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引起海外人士的兴趣与喜爱,名扬海外,从来台求法,到移植天台山文化,发扬光大,以至于产生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应,颇多出人意表者。天台宗便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影响极大的佛教宗派之一。海外部分主要传播于东洋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为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代表。天台宗传播日本的最关键人物是最澄。......
2023-07-18
元代,从神前山收取的沙岸费用,是昌国州(今舟山市)儒学的办学经费,说明当时的嵊山岛,已经是一个渔业较发达的渔村。
明朝的郑若曾在其所编《筹海图编》之《御海洋论》云:“曾尝亲至海上而知之。向来定海(今宁波市镇海区)、奉化、象山一带,贫民以海为生,时荡小舟至陈钱、下八山取壳肉、紫菜者,不啻万计。”[13]郑若曾,明代军事家。嘉靖年间,他曾在抗倭军中任职,随水师亲历陈钱、壁下诸岛。郑若曾以其亲眼所见,当时镇海和奉化、象山一带,每年有一万多贫民,来陈钱、壁下山一带海域采捕紫菜、海贝,数千艘渔船云集嵊山渔场,盛极 一时。
明清之际的嵊山岛,被称为“陈钱山”“尽山”,依旧是中日海上交通的节点,海防的战略要地。
从尽山到日本,有一条专门的航路。《指南正法》记载“尽山往长岐(即日本长崎)”的航路针法,“开船北风,用单寅十五更、艮寅九更,取五岛,单寅五更收入港可也”[14]。在“普陀往长岐”的航路针法里,也提及“尽山往长岐”这一行程。
又如,据专门收集明清时期中国商船船员口述史料的日本书籍《华夷变态》记载,康熙三十四年(1695),有一条漳州船,船上有24人,从六月廿五日出发……遭遇数次大风,船上用具都损坏了,难以渡海,七月十三日到尽山停泊,逗留数日,把船上用具修复好,当月(八月)十日从尽山出发……[15]当时的尽山,是赴日贸易船舶一个重要的补给地。
可以想象,在茫茫大海中漂泊数日的海上客,突然望见远方的陆地,哪怕很小的岛屿,也值得欣喜,更何况这是一个有人烟的渔村小岛。
作为补给基地,一方面提供修船,另一方面还提供水源。从日本方向来的“倭舶”,经过多日航行,进入舟山群岛,必先到第一站“下八山”之陈钱山,“必停泊换水”[16]。
“海丝”路上的尽山,有一些民间故事就反映了嵊山岛这一历史文化底蕴。
如,嵊山岛上的万金山,其地名渊源就与“海丝”有关。据嵊山老渔民讲述,很久以前,有一艘满载金银财宝的外国贡船,要到中国来。船过嵊山洋面,遇上了龙卷风。只见一股黑烟腾空,外国人吓了一大跳,就向黑烟开炮,结果一阵狂风就把船吹到嵊山附近的张其岛,船破了,船上的人连同财宝都沉入大海。船往下沉,许多金子、银子都变成了麻雀,忽地一阵飞到了嵊山岛。嵊山箱子岙有座山,本来长满了花花草草,自从这些麻雀进山,整个山岙都变成了石头,这些石头啊,一到晚上月暗星淡的时候,就会放出金光银光,据说这些石头都是外国船上的金子银子变的。从此这座山就取名为“万金山”。
还有一个铁锚坑的故事,则说明了嵊山是南北航运的一个中间站。据嵊山渔民介绍,古代有一艘官船从山东过境嵊山,船上乘的是宰相大人。船过嵊山鳗嘴头海域,突遇浓雾,船困在海中。那一片海上有三块石头,分别是石人、石狗、石鸡。见宰相有难,石人、石狗、石鸡居然叫唤起来,船就朝着“石头们”叫唤的声音开去,不料船驶进了礁石缝,宰相是得救了,船却慢慢沉入海里。船上的大铁锚插在乱石礁中,其中一截伸出海面,这个地方就叫铁锚坑。
民间故事,源于百姓生活,是对他们生活环境的一种诠释。这两个小故事中,无论“贡船”,还是“官船”,都反映出嵊山岛是东海航路的重要节点。
【注释】
[1](民国)洪锡范等修,王荣商等纂:《浙江省镇海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571页。
[2](清)周圣化原修,缪燧重修:《定海县志》卷二《舆图》,康熙五十四年刊本。
[3](民国)曹炳麟纂:《崇明县志》卷之二《地理·山川》,民国十九年刻本。(www.chuimin.cn)
[4](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7页。
[5]留正铨撰:《〈山海奇观〉考》,嵊泗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嵊泗文史资料》第2辑,1991年内部印刷,第2页。
[6](宋)罗浚:《四明志》卷二十《昌国县志全·叙县·境土》,钦定《四库全书》本。
[7](清)徐松辑录:《宋会要辑稿·兵二九·备边三》,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本。
[8](清)徐松辑录:《宋会要辑稿·兵二九·备边三·方域一九·诸寨杂录·益置海寨》,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本。
