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舆地图》地名信息最丰富的县域,当属昌国县。
《舆地图》是一张宋代全国地图,收录各个州、府、县的地名信息,以及名山江河和重要驿站,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地名。由于地名信息丰富,而地图版面有限,一般的府县收录辖区地名不多,唯舟山群岛的昌国县,辖区内地名信息最为丰富。其中清晰可辨的地名有石弄山、神前山、马迹山、深水山、洋山、小朐山、大朐山、三姑山、宜山、代山、吴农山、马秦山、桃花山、昌国山、岑江山等15个;从字形结构、方位等角度推测辨别的地名有烈港山、沈家门山、长涂山、徐公山、宝陀山等5个。总计20个地名。
一张全国地图,为什么会收录舟山群岛这么多的地名?
首先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张地图的出品地在宁波,一些学者认定是庆元府所印制,昌国县属庆元府管辖,庆元府的设计与绘图者对昌国县情有独钟,也熟悉舟山群岛,因此最大限度地在这张国家版图上呈现舟山群岛。
其次,舟山群岛“足以昌壮国势焉”的战略地位,影响了绘编者的决策。北宋时期,朝廷认识到加强海岛防务对发展海岛经济、保护对外贸易的战略意义,于是在舟山群岛设置昌国县,这个县名还是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创意的。要设立一个县级行政单位,那是大事情,是非常谨慎的,需要皇帝的批准。朝廷给舟山群岛的战略地位定下了一个调子,“名为昌国,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一张全国性的地图,一下子画上某一个县的20个地名,充分显示出舟山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的战略通道地位。
第三,是这张地图的功能所需。这张地图的一个功能就是航道指南,地图上面标绘出舟山群岛如此多的海岛地名,一是海岛地理实体的客观存在,二是因为这种群岛性地理特征,为古代航海活动创造安全、避风、补给等便利条件,由群岛而构成许多航道,从而形成航线图。佛照禅师回国,走的就是从舟山群岛到日本九州的“大洋路”,带这一张地图回日本,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舆地图》的航道指南功能。地图中涉及昌国县的地名,主要还是今岱山和嵊泗境内的海岛地名,约占2/3,这也说明绘图者还是考虑到航运地标的因素。
当然这张地图的设计,在海岛地名方位上还是有一些离谱,这是当时的科技条件所决定的,地名的方位、相互间的距离只能毛估估了,因此有一些地名偏离了方位。再有,图中的日本毛人岛,离石弄山(今嵊泗县花鸟山)有一些偏近。但我想,这张地图之所以在空间上拉近舟山群岛与台湾地区和日本的距离,或许也是为了显示舟山群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地图上的舟山古地名,现今的名称你知道吗?
这20个地名,都是具有近一千年历史的老地名。有一些老地名已经消失,也有一些地名今天仍然在使用,或许不过稍微变换了一下读音或者写法。地名的形成和传承具有历史的惯性,历经千年沧桑,经历战争洗礼、海禁废县、移民迁徙等折腾,但这些老地名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流淌在老百姓的心坎里。当然,也有一些地名,随着岁月流逝,被更具生命力的地名所代替,故而也有一些小地名,则浑然不知今其所在矣。
这张古地图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海岛地名,有沈家门山、桃花山、长涂山等。(www.chuimin.cn)
有一些岛屿名称犹在,但是地理指向则有所变化。如古代的马迹山,其实是指现在的泗礁岛,自古就是海上交通的避风港。今泗礁岛南侧的马迹山岛,则已经建成矿石中转码头,为亚洲第一矿石中转深水港。“马迹山大桥”则已经将古今两个“马迹山”岛连了起来。
深水山,即嵊泗的大黄龙岛,今大黄龙岛南港西侧仍然称“小深水”,岱山衢山的渔民仍有称“深水岙”。
神前山,是现在的嵊泗嵊山岛,古代也称“尽山”“陈钱山”,是唐宋发往新罗、日本商船的最后避风港。
石弄山,就是现在的花鸟山岛,南宋宝庆《四明志》和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均有“石玲珑”记载:“在海之东北,有石玲珑,故名。”[2]据当地文史专家考证,“石弄”之名由岛上的一条形似岩石生成的胡同形山谷得名,今仍存有自然村“小石弄”。
一个个古老的地名,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历史和故事。一张古地图,可以让多少民间记忆浮出水面啊!
【注释】
[1](元)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一《叙州》,钦定《四库全书》本。
[2](元)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四《叙山·山》,钦定《四库全书》本。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3]“短股”一词,引起我高度的注意——莫非,这就是普陀山古老的短姑道头的前身?虽然在《云麓漫钞》中未能找到“长股、短股”两个地名,不过,我认为这个“短股”应该和前面的几个地名一样,也是属于普陀山的,“短股”十有八九就是“短姑道头”的前身。民国时代的普陀山短姑道头后来“短股”无意间演变成“短姑”,并被创造出美妙的观音传说,真是民间有高手。......
2023-11-21
《唐十道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测绘地图。《唐十道图》有三种版本,但多已失传,目前唯一存世的只有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中的一幅。其中的“东霍山”,是舟山群岛中唯一被标注入册的舟山古地名。《唐十道图》(局部)中标注的东霍山从地图上看,东霍山的北面,有百济,这是古代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侧一带;武州,为新罗统一时期所设立的九州之一,即今韩国光州。......
2023-11-21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第二种可能,“岱山”地名源于东岳泰山的原名。因此,岱山极有可能是一个专用名词,即和“泰山”同义。邵承德老师还认为,以“岱山”为岛名,也有可能是西晋末期,山东半岛的南泰山郡人,迁徙至舟山,按其旧壤取山名。如武昌的岱家山、孝感三汊镇岱山等,皆源于山东泰山。除了迁徙移民的可能性外,山东与舟山群岛间的航运自古就有,因此岱山地名的得名,有可能是来自山东船上的船商、游人等,譬如徐福。......
2023-11-21
马秦山的左侧是乌沙门,右侧就是茫茫的东海。由于海上交通及渔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宋代的马秦山也是昌国县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当地还设有专司酿酒的“马秦坊”,这说明马秦山当时户口数量与诸大岛相匹敌。因此,酒坊的建立,也说明古马秦山当时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较高,海运业初具规模。综上所述,宋代的马秦山,已经是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渔业基地,舟山较早的佛教传播地,且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
2023-11-21
短姑道头在普陀山南侧海岸,为明代贡船、商船及朝山香船停泊之天然埠头。嫂与艄公上岸进香,中午未归,潮生路绝,小姑留置舟中,饥不得食。短姑古迹数百年来,短姑道头一直是普陀山最主要的航船埠头。清康熙二十八年,宝陀巡检司沈良锡挂灯于短姑道头,后改置灯桩,以指引航向。[12]万历三十年,张随太监奉诏敕建普陀禅寺,后又修复短姑道头。短姑道头成为普陀山香客朝山进香的第一站,时被载入史册。......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