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代大戢洋见证抗倭史,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

明代大戢洋见证抗倭史,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

【摘要】:大戢山一带,也因此成为明代抗倭重地。烽火大戢洋,留下了俞大猷等明代将士的抗倭足迹。静静的大戢山,见证了明代抗倭战争的刀光剑影,也聆听了抗日空战的隆隆战火声。“龙骧号”驻泊大戢洋,情报传到南京方面。这支轰炸机队,被称为“铁雨大队”。他们从大戢洋上空返航,徐卓元机队发现有六架敌机紧紧追来,……

大戢山处于繁华江浙的前沿,是杭州湾、长江口的门户,南北航运的重要地标,在海防历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地位。

上海方向北来,至大戢山,可以东往日本,南抵宁波沿海。反之,从日本而来的船,在大戢山分踪,可以北上上海,南抵宁波,西往嘉兴等地。在明代,倭寇经陈钱山(今嵊山)诸岛,往往直扑大戢山,混迹于大戢洋,伺机入侵长江沿岸、江浙沿海。大戢山一带,也因此成为明代抗倭重地。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记载倭寇侵犯路线,提及:“中间经行或潜形于马迹山,或遁迹于大七洋及大小衢、上下川,则其要害也。此沿海诸郡之通患也。……一处失守,蔓延各处,不可以彼此分远近异也。”[23]文中的大七洋,即大戢洋。

万历年间,御史陈荐提出完善江防、防范倭寇的奏议:“或探有倭船,自陈钱、羊山、大小七而上,即拼力同心,扬威助势,或迎敌以拆杜其锐,或据险以堵截其来,务不使船得以入江。……所谓遏寇于江海之交,为军之上者。”[24]可见,作为长江门户的大戢山,向来是明代海防重心

烽火大戢洋,留下了俞大猷等明代将士的抗倭足迹。

嘉靖年间,俞大猷可谓是嵊泗列岛抗倭战场的常胜将军,转战于泗礁山、陈钱山、洋山诸岛,屡有斩获。嘉靖三十一年(1552)宁波、台州诸府参将俞大猷追击倭寇至泗礁山。嘉靖三十二年(1553)闰三月,倭寇魁首王直率精锐从烈港溃散,据守泗礁,后来逃至洋山、佘山,又为俞大猷追杀,所剩仅百余人。

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七月二十四日,俞大猷亲督把总刘堂及指挥火雷、王世科三员大将,扬帆东海,明朝兵船会战大戢洋,俞大猷在《正气堂集》中自述战绩:“在于大小赤洋敌斩倭首四十四颗。”[25]大小赤洋即大戢洋,这一仗歼敌44人。

静静的大戢山,见证了明代抗倭战争的刀光剑影,也聆听了抗日空战的隆隆战火声。(www.chuimin.cn)

自明代抗倭,时光跨越300多年。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日本海军着力封锁淞沪附近岛屿,八月十六日占领马鞍群岛和大戢山岛,完全控制了长江口,并以泗礁山为防御、补给、修理及航空的中心基地,这里俨然成了日本侵华海空军的后盾。日本侵略者调动“龙骧号”等数艘航空母舰,窜来大戢洋面,觊觎我国领土,还随时供敌“木更津”“木鹿屋”两个王牌航空队使用,经常骚扰我东南沿海,甚至连南京也常在它的空袭威胁之下。

“龙骧号”驻泊大戢洋,情报传到南京方面。1937年11月11日拂晓,中国空军轰炸机队队长徐卓元奉命出击,三架轰炸机呼啸着去完成轰炸任务。轰炸机队的官兵,出发前人人都写了“绝命书”,铁血男儿随时准备以身殉国!

“龙骧号”的身影,很快进入徐卓元的视线,他立刻下达攻击指令:“发现目标,降低高度!准备攻击!”三架轰炸机在空中盘旋一阵,立刻轮番俯冲投弹。

这是一次敢死队式的空中袭击。轰炸机队的官兵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飞得很低,瞄准“龙骧号”甲板上的战斗机,只为枚枚炸弹击中目标。这支轰炸机队,被称为“铁雨大队”。此刻,成吨的炸弹投向敌舰,阵阵“铁雨”扫向敌机,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大戢洋面,滚滚浓烟腾空而起。“龙骧号”当时正以50公里时速逆风高速航行,根本无法起飞战斗机来迎战,而且这些骄横的侵略者压根儿没有想过会受到中国空军勇士的袭击,因此被彻底打蒙了。“龙骧号”甲板上的飞机,很快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这一次袭击,“龙骧号”虽然未被我军炸沉,却遭受了重创,这艘不可一世的主力舰被炸成了“破摇篮”,漂浮在海中。船上十三艘飞机被歼,着弹起火。

飞将军舍命炸“龙骧”,初战告捷。他们从大戢洋上空返航,徐卓元机队发现有六架敌机紧紧追来,……又是一场空中恶战,彭德明等我军四名空军勇士不幸牺牲。滔滔东海大戢洋,永远记住这一次伟大的空战,伟大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