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群岛探津

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群岛探津

【摘要】:舟山灌门海域的“中柱山”在灌门“砥柱”的左下侧绘有舟山岛,其标注文字为:古甬东,定海,舟山。图案上方有标注文字:“越王句践欲居吴王夫差。”《南海普陀山志》之《千步金沙》图中的七层铜塔一幅洋洋大观的《大清广舆图》,在舟山群岛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一方面可见绘图者对古老舟山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千年定海山曾经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远播东瀛,可谓声名在外!

蔡九霞的增订《广舆记》,在浙江省部分,用文字简要介绍了一些地名、历史人物故事,涉及舟山的有翁洲山、桃花山、补陀落迦山、灌门海等。如,关于“翁洲山”,是这样介绍的:“定海,世传徐偃王所居,《春秋传》所谓甬东即此,唐开元中置翁山县。”[1]又如,“补陀落迦山”云:“定海,一名梅岑山,佛书谓海岸孤绝处也。”

长久保赤水参考了《广舆记》的内容,但并不拘泥于书里的文字介绍,他同时还阅读了元代吴莱的《甬东山水古迹记》以及清代《大清一统志》《古今图书集成》《天经或问》等文献,可谓阅读广矣!

《大清广舆图》所描绘的三个舟山地标如下:

在舟山海域北侧,画有“砥柱”两字的石礁,旁有注解曰:潮水回旋如沸,舟行,必投物而过,风雨将起,其声如雷,名曰“灌门海”。

《广舆记》说:“(灌门海)故昌国县也,海中有砥柱矻立,水汇于此,舟过必投以物。风雨将作,涛声如雷。”[2]而给这块海上巨石绘上“砥柱”两字,纯属长久保赤水的想象与创意

早在元代的志书上就有灌门“中流砥柱”的记载,灌门海域的这一个岛礁,当地老百姓仍然还叫“中柱岛”,就是取“中流砥柱”的含义。舟山渔民有一句老话头,说“老大好做,灌门难过”,讲的就是灌门海域,潮起潮落,水势急且险,是岱山水道和长白水道的交汇之处,有盘水漩涡。渔民中还有一种说法,灌门的航道比较狭窄,而外部洋面开阔,大量潮水涌入,激流沸腾。“水汇于此,旋涌若沸,舟行者必浮以物,杀其势而过焉”。[3]元代的时候,往来的船民便会抛下一些物件,希望能够镇一下盘水漩涡,据说这样就能化险为夷,通过险境。

把灌门这个地名绘入地图中,是一种审美取向,长久保赤水对海洋传说故事比较好奇,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航海地标和安全提醒的考虑,灌门是舟山中部海域东西向的主要通道之一。

舟山灌门海域的“中柱山”

在灌门“砥柱”的左下侧绘有舟山岛,其标注文字为:古甬东,定海,舟山。图案上方有标注文字:“越王句践欲居吴王夫差。”舟山岛右下方,有一个小圆圈,也有一段标注文字,云:“滃洲山,山多磁石,故舟板铁针近山则胶。”(www.chuimin.cn)

这一段文字基本参考了吴莱的《甬东山水古迹记》,但长久保赤水把“翁洲山”写作“滃洲山”,则是参考了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一些典籍的地名写法。

这一段文字其实讲了两个传说故事。一个是吴王夫差的故事,这是一个载入《左传》的舟山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了吴王夫差,并且想把夫差安置在甬东,也就是今天的舟山群岛,今舟山本岛上还留有甬东、吴榭、吴家山等老地名。还有一个故事,则讲的是海岛多磁铁石的事情。这一记载较早出自《甬东山水古迹记》,吴莱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又前则为三山,大洋山多磁石,舟板钉铁或近山,则胶制不动,昌国境也。”[4]明朝文人张岱在《海志》中也说:“出蛟门十里许,为三山大洋。山多磁石,舟板有铁,傍山恐吸住,故牵舟沙上住。”[5]说的是船过镇海三山(现属宁波市北仑区),进入舟山群岛,可能是据当地渔民口述,这一带岛礁多磁性铁石,船舶经过时,因船上有铁板铁钉,因而会被吸住,文人们竟将船的搁浅归结为山多磁石,显然有一些夸张。关于磁石吸船的说法,其实东汉三国时期的一些文献也有记载,如《太平御览》引三国时期的万震撰《南州异物志》记载:“涨海(即今南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外徼人乘大舶皆以铁鍱鍱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6]长久保赤水也察觉到这种说法可能过于夸张。他觉得,舟山一些岛礁含磁石,磁石的磁性能够吸住海船上的铁板、铁钉,甚至导致船舶搁浅,这种说法并不靠谱。他猜测,磁石或许是影响船上的司南,罗盘里的磁针所处的磁场,如果是地磁场和磁铁矿引起的磁场的叠加,那么静止时磁针的指向将会有很大不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罗盘在磁铁矿附近有可能失灵,或存在偏差。当然这仅仅是长久保赤水的猜想,故他修改了吴莱的说法,改成“铁针近山则胶”。这也说明,长久保赤水并不是照搬照抄古文献,他还是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在灌门“砥柱”的右下侧,描绘的是普陀山岛,其注解曰:“一名梅岑,故昌国补陀落山”,并绘有一座塔式建筑。在普陀山岛图案的下面,还有一段注解:“相传此观音灵场也,日本僧惠萼创寺。法雨禅寺有七重铜塔,名万佛塔。”

文中对普陀山岛有两个称谓,一是“梅岑”,这是一个古地名,因民间传说西汉时有方士梅福隐居山中炼丹而得名。二是“补陀落山”,这是非常典型的日语表达方式。普陀山,又称普陀洛迦山,源于梵文potalaka,汉语中也译作补陀罗伽、逋多罗山等等。日语则常常译作“补陀落山”,在日本也有不少地名称“补陀落山”“补陀落寺”等。日本作家井上靖还写过一篇佛教题材的小说《补陀落渡海记》。

关于普陀山,《大清广舆图》也有三句文字说明,一是称普陀山“观音道场”为“观音灵场”,这是日本佛教界的习惯用语。如,2014年日本曾派遣“中国观音灵场会”朝圣团朝礼普陀山。其次是称“日本僧惠萼创寺”,说明长久保赤水对普陀山的历史非常熟悉,了解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的传说故事。第三,是记述了法雨禅寺的一座七重铜塔,《大清广舆图》称该塔名称为“万佛塔”,这可能是长久保赤水的误记。查《普陀山大辞典》等相关史料记载,古时法雨禅寺内有千佛塔(今不存),清钱塘陈焯《千佛塔》诗云:“恒河沙数大难量,此地宏开千佛场。围绕浮屠刚七匝,顿教热恼化清凉。”另法雨寺东侧还有一座华严塔(今亦不存),正是七层铜塔,清《南海普陀山志》画有《千步金沙》图,可以清晰发现这一座七层铜塔的模样。尽管长久保赤水对七层铜塔的名称记载有一些笔误,但是从中可以发现其对普陀山的古迹也颇感兴趣,故记录于地图之中。他对普陀山的认识,很可能是从《南海普陀山志》等清代史志书籍上获得的。

《南海普陀山志》之《千步金沙》图中的七层铜塔

一幅洋洋大观的《大清广舆图》,在舟山群岛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一方面可见绘图者对古老舟山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千年定海山曾经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远播东瀛,可谓声名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