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嵊山岛,被称为“陈钱山”“尽山”,依旧是中日海上交通的节点,海防的战略要地。“海丝”路上的尽山,有一些民间故事就反映了嵊山岛这一历史文化底蕴。据嵊山老渔民讲述,很久以前,有一艘满载金银财宝的外国贡船,要到中国来。据嵊山渔民介绍,古代有一艘官船从山东过境嵊山,船上乘的是宰相大人。那一片海上有三块石头,分别是石人、石狗、石鸡。......
2023-11-21
南宋乾道年间的志书《四明图经·昌国》,记载有“神前”山。南宋宝庆《四明志》载:“东北五潮到神前、壁下,与海州分界。”[6]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有“神前岙”记载,属昌国县蓬莱乡北界村。元至元年间,属蓬莱乡第五都。
嵊山处于舟山群岛的东北端,南宋时这里是海州与明州的分界之处,也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船出嵊山岛,就是茫茫大海,往日本方向去,再无人烟。嵊山岛是船舶驶离舟山群岛的最后一站。因此古代商船往往在嵊山岛稍作停留,候风补给,顺便求神祈祷,冀望上苍能保佑顺风相送。
神前山作为海防交通的节点,在宋元史书上就有记载。
南宋的神前山,一直作为海防的重镇。高宗南渡建都临安,为防金人海上偷袭,朝廷对嵊泗海域的海防向来十分重视。南宋水军自镇海招宝山至嵊泗壁下山,设立海上烽燧十二铺,水师官兵日举烟旗,夜燃烽火,日夜巡守。嵊山岛虽然不在十二铺之列,但却是南宋海军海巡的基地。南宋宝庆《四明志》载“东北五潮到神前、壁下,与海州分界”,南宋时海州(今连云港)沦陷在金人手里,这一地理定位,就说明神前、壁下就是宋金对峙的海疆重地。
南宋乾道七年(1171)三月一日,宋孝宗拿出大臣冯湛关于控扼海道的方案给文武大臣们看,宰相虞允文评论说:“冯湛所陈,不可行者一,可行者二。其言淮口一带置铺、举烽火,此不须行;明州神前山差人卓望,黄鱼垛分官兵往来巡绰,此两事可令冯湛与赵伯圭同共措置。”[7]文中的卓望,就是瞭望、远望的意思,由此可见神前山是大臣们公认的巡海警戒之要地。
南宋嘉定七年(1214),庆元府知府程覃上奏朝廷,希望加强三姑山的海防,同时在外围神前山等地加强瞭望。他说:“今相度,三姑山既不可多泊军舰,只得且揍三百人并战船五只前去出戍。此外却有已遣发卓望水军一百人、战船三只,自海驴礁、神前山等处探报往来,三姑不至单弱。”[8]朝廷最终批复了这一请求。海驴礁,今嵊山镇海礁,别名童岛,南宋时称为“海驴礁”,元至正《四明续志》称“海螺礁”,该群礁远望如螺浮在海面,故名。
神前山,是东亚海上交通的通衢要道。由嵊山往东北方向,可至高丽、日本等国。元代第二次出征日本的时候,江南船队从四明出发,在神前山候风补给,然后发往济州岛。元代文人方回有《孔瑞卿东征集序》,文中说:“阅东征集乃知,辛巳六月,君从军发四明,自神前山放洋,三日而至耽罗,又三日而至日本海口,泊竹岛,尽一月逗留不进……”[9](www.chuimin.cn)
元代永嘉人孔文杓,字瑞卿,曾经以“随军记者”身份参与了元朝大军的东征,并撰写了大量诗文,汇编成《东征集》,其中就记录了在神前山放洋的经历。所谓“放洋”,就是离开港口,准备远洋去国外。由此可见,神前山是东亚海上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东亚各国的海商贸易与文化交流从唐宋时期就已经蓬勃发展,可以说嵊山岛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驿站。这个驿站起避风、候风、祈福、补给水源食物等作用。离开了这一站,数日之内所见都是茫茫大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船舶没法避风补给。因此,嵊山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神前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名。我的理解,这个地名与海上交通是有关系的。
细究“神前”,有两种意思。一种解释是,神前祈祷。还有一种解释,有神在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有神在前,这或许就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翻版。传说海上漂浮着五座仙山,名字分别叫作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其中方壶也被称为方丈。这五座仙山的规模可是不小,每座山的山脚方圆有三万里,山顶是平的,方圆有九千里。各个仙山之间,相隔七万里而彼此为邻。仙山之上,亭台楼阁都是金玉建成,飞禽走兽都是毛色纯白,还到处生长着结满珍珠美玉的树木,这些树上结的珠玉味道甜美,吃了能长生不老,这就是秦始皇朝思暮想的灵药。仙山上当然住着仙人,这些仙人长着翅膀,能一日一夜在相邻的两座仙山间飞个来回儿,所以他们经常往来聚会。这是先秦古籍《山海经》上的神话故事。唐宋的老百姓,可能是《山海经》看得多了,想想这个嵊山岛是东渡高丽、日本的最后一站,离“海上仙山”可能不远了,于是就称之“神前山”。一方面是对“世外桃源,海上仙山”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对航海者的慰藉,过了这一站,离“海上仙山”的目标就不远了。看来这个地名还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
有神在前,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嵊山岛上“有神在焉”。嵊山岛,是一个可向神灵祈福的宝地。
那么这位神灵是谁呢?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明清之际的嵊山岛,被称为“陈钱山”“尽山”,依旧是中日海上交通的节点,海防的战略要地。“海丝”路上的尽山,有一些民间故事就反映了嵊山岛这一历史文化底蕴。据嵊山老渔民讲述,很久以前,有一艘满载金银财宝的外国贡船,要到中国来。据嵊山渔民介绍,古代有一艘官船从山东过境嵊山,船上乘的是宰相大人。那一片海上有三块石头,分别是石人、石狗、石鸡。......
