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戢山自古就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6]据日本藤田元春等学者称,大坂山就是浙江海面的大戢山,下屿山为舟山群岛中的五屿山。这个大坂山是否肯定就是大戢山,或许值得商榷。那一夜,成寻船队就驻泊于大戢山下。清代,由上海、乍浦始发前往日本的商船,有时候也向着大戢山这一航标进发,再一路往东。在赴日远航商船的航海日志中,大戢山有时被记载为“大楫山”。......
2023-11-21
大戢山处于繁华江浙的前沿,是杭州湾、长江口的门户,南北航运的重要地标,在海防历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地位。
从上海方向北来,至大戢山,可以东往日本,南抵宁波沿海。反之,从日本而来的船,在大戢山分踪,可以北上上海,南抵宁波,西往嘉兴等地。在明代,倭寇经陈钱山(今嵊山)诸岛,往往直扑大戢山,混迹于大戢洋,伺机入侵长江沿岸、江浙沿海。大戢山一带,也因此成为明代抗倭重地。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记载倭寇侵犯路线,提及:“中间经行或潜形于马迹山,或遁迹于大七洋及大小衢、上下川,则其要害也。此沿海诸郡之通患也。……一处失守,蔓延各处,不可以彼此分远近异也。”[23]文中的大七洋,即大戢洋。
万历年间,御史陈荐提出完善江防、防范倭寇的奏议:“或探有倭船,自陈钱、羊山、大小七而上,即拼力同心,扬威助势,或迎敌以拆杜其锐,或据险以堵截其来,务不使船得以入江。……所谓遏寇于江海之交,为军之上者。”[24]可见,作为长江门户的大戢山,向来是明代海防重心。
烽火大戢洋,留下了俞大猷等明代将士的抗倭足迹。
嘉靖年间,俞大猷可谓是嵊泗列岛抗倭战场的常胜将军,转战于泗礁山、陈钱山、洋山诸岛,屡有斩获。嘉靖三十一年(1552)宁波、台州诸府参将俞大猷追击倭寇至泗礁山。嘉靖三十二年(1553)闰三月,倭寇魁首王直率精锐从烈港溃散,据守泗礁,后来逃至洋山、佘山,又为俞大猷追杀,所剩仅百余人。
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七月二十四日,俞大猷亲督把总刘堂及指挥火雷、王世科三员大将,扬帆东海,明朝兵船会战大戢洋,俞大猷在《正气堂集》中自述战绩:“在于大小赤洋敌斩倭首四十四颗。”[25]大小赤洋即大戢洋,这一仗歼敌44人。
静静的大戢山,见证了明代抗倭战争的刀光剑影,也聆听了抗日空战的隆隆战火声。(www.chuimin.cn)
自明代抗倭,时光跨越300多年。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日本海军着力封锁淞沪附近岛屿,八月十六日占领马鞍群岛和大戢山岛,完全控制了长江口,并以泗礁山为防御、补给、修理及航空的中心基地,这里俨然成了日本侵华海空军的后盾。日本侵略者调动“龙骧号”等数艘航空母舰,窜来大戢洋面,觊觎我国领土,还随时供敌“木更津”“木鹿屋”两个王牌航空队使用,经常骚扰我东南沿海,甚至连南京也常在它的空袭威胁之下。
“龙骧号”驻泊大戢洋,情报传到南京方面。1937年11月11日拂晓,中国空军轰炸机队队长徐卓元奉命出击,三架轰炸机呼啸着去完成轰炸任务。轰炸机队的官兵,出发前人人都写了“绝命书”,铁血男儿随时准备以身殉国!
“龙骧号”的身影,很快进入徐卓元的视线,他立刻下达攻击指令:“发现目标,降低高度!准备攻击!”三架轰炸机在空中盘旋一阵,立刻轮番俯冲投弹。
这是一次敢死队式的空中袭击。轰炸机队的官兵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飞得很低,瞄准“龙骧号”甲板上的战斗机,只为枚枚炸弹击中目标。这支轰炸机队,被称为“铁雨大队”。此刻,成吨的炸弹投向敌舰,阵阵“铁雨”扫向敌机,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大戢洋面,滚滚浓烟腾空而起。“龙骧号”当时正以50公里时速逆风高速航行,根本无法起飞战斗机来迎战,而且这些骄横的侵略者压根儿没有想过会受到中国空军勇士的袭击,因此被彻底打蒙了。“龙骧号”甲板上的飞机,很快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这一次袭击,“龙骧号”虽然未被我军炸沉,却遭受了重创,这艘不可一世的主力舰被炸成了“破摇篮”,漂浮在海中。船上十三艘飞机被歼,着弹起火。
飞将军舍命炸“龙骧”,初战告捷。他们从大戢洋上空返航,徐卓元机队发现有六架敌机紧紧追来,……又是一场空中恶战,彭德明等我军四名空军勇士不幸牺牲。滔滔东海大戢洋,永远记住这一次伟大的空战,伟大的勇士。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大戢山自古就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6]据日本藤田元春等学者称,大坂山就是浙江海面的大戢山,下屿山为舟山群岛中的五屿山。这个大坂山是否肯定就是大戢山,或许值得商榷。那一夜,成寻船队就驻泊于大戢山下。清代,由上海、乍浦始发前往日本的商船,有时候也向着大戢山这一航标进发,再一路往东。在赴日远航商船的航海日志中,大戢山有时被记载为“大楫山”。......
2023-11-21
《唐十道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测绘地图。《唐十道图》有三种版本,但多已失传,目前唯一存世的只有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中的一幅。其中的“东霍山”,是舟山群岛中唯一被标注入册的舟山古地名。《唐十道图》(局部)中标注的东霍山从地图上看,东霍山的北面,有百济,这是古代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侧一带;武州,为新罗统一时期所设立的九州之一,即今韩国光州。......
2023-11-21
《舆地图》地名信息最丰富的县域,当属昌国县。《舆地图》是一张宋代全国地图,收录各个州、府、县的地名信息,以及名山江河和重要驿站,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地名。由于地名信息丰富,而地图版面有限,一般的府县收录辖区地名不多,唯舟山群岛的昌国县,辖区内地名信息最为丰富。一张全国性的地图,一下子画上某一个县的20个地名,充分显示出舟山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的战略通道地位。......
2023-11-21
明代,日本派遣贡使,以朝贡贸易方式开展与明朝之间的贸易活动。这些来自日本的遣明船,大多数是通过舟山群岛抵达明州(今宁波),作为观音道场的普陀山是遣明使必经朝拜之地,而普陀山之侧的莲花洋,则是遣明船泊船之处,日本史料多有相关记录。五日,早朝修忏。一种说法,茶山、佛头山,即指普陀山上的佛顶山。但是考虑到书中记载茶山、佛头山距离普陀山约一天的航程,故该山也有可能位于今岱山县境内。......
2023-11-21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3]“短股”一词,引起我高度的注意——莫非,这就是普陀山古老的短姑道头的前身?虽然在《云麓漫钞》中未能找到“长股、短股”两个地名,不过,我认为这个“短股”应该和前面的几个地名一样,也是属于普陀山的,“短股”十有八九就是“短姑道头”的前身。民国时代的普陀山短姑道头后来“短股”无意间演变成“短姑”,并被创造出美妙的观音传说,真是民间有高手。......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