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代的花鸟山:花脑山之谜

明代的花鸟山:花脑山之谜

【摘要】:在明代的一些书籍中大都将花鸟山称为“花脑山”。还有一些文人学者认为花鸟山周围一带,嵊山、壁下、东库都是美丽岛屿,但是其秀丽妩媚都无法与花鸟岛媲美,花鸟岛堪称“众花之脑”,故称“花脑”。蔡千爱吃豆腐,人们须把豆腐唤作“水花”。其中的海盗忌语“癞头”,就被改称为“花脑”。可见,明清时期的花脑山,土壤瘠薄,裸露的岩石比较多,植被零星分布,因此被形象地俗称为“花脑”。

在明代的一些书籍中大都将花鸟山称为“花脑山”。那时的花鸟山是明朝抗倭斗争的最前线。明朝大将侯继高曾经取得花脑山大捷。侯继高《补陀洛伽山志后序》中言:“我是以有花脑、浪岗之捷,谓非大士默相之功,可乎?”[8]《浙江省嵊泗县地名志》是这样解释“花脑山”的:“康熙至今,多写作花鸟山,但习称则以花脑山为主。这一带岛屿多水仙花,该岛位居北端,地势最高,喻作众花山之脑,故称花脑。”[9]似乎非常合理。还有一些文人学者认为花鸟山周围一带,嵊山、壁下、东库都是美丽岛屿,但是其秀丽妩媚都无法与花鸟岛媲美,花鸟岛堪称“众花之脑”,故称“花脑”。这些都是用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花鸟山,明朝时候的花鸟山,其现实情况又是怎样呢?

明朝嘉靖以来,有宁波、台州等地渔民来花鸟、枸杞、壁下一带的边远海岛生产作业,并先后定居在花鸟等岛屿上。这些远海作业的渔民大多数没有什么文化,他们对海岛的命名自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看到的花鸟岛、枸杞岛,是一大片的天然石头,高高耸立,正如宋乾道《四明图经》中所描写的“山石玲珑”,但是这些渔民不是非常诗意地将此唤作“玲珑石”,而是把它们叫作“砬屿”和“花脑”。砬屿、花脑,是渔民对“癞头”的俗称。在渔民们的眼中,唯有独特的地表符号才是其航海的导航助手,岛屿的取名是为了好记好识别。被称为“癞头”的,就是因为岛上有高高耸起的石头,地表岩石裸露,缺乏植被,由此而被渔民 命名。

如,砬屿,指的就是马鞍列岛南侧的枸杞岛。清光绪年间《江苏沿海图说》书末的《长江口附近海岛表》中介绍枸杞岛,西方译名南马鞍岛,“俗称砬屿”[10]。砬,方言中读lá,砬子是指山上耸立的大岩石,多用于地名,石砬子既有岩石的意思,又有癞头山的意思,因该岛山顶多裸岩悬石而得名。这个俗名,应该是沿海的渔民赋予枸杞山的,他们的取名或许非常缺乏诗意,不识风情,但是显得朴实粗犷。

而“花脑”指的就是马鞍列岛北侧的花鸟岛,也含有癞头的意思。这也太让人大跌眼镜了。“花脑”其实是明清时代象山、台州一带渔民对癞头的一种“绕着弯儿”的说法,也算是一种隐语。(www.chuimin.cn)

在《象山县渔业志》的“丛编”中,记载着一个叫《檀头山大王宫》[11]的民间故事。象山檀头山岛,十里平沙,烟涛弥望,乃石浦港东面门户。清嘉庆年间,岛上来了一伙逃亡的“绿壳”,大佬叫蔡千,台州府人,人称大王。“绿壳”干的是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勾当,当属恶人一类。蔡千却是与众不同,他专劫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把劫来的银两大把大把地撒给穷人。但是,“绿壳”终归是“绿壳”,一旦被捉,还是要一刀格杀的。“绿壳”最忌一个“头”字,比如提到癞头两字,就得绕个弯儿说成是“花脑”。蔡千爱吃豆腐,人们须把豆腐唤作“水花”。如果谁不慎说漏了嘴,当心脑袋搬家。

这个民间传说中将福建大海盗蔡牵的历史故事移植过来,象山檀头山岛历史上曾经确是蔡牵的老巢。其中的海盗忌语“癞头”,就被改称为“花脑”。“花脑”就是指头上花花点点,花头花脑,这是明清时期象山一带渔民对癞头的一种喻称,也有可能是海盗的一种江湖隐语。

据《浙江省嵊泗县地名志》介绍,在地质上,花鸟岛西部以燕山晚期侵入的花岗岩为主,东部为钾长花岗岩,并有一条近南北向长1200米,宽300米的闪长玢岩岩脉。可见,明清时期的花脑山,土壤瘠薄,裸露的岩石比较多,植被零星分布,因此被形象地俗称为“花脑”。

花脑山的地名称谓,不仅仅嵊泗有,象山也有。象山的南田花岙,在明代也被称作“花脑山”,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中云:“(象山)又花脑山,亦与大佛头相近,俱倭夷出没处也。”[12]该岛以自然景观为主,素有“海上仙子国、人间瀛洲城”之称,悬壁陡峭,岩石柱颇多,号称“石林”,山上有岩石,以前植被稀少,故称“花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