,就是现在的花鸟山岛,南宋宝庆《四明志》和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均有“石玲珑”记载:“在海之东北,有石玲珑,故名。”[2]据当地文史专家考证,“石弄”之名由岛上的一条形似岩石生成的胡同形山谷得名,今仍存有自然村“小石弄”。

一个个古老的地名,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历史和故事。一张古地图,可以让多少民间记忆浮出水面啊!

【注释】

[1](元)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一《叙州》,钦定《四库全书》本。

[2](元)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四《叙山·山》,钦定《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