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花鸟岛:石弄山与石山的起源

花鸟岛:石弄山与石山的起源

【摘要】:[2]但是,那时花鸟岛的地名称谓既有“石弄山”,也有称“石衕山”的。宋开庆《四明续志》、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也都将花鸟山称为“石衕山”。宋开庆《四明续志》中的花鸟山,是作为海防战略要塞来记叙的。《浙江省嵊泗县地名志》认为,石弄山是以小石弄(岙)的地形特征而得名的。石弄山的遗风至今犹存,花鸟岛上还有一个地名叫“小石弄村”。

宋乾道《四明图经》中是这样介绍的:“石弄山,在县东北九百五十里,山石玲珑,东西相悬,人可出入。”[1]

南宋宝庆年间的《四明志》基本延续了乾道《四明图经》的记载,在卷第二十《昌国县志全》中介绍:“石弄山,在海之东北,山石玲珑,故名。”[2]但是,那时花鸟岛的地名称谓既有“石弄山”,也有称“石衕山”的。南宋宝庆《四明志》之《叙兵》云:“神前、石衕、三姑、宜山、马迹、关岙、海驴礁及海南北中间其昼夜巡徼者,三日一报。”[3]那时的花鸟山,已经是南宋水军“昼夜巡徼”的边防海疆,纳入南宋政权的有效管理。衕,音“tòng”,字意为巷、小街道,称“衚衕”。从意思上看,石弄山和石衕山是同一回事,从语言习惯上看,石衕山可能更有点儿像是北方人的叫法吧。宋开庆《四明续志》、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也都将花鸟山称为“石衕山”。

宋开庆《四明续志》中的花鸟山,是作为海防战略要塞来记叙的。“自招宝山至石衕、壁下山共十二铺”[4],又云,“络华山至石衕山一铺,络华山东北取壁下山直西取石衕山,皆有人烟,风水顺便半潮可到,风水稍逆便用一潮,傍近别无以次山屿。若天气清明,烟旗火号仅可相应,或遇海气冥蒙,雾露遮蔽,风雨晦暝皆难应号。”[5]自石衕山东北以至西北,别无山屿,皆是深洋大海,浩浩无垠。宋开庆《四明续志》中有“烽堠”十二铺之说,在大海中,铺为烽堠(烽火台),以两岛相间为一铺。而石衕山至壁下山一铺就是最后一铺,也是南宋朝廷“海上国门”之最东首。(www.chuimin.cn)

天启《舟山志》云:“石弄山,山石玲珑,云影穿漏,故名。”[6]云影穿漏,说的是岛上的穿心洞景点。《浙江省嵊泗县地名志》认为,石弄山是以小石弄(岙)的地形特征而得名的。石弄山的遗风至今犹存,花鸟岛上还有一个地名叫“小石弄村”。小石弄村“位于小石弄岗墩中部,系一狭长石弄堂,底倾斜,村民在两旁辟岩居之,以此得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