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岱山庙的前身“陈大王庙”,被写入地方史志上,目前所见最早的材料,是南宋乾道年间的《四明图经》,在卷七《昌国县·祠庙》中,记载如下:岱山陈大王庙,在县北二百六十里。今朐山有祠,号陈将军,即王之别庙也。这座岱山陈大王庙的建造时间,也很有历史巧合。不仅岱山岛上有陈大王庙,而且一水之隔的朐山也有座陈将军庙,《四明图经》称其为陈大王庙的“别庙”。说“朐山陈将军庙”是“岱山陈大王庙”的分庙,其实不然。......
2023-11-21
元末,多年经略浙江的方国珍,其手下有幕僚刘仁本,曾经有诗题“岱山陈将军庙”,并曾经赴岱山以牲醴祀庙,为漕运海路祈福。
刘仁本,字德元,浙江天台人(一说黄岩人)。工书,善属文,为元代进士,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统辖台温,刘仁本应聘为幕僚,辅助方国珍创立基业,并受命在庆元(今宁波市)、定海(今宁波市镇海区)、奉化兴儒学,修上虞石塘,著有《海道漕运记》《羽庭集》等书。至正二十一年(1361),元廷命方国珍海运漕粮,授刘仁本为枢密院副使,连续三年出没风涛,万里趋京,海运江淮之粟计30余万石。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底,刘仁本自钱塘江放舟至庙山,“值风搁浅且遇寇几不免”,庙山即今余姚临山镇,庙山地处杭州湾南岸、宁绍两府中心,背山面海,控扼海口,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宋代设庙山寨屯兵,为海防要地。元代设庙山巡检司。明洪武二十年(1387)汤和曾设临山卫。在这一航程之中,刘仁本碰到大风,船舶搁浅在沙地之中,还差点遇到贼寇。晚上,刘仁本梦到一位神仙,这位大神穿着金甲,是一副武将打扮,他告诉刘仁本:“吾岱山之陈侯也,来迎护,尔须臾获济。”[11]这位将军托梦,说自己是岱山的“陈侯”,是特地来保护刘大人的,你很快会脱险的。可能是潮水涨起,大风也消停了,船舶化险为夷,刘仁本获救,后来乘船路过岱山,果然发现这一座陈将军庙,非常雄伟,和自己梦中所见的神庙一般式样,刘仁本马上备下“牲醪”,也就是祭神用的牲口和甜酒,向这位陈将军表示感谢,并有题诗一首:
江回沙浅海舟胶,胥浪掀腾风怒号。
星斗光沉和月黑,蛟龙气吐值秋高。
赭山在望难回棹,黄帽相逢出佩刀。
恍忽惠徼神力佑,试来古庙奠牲醪。
诗歌中的“赭山”,是位于萧山的赭山,该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以山石呈赭色而得名,为江海门户。黄帽,汉代水军以黄帽裹头,故泛指水军或船夫,这里应该是指遇到的海上盗船。获救以后的刘仁本,到古庙来祭祀。这一桩灵异故事,出自刘仁本的笔下,或许是一种梦幻情景,但是故事背后,反映了元朝时期舟山群岛在南北航路的要冲地位,因为舟山是漕运必经之地,故而刘仁本这位督漕总管先生,希望通过祭祀海神,来保佑海道平安。元代江南粮船自浙江开洋,航行入直沽(今天津大沽口),行程几千里,海难频繁。刘仁本跑到岱山陈将军庙,祈求海运安全,其背景也即在于此。
刘仁本与舟山的缘分很深。
元代,普陀山出过第一本地方史志《普陀洛迦山传》,作者盛熙明就是刘仁本的好友,一种说法,盛熙明南下浙江普陀山,与刘仁本所邀有关。《普陀洛迦山传》有刘仁本在普陀山所作的诗歌《普陀大士桥》。《普陀洛迦新志》记载刘仁本的普陀山之行,说:“至正乙未十月初六日,天台刘仁本督漕还。至普陀,见大士像于潮音洞,与人闲画帧者无异。又见大将军与罗汉身,于洞口石壁上。一时群众所见,又各不同。”[12]据舟山市文史专家王自夫先生考证,刘仁本“督漕还”到普陀山,应是指他主持漕粮北运归来,为祈求海运安全而到普陀山。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岱山庙在宁波瞻岐开设“分庙”,这一岱山庙也与航海保护神陈稜有关。
明洪武年间海禁,海岛百姓举家内迁。有枫树墩周、赵、滕三大家族,准备搬迁到鄞县瞻岐一带。船至半洋遇风,有木一株随于舵后,船上的人祈祷:“木如有灵,能保平安,至彼岸即以此木雕神像祀之。”[13]祈祷以后,风浪遂平,船至瞻岐,众家即将此木雕神像,立庙祀之,把庙命名为家乡的岱山庙,其神即陈将军。
这个瞻岐岱山庙的故事,包含了两个信息,一是这些枫树墩的岱山乡亲,一直把陈稜将军视作航海神,故木雕神像亦为陈稜将军。其次,也说明这些岱山乡亲人在异乡,不忘故土。周、赵、滕三大家族原住一个村庄,建起岱山庙。后来赵家移居别村,又建起一座新的岱山庙。
陈稜将军作为航海神被岱山百姓所供奉,反映了岱山、衢山等海岛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海运业向来繁荣。
【注释】
(www.chuimin.cn)
[1](宋)张津等:《四明图经》卷七《昌国县·祠庙》,宋乾道五年修,清抄本。
[2](民国)汤浚:《岱山镇志》卷二十《余录·附录》,民国十六年定海汤氏一梅轩木活字印本。
[3](清)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十,清乾隆刻本。
[4](民国)汤浚:《岱山镇志》卷十《志社庙》,民国十六年定海汤氏一梅轩木活字印本。
[5](元)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七《叙祠》,钦定《四库全书》本。
[6](宋)罗浚:《四明志》卷二十《昌国县志全·叙县·仓库场务等》,钦定《四库全书》本。
