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秘东亚海上交通要道:神前山,巡海警戒之要地

探秘东亚海上交通要道:神前山,巡海警戒之要地

【摘要】:嵊山岛是船舶驶离舟山群岛的最后一站。南宋的神前山,一直作为海防的重镇。[7]文中的卓望,就是瞭望、远望的意思,由此可见神前山是大臣们公认的巡海警戒之要地。神前山,是东亚海上交通的通衢要道。

南宋乾道年间的志书《四明图经·昌国》,记载有“神前”山。南宋宝庆《四明志》载:“东北五潮到神前、壁下,与海州分界。”[6]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有“神前岙”记载,属昌国县蓬莱乡北界村。元至元年间,属蓬莱乡第五都。

嵊山处于舟山群岛的东北端,南宋时这里是海州与明州的分界之处,也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船出嵊山岛,就是茫茫大海,往日本方向去,再无人烟。嵊山岛是船舶驶离舟山群岛的最后一站。因此古代商船往往在嵊山岛稍作停留,候风补给,顺便求神祈祷,冀望上苍能保佑顺风相送。

神前山作为海防交通的节点,在宋元史书上就有记载。

南宋的神前山,一直作为海防的重镇。高宗南渡建都临安,为防金人海上偷袭,朝廷对嵊泗海域的海防向来十分重视。南宋水军自镇海招宝山至嵊泗壁下山,设立海上烽燧十二铺,水师官兵日举烟旗,夜燃烽火,日夜巡守。嵊山岛虽然不在十二铺之列,但却是南宋海军海巡的基地。南宋宝庆《四明志》载“东北五潮到神前、壁下,与海州分界”,南宋时海州(今连云港)沦陷在金人手里,这一地理定位,就说明神前、壁下就是宋金对峙的海疆重地。

南宋乾道七年(1171)三月一日,宋孝宗拿出大臣冯湛关于控扼海道的方案给文武大臣们看,宰相虞允文评论说:“冯湛所陈,不可行者一,可行者二。其言淮口一带置铺、举烽火,此不须行;明州神前山差人卓望,黄鱼垛分官兵往来巡绰,此两事可令冯湛与赵伯圭同共措置。”[7]文中的卓望,就是瞭望、远望的意思,由此可见神前山是大臣们公认的巡海警戒之要地。

南宋嘉定七年(1214),庆元府知府程覃上奏朝廷,希望加强三姑山的海防,同时在外围神前山等地加强瞭望。他说:“今相度,三姑山既不可多泊军舰,只得且揍三百人并战船五只前去出戍。此外却有已遣发卓望水军一百人、战船三只,自海驴礁、神前山等处探报往来,三姑不至单弱。”[8]朝廷最终批复了这一请求。海驴礁,今嵊山镇海礁,别名童岛,南宋时称为“海驴礁”,元至正《四明续志》称“海螺礁”,该群礁远望如螺浮在海面,故名。

神前山,是东亚海上交通的通衢要道。由嵊山往东北方向,可至高丽、日本等国。元代第二次出征日本的时候,江南船队从四明出发,在神前山候风补给,然后发往济州岛。元代文人方回有《孔瑞卿东征集序》,文中说:“阅东征集乃知,辛巳六月,君从军发四明,自神前山放洋,三日而至耽罗,又三日而至日本海口,泊竹岛,尽一月逗留不进……”[9](www.chuimin.cn)

元代永嘉人孔文杓,字瑞卿,曾经以“随军记者”身份参与了元朝大军的东征,并撰写了大量诗文,汇编成《东征集》,其中就记录了在神前山放洋的经历。所谓“放洋”,就是离开港口,准备远洋去国外。由此可见,神前山是东亚海上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东亚各国的海商贸易与文化交流从唐宋时期就已经蓬勃发展,可以说嵊山岛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驿站。这个驿站起避风、候风、祈福、补给水源食物等作用。离开了这一站,数日之内所见都是茫茫大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船舶没法避风补给。因此,嵊山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神前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名。我的理解,这个地名与海上交通是有关系的。

细究“神前”,有两种意思。一种解释是,神前祈祷。还有一种解释,有神在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有神在前,这或许就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翻版。传说海上漂浮着五座仙山,名字分别叫作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其中方壶也被称为方丈。这五座仙山的规模可是不小,每座山的山脚方圆有三万里,山顶是平的,方圆有九千里。各个仙山之间,相隔七万里而彼此为邻。仙山之上,亭台楼阁都是金玉建成,飞禽走兽都是毛色纯白,还到处生长着结满珍珠美玉的树木,这些树上结的珠玉味道甜美,吃了能长生不老,这就是秦始皇朝思暮想的灵药。仙山上当然住着仙人,这些仙人长着翅膀,能一日一夜在相邻的两座仙山间飞个来回儿,所以他们经常往来聚会。这是先秦古籍《山海经》上的神话故事。唐宋的老百姓,可能是《山海经》看得多了,想想这个嵊山岛是东渡高丽、日本的最后一站,离“海上仙山”可能不远了,于是就称之“神前山”。一方面是对“世外桃源,海上仙山”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对航海者的慰藉,过了这一站,离“海上仙山”的目标就不远了。看来这个地名还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

有神在前,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嵊山岛上“有神在焉”。嵊山岛,是一个可向神灵祈福的宝地。

那么这位神灵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