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以佛顶山灯塔为代表的舟山海岛地区的“天灯”,是融合佛教文化、海洋文化的航标建筑。舟山自唐宋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沿海商贸兴旺,百舸咸集,舟樯似山,在海上孤屿的显著突出之处或暗礁丛生的危险地带,建寺庵茅蓬,夜燃灯火,或是为祈求舟船出海平安,或为航船指点迷津,佛灯普照,故称“天灯”。有的地处高山之巅,如佛顶山上的天灯台,也有的建于海岸一隅,也称为“天灯”,如普陀山短姑道头的一处天灯,这里的“天”不是现实的高度,在民众的心中,这是一种心灵敬仰的高度。
巴金说:“灯,灯光,主要的寓意是光明,是指对光明的向往。”[11]光明是灯塔符号的最基本的寓意。对长年在海上讨生活的人来说,在茫茫大海中,特别是晚上,看到散发着明亮光芒的灯塔,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那是方向的指引,是避开危险的希望。灯,是航海文化的符号。
天,代表悲悯,是一种对生命诉求积极回应的慈悲普世情怀,因此人们感恩灯塔,膜拜灯塔,称之为“天”,天代表的是佛教文化的符号。天灯是舟山海岛地区灯塔特有的地域符号,有天灯的地方,往往就有佛寺,抑或有小小的茅蓬。(www.chuimin.cn)
如,岱山长涂岛的西鹤嘴灯塔,为1871年乡人金品山所建。江苏常熟的慈领法师云游至此,搭起茅蓬,甘愿留在这孤寂的西鹤嘴,每晚点上五盏小油灯,为过往船只指引航道,避免触礁,当地渔民也称之“天灯”。深受感动的当地船民和渔民,常去西鹤嘴捐钱,法师以所捐的钱重建了西鹤嘴灯塔,并铸一口大铜钟,若遇到雾天,就可以敲钟指航。法师圆寂后,乡民在法师生前住的茅蓬处建了庵,为纪念法师取名为“传灯庵”,以示灯之精神代代相传。天灯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指引方向,更重要的是作为“慈航普渡”的一种象征,在人们的精神层面、心灵层面指引方向。
佛说,一灯能照天下黑。说的就是舟山海岛的天灯了。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碇齿,是古代航海技术的一个专用名词。碇,又作椗、矴。中国的船碇,最早是叫硾石,系索垂下入水底,使船停止不前。用绳索捆绑磴石,就是最初的泊船工具。碇干上端有两个碇齿,左右分开,并向上、向外翘起,形如丫字。[13]碇齿,其实就是两个木质或铁质的“钩”,这是中国古代帆船特有的锚泊设备。碇齿的出现,已经使碇具备了类似锚的功能,有了碇齿可以深深抓住海泥,以更好地泊住船位。......
2023-11-21
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舟山灌门海域的“中柱山”在灌门“砥柱”的左下侧绘有舟山岛,其标注文字为:古甬东,定海,舟山。图案上方有标注文字:“越王句践欲居吴王夫差。”《南海普陀山志》之《千步金沙》图中的七层铜塔一幅洋洋大观的《大清广舆图》,在舟山群岛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一方面可见绘图者对古老舟山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千年定海山曾经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远播东瀛,可谓声名在外!......
2023-11-21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明朝天启《舟山志》中多次出现关于“碇齿”的文字记载,其《舟山境全图》中“碇齿”地名都标注成“碇”,该书中的有些文字则简化成“碇齿”写法。在《舟山志》的《舟山境全图》中,岑港附近分别标有“碇堠”“碇岙”,附近还有“涨岙”。《舟山志》认为碇齿是海防重地。《舟山志·卷之二·隘》专门介绍“碇齿隘”:“与外港相对,居民势孤,累被登劫。”清朝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则有时把“碇齿”记载为“椗齿”。......
2023-11-21
传说中的灌门老龙,住在西码头附近龙王跳山嘴的一处悬崖峭壁,峭壁下有一石洞,即为龙窟。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称“千柱落地龙王宫”,还有一句谚语称“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这里面有关于龙王宫的种种传说,版本不一。版本很多,还有明代王阳明游舟山,正德皇帝下诏拨款修建灌门龙王宫的传说。灌门海边的东海龙王宫民间故事口口相传,只是龙王宫附近的所谓“龙窟”早已难以寻觅,据说是由于海泥淤积而失去踪迹。......
2023-11-21
康熙年间,普陀山设宝陀巡检司,康熙五十四年,移宝陀巡检司于定海南郊,知县缪燧偕巡检张三友捐建公署。雍正八年,改宝陀巡检司为沈岙巡检司,移驻沈家门。至道光二十六年,沈岙巡检司则被移设于定海道头,并改为道头巡检司。当年八月初四日,梁宝常便提出若干条善后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沈岙司巡检应移驻道头地方”。梁宝常提出了沈岙司巡检应该移设定海道头的两个理由。......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