[9]李修生主编:《全元文(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10]〔日〕释成寻著,白化文、李鼎霞校点:《参天台五台山记》,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1]荀德麟:《淮阴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8页。
[12]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6页。
[13](明)郑若曾:《江南经略·卷八上·杂著·御海洋论》,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14]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6页。
[15]〔日〕林春胜、林信笃编,浦廉一整理:《华夷变态》,东京东方书店1981年版,第1754页。
[16](明)郑若曾:《江南经略·卷一上·兵戒》,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而且引起海外人士的兴趣与喜爱,名扬海外,从来台求法,到移植天台山文化,发扬光大,以至于产生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应,颇多出人意表者。天台宗便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影响极大的佛教宗派之一。海外部分主要传播于东洋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为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代表。天台宗传播日本的最关键人物是最澄。......
2023-07-18
《唐十道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测绘地图。《唐十道图》有三种版本,但多已失传,目前唯一存世的只有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中的一幅。其中的“东霍山”,是舟山群岛中唯一被标注入册的舟山古地名。《唐十道图》(局部)中标注的东霍山从地图上看,东霍山的北面,有百济,这是古代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侧一带;武州,为新罗统一时期所设立的九州之一,即今韩国光州。......
2023-11-21
《舆地图》地名信息最丰富的县域,当属昌国县。《舆地图》是一张宋代全国地图,收录各个州、府、县的地名信息,以及名山江河和重要驿站,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地名。由于地名信息丰富,而地图版面有限,一般的府县收录辖区地名不多,唯舟山群岛的昌国县,辖区内地名信息最为丰富。一张全国性的地图,一下子画上某一个县的20个地名,充分显示出舟山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的战略通道地位。......
2023-11-21
岛礁密布、大山遮挡的自然条件,使朱家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自汉至明清,乌沙水道以及附近的石牛港、莲花洋水道便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避风泊地。而石牛港内四面环山,潮水平缓,风不甚大,驾驶木帆船往返沈家门和普陀山,经过此港就比较便捷。......
2023-11-21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碇齿,是古代航海技术的一个专用名词。碇,又作椗、矴。中国的船碇,最早是叫硾石,系索垂下入水底,使船停止不前。用绳索捆绑磴石,就是最初的泊船工具。碇干上端有两个碇齿,左右分开,并向上、向外翘起,形如丫字。[13]碇齿,其实就是两个木质或铁质的“钩”,这是中国古代帆船特有的锚泊设备。碇齿的出现,已经使碇具备了类似锚的功能,有了碇齿可以深深抓住海泥,以更好地泊住船位。......
2023-11-21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以佛顶山灯塔为代表的舟山海岛地区的“天灯”,是融合佛教文化、海洋文化的航标建筑。天,代表悲悯,是一种对生命诉求积极回应的慈悲普世情怀,因此人们感恩灯塔,膜拜灯塔,称之为“天”,天代表的是佛教文化的符号。江苏常熟的慈领法师云游至此,搭起茅蓬,甘愿留在这孤寂的西鹤嘴,每晚点上五盏小油灯,为过往船只指引航道,避免触礁,当地渔民也称之“天灯”。......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