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岱山:徐福东渡而得名

岱山:徐福东渡而得名

【摘要】:岱山诸岛,唐代设蓬莱乡,境内有蓬莱山,因秦朝徐福东渡而得名。如,象山有栖霞观,南宋宝庆《四明志》卷二十一记载:“栖霞观,县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莱山之下。旧名蓬莱观,秦徐福、梁陶宏景皆隐迹于此。”[5]故岱山自古有“蓬莱岛”之称。综上所述,岱山古称“蓬莱”,是因为徐福东渡自此而得名。

根据考古发现,岱山境内有孙家山遗址等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早在4000多年前,岱山境内就有先民耕作牧渔。岱山诸岛在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国甬东地。

岱山诸岛,唐代设蓬莱乡,境内有蓬莱山,因秦朝徐福东渡而得名。

南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县·叙山》载:“蓬莱山,在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洋。耆旧相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灵药,尝至此。”[1]这里采用“耆旧相传”的说法,说明这是民间自古流传的故事。浙东地区关于徐福东渡的传说很多,慈溪、象山、岱山、普陀等地都有。如,象山有栖霞观,南宋宝庆《四明志》卷二十一记载:“栖霞观,县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莱山之下。旧名蓬莱观,秦徐福、梁陶宏景皆隐迹于此。”[2]舟山群岛的“东霍山”也有类似的史料记载,宋罗浚宝庆《四明志》卷二十记载:“东霍山,在东北,环以大海。世传徐福至此山,有石棋盘,修竹环之,风枝扫拂,常无纤尘,若有使之者。又相传以为仙,而旧志所谓虎豹龙蛇,人不可不到者,妄也。”[3]可见,南宋年间的史志都记载有徐福在浙东一带东渡日本的传闻。

元代《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引用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也是这样说的:“蓬莱山,在昌国州,四(通)大洋,徐福求仙之所。”[4]

民国《岱山镇志》载:“徐巿,又称徐福。盱眙人。秦方士也。始皇二十八年,发童男妇数千人,遣巿入海,求三神山不死药。三神山者,蓬莱、方丈、瀛洲。其所称蓬莱者,谓即今之岱山云。”[5]故岱山自古有“蓬莱岛”之称。(www.chuimin.cn)

综上所述,岱山古称“蓬莱”,是因为徐福东渡自此而得名。蓬莱仙山,是徐福东渡求长生不老之药的目的地。

古代蓬莱山,最早多指向衢山岛。正如南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县·叙山》载“蓬莱山,在县东北四百五十里”,而同书记载“西岱山,在县西北二百四十里,东岱山,在县北二百五十里”,东岱山、西岱山,即今岱山。而蓬莱山则非今岱山岛,最初实指衢山岛。

北宋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其所介绍的“蓬莱山”,也是指衢山:“蓬莱山,望之甚远,前高后下,峭拔可爱。其岛尚属昌国封境,其上极广,可以种莳,岛人居之。仙家三山,中有蓬莱,越弱水三万里乃得到,今不应指顾间见,当是今人指以为名耳。过此则不复有山,惟见远波起伏,喷豗汹涌,舟楫振撼,舟中之人,吐眩颠仆,不能自持,十八九矣。舟行过蓬莱山之后,水深碧色如玻璃,浪势益大,洋中有石曰‘半洋礁’,舟触礁则覆溺,故篙师最畏之。”[6]

根据徐兢的说法,蓬莱山是明州前往高丽等东亚诸国的“海丝”节点,其得名于“仙家三山”之一的蓬莱山,“当是今人指以为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