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经济发展

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经济发展

【摘要】:“普陀金三角”位于舟山本岛的东侧,相对于舟山群岛的其他地区,“普陀金三角”是古代远洋船舶驶离明州的最后补给港,具有良好的补给 条件。从历史记载看,以古代马秦山为主体的朱家尖,自宋代起,乡村经济发展已经使之具备港口补给地的良好条件,并不逊于沈家门、普陀山。其二,朱家尖具备良好的农作物种植条件。

“普陀金三角”位于舟山本岛的东侧,相对于舟山群岛的其他地区,“普陀金三角”是古代远洋船舶驶离明州的最后补给港,具有良好的补给 条件。

历史记载看,以古代马秦山为主体的朱家尖,自宋代起,乡村经济发展已经使之具备港口补给地的良好条件,并不逊于沈家门、普陀山。

其一,马秦山的人口集聚。朱家尖历史悠久,据西岙(黄沙村)兵船湾出土的石戈等文物考证,早在商、周时已有人在境内居住。宋代有马秦村,隶属安期乡,至元代已经形成大马秦、小马秦等数个自然村落。

其二,朱家尖具备良好的农作物种植条件。相对于普陀山“一无所产,岁用米七八千石,自外洋来者,则苏、松一带出刘(浏)河口,风顺一日夕可到”[1],朱家尖“地颇丰腴”,能提供补给所需的各类农产品。关于古代朱家尖的土地肥腴,志书上多有记载。如,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乌石塘三,一在马秦岙……中成膏腴,不以人力”[2]元朝大德《昌国州图志》也载“乌石塘在马秦,……下注民田,皆成沃壤”[3]。(www.chuimin.cn)

其三,渔业生产发达,水产品丰富。宋元时期,随着大批商船、渔船在乌沙门往来,官府在乌沙门筲箕湾一带设立“砂岸”(元代又称作“沙岸”),专门管理船舶和税收。“所谓砂岸者,即其众共渔业之地也”[4],马秦山乌沙门一带就是宋元时期官设的渔业基地。元至正《四明续志》云昌国州有“沙岸”,其中“乌沙洋务钞肆锭”[5]。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又载马秦山附近海中的香火礁大鱼洄游规律,说“每岁三月间,大鱼扬鬐鼓鬣从大洋来会于礁之下”[6]。这说明马秦山的渔民,在长期捕捞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掌握大鱼洄游规律,也说明当时马秦山渔业生产之发达。

其四,由于海上交通及渔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宋代的马秦山也是昌国县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当地还设有专司酿酒的“马秦坊”。宋宝庆《四明志》记载昌国县有酒坊15所,都是人口规模较大的村落才有酒坊,如翁山坊、白泉坊、岱山坊、金塘坊、昆斗坊(桃花)等等,而马秦山也占一坊,这说明马秦山当时户口数量与诸大岛相匹敌。酿酒不但工艺较为复杂,对原料、设备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酒缸、酒坛当地不能生产,而要到外地采购的话,也须具备较好的海运条件。所以,酿酒绝不是有粮、有曲、有水就行的。因此,酒坊的建立,也说明古马秦山当时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较高,海运业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