2023-11-21
逐渐看到大漠之上出现大树的身影,在滚滚相催、丘峰如涛的沙海中,看到天宇中的胡杨树闪耀着夺目的绿色。是的,只有胡杨才能傲视死亡之海!在古突厥语中,“塔里木”意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一条内陆河,干流1000多千米。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只要塔里木河能到达的地方,胡杨随之造就了一片片的绿洲我们久久流连在大桥上,思绪在河中流淌,水流又激励思绪—似是在与沙漠中的浪漫歌手倾谈、交流……......
2023-08-05
古代的大戢山,不仅是江浙沿海的“海丝”地标,其所在的大戢洋更是江浙渔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海”。不仅嵊泗、岱山、普陀等舟山海岛渔民在那里捕捞,远至山东、福建的渔船常常会千里战鱼汛,赶赴大戢洋。这里出现“金鳞鱼群”大黄鱼的“东海沙洲”,就是古代洋山渔场,其中也包括大戢洋。海岛地区流传的关于大戢洋的地名歌谣比较多,有关于鱼汛鱼获内容的,也有刻画渔业生产艰辛的。大戢洋的海鳗特别凶猛。......
2023-11-21
左右吞瘟并食鬼,顶架南蛇吃鬼精。王大将统兵到,麻神铁锁不离身。位居丙丁司号令,职拿壬癸肃喜象。中央戊已居正位,法界庄严各主张。大悲大苦大圣大慈,敬礼家堂香火,三教福德,有咸清静神明。《司命咒》权衡令宅,职任九天,为家之主,为福之王。集六神于内处,匡人物于公私。奏普天曹,却患延年。三元将军原系三兄弟,原是共娘各爷生。上元将军身姓唐,至今杀鬼未伤亡。......
2023-08-11
另外,直接以“分水岭”为题,唐诗还有元稹的《分水岭》、温庭筠的《过分水岭》和吴融的《分水岭》。秦岭的分水岭之义,相比而言,欧阳詹的《题秦岭》显得平实无华,温庭筠的《过分水岭》则智巧许多。吴融的《分水岭》是七言律诗。元稹的《分水岭》最长,为五言古风。如果联想元稹怀念他妻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名句来看,则此《分水岭》的“美人意”更显明朗。最后看刘禹锡的《游玄都观》。......
2023-11-22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117];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118]。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影答形存生不可言[126],卫生每苦拙[127]。神释大钧无私力[136],万理自森著[137]。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题解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九年。从陶渊明的诗歌来看,他归隐田园,在山水田园之乐忘怀生死,神所代表的态度似乎是主导,但他一生好酒,有饮酒行乐之意,又不能忘怀政治,形和影所代表的态度也是时时涌现,掺杂其中。......
2023-08-15
但女真一方是主动出击,有备而来,一战而胜,尽屠宁江州军民。但女真军行动迅速,在辽军还未完成布防时,于凌晨渡江偷袭,击溃辽军。但他已经获悉,现在辽处于不寻常的状态。双方为这一片土地的归属,争执不下。至此,宋金之间达成了共识:灭辽、分地,宋将以前给辽的岁币,转交与金。在双方联络的过程中,由于需要绕过辽残存势力盘踞地区,使者都经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的海路往返,故盟约被称为“海上之盟”。......
2023-08-29
这样形成的山叫断块山,华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断块山之一。人们要想研究断块山的地质特点,华山就是最好的标本。书上的记载和今天渭河、汉江的流势基本一致。泾水是渭河的支流,全长四百多千米,在西安境内注入渭河。渭水渭水今称渭河,它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和陕西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在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