[7](宋)罗浚:《四明志》卷二十《昌国县志全·叙县·官僚》,钦定《四库全书》本。
[8](民国)汤浚:《岱山镇志》卷十《志社庙》,民国十六年定海汤氏一梅轩木活字印本。
[9](民国)汤浚:《岱山镇志》卷十《志社庙》,民国十六年定海汤氏一梅轩木活字印本。
[10](元)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七《叙祠·陈大王庙》,钦定《四库全书》本。
[11](元)刘仁本:《羽庭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王亨彦辑,苏云、梅重点校:《普陀洛迦新志》,浙江摄影出版社1990年版,第147页。
[13](清)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十,清乾隆刻本。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关于岱山庙的前身“陈大王庙”,被写入地方史志上,目前所见最早的材料,是南宋乾道年间的《四明图经》,在卷七《昌国县·祠庙》中,记载如下:岱山陈大王庙,在县北二百六十里。今朐山有祠,号陈将军,即王之别庙也。这座岱山陈大王庙的建造时间,也很有历史巧合。不仅岱山岛上有陈大王庙,而且一水之隔的朐山也有座陈将军庙,《四明图经》称其为陈大王庙的“别庙”。说“朐山陈将军庙”是“岱山陈大王庙”的分庙,其实不然。......
2023-11-21
元代佛教非常兴盛,由于与西藏地方政权的特殊关系,藏传佛教在元朝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根据统计,到至元二十八年,全国共有寺院4.2万所,登记在册的僧尼21.3万人,到元代中叶,僧尼总数约100万人。元朝境内的汉地佛教,以禅宗最为兴盛。35窟·坐佛·元元代虽有宽松的佛教政策,但麦积山并未从衰落中走出来,其香火远不及同处渭水上游的武山水帘洞石窟。......
2023-12-05
摩洛哥:真正日落的地方真正日落的地方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远征军司令策马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丹吉尔,只见夕阳沉落在茫茫大洋中,往前再也看不到土地,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极西”,因而不再前进。在阿拉伯语里马格里布泛指北非四国,然而只有面对大西洋的摩洛哥才是“真正日落的地方”。我第一次看到“真正日落的地方”是1998年8月。色彩斑斓的国家摩洛哥的地理很有特色。......
2024-01-22
元代的佛塔除增加了喇嘛塔这一新形式外,其他式样的塔虽仍有修建,但数量不多。喇嘛塔的形象有点像敦煌石窟中出现的一种早期佛塔,同古印度的窣堵波比较接近,其座址、塔身的构成及材料的选用,有一定的特点。元朝的喇嘛塔,常建于高耸的座址上,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在喇嘛塔的构成中,塔基和塔刹在显示高耸雄伟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塔在寺院中,以其高耸的形象成为突出的标志。沿塔的外壁设置许多小佛龛在喇嘛塔中,造型较为特殊。......
2023-12-06
三拜请神后,宣读禳太岁疏文,祈求神明护佑,送煞解厄,护佑信众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新春斋醮科仪道士祈福禳灾新春祈福禳太岁方炳桂老先生着《福州风土诗》解读“禳春是祈求从新春伊始就有好运,时间一定在立春之后。过去,孩童十六岁以前要请道士来‘过关’,男士们为求一年有好运,都‘延羽士礼祭,以祓不祥’,即请来道士礼祭一番,俗称‘禳太岁’。”嚽[8]就是“平安醮”活动台中第得要紧[9]其“禳太岁”环节。......
2023-09-28
春季的南方潮湿,人体内容易积蓄湿气,没有胃口。雨水三侯一候獭祭鱼进入雨水节气,冰尚未消,水獭将捕得的鱼置于冰面,看起来好像是在学人举行祭祀活动。二月下旬气温回升,冰雪融化,地表水增多,同时因为温度上升,蒸发量加大,降水因此增多,这个节气故名雨水。雨水文化和习俗雨水节气在公历2月18日至20日之间,此时多半在元宵节前后。......
2023-07-03
元代的道学发展呈现出地域不平衡的特点。这一做法反映了朱熹之后道学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理学在本体与工夫上力图综合心学的努力。元代道学不仅是朱熹理学的一枝独秀,心学一脉亦有所传承。《宋元学案·静明宝峰学案》叙赵偕和陈苑的生平及其言论精粹。总的来说,元代朱陆之学各有传承。此二极端,皆不能代表元代道学发展的趋势。不过,从元代道学发展的总趋势看,“和会朱陆”尽管难说成功,但毕竟开启了此种方向与可能性。......
2023-11-20
陈氏方睦,使疾而遗之潘沐⑤,备酒肉焉,飨守囚者,醉而杀之,而逃。陈氏追之,失道于弇中,适丰丘。阚止晚上朝见齐简公,陈逆杀人,被阚止碰见,就把他逮捕,带进公宫。陈氏一族正和睦团结,就让陈逆装病,并送去洗头的淘米水,备了酒肉,招待看守的人吃喝。阚止和陈氏族人在陈氏宗主家里结盟。齐简公正与妇人在檀台饮酒,陈成子把他迁往寝宫。丰丘人拘捕他,报告给陈成子,把他杀死在郭关。......
2023-09-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