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中的短姑道头记录

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中的短姑道头记录

【摘要】:“短姑道头”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文士周应宾所纂辑的《重修普陀山志》。复同姑觅之宫殿,俱无,始悟媪即大士也,遂名短姑道头,石砌冲激不坏。明《重修普陀山志》中关于“短姑道头”的记载可能是后人对周应宾所记载的故事感觉太简短而不满意,于是民间进行了更具情节性的描述和诠释,更多地强调“短”的细节,如,刻画嫂嫂的埋怨,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呢?大老远来敬香,还进不了庙!”

“短姑道头”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文士周应宾所纂辑的《重修普陀山志》。其云:

在山西南隅,莲花洋达岸处。相传大士显灵筑砌,巨浪冲激不坏,航海者维舟于此。自此,由白华岭至普陀寺,路约三里许。旧湫隘不堪行,督造张随开拓平广。[1]

短姑道头是观音显灵所建,关于这个“显灵”,周应宾是这样详细介绍的:

有嫂姑到山,将及岸,姑适月来,止舟中,嫂独往。俄有媪到舟,以裙兜石砌步引姑上殿。嫂下,失姑所在。后姑下,询是媪引。复同姑觅之宫殿,俱无,始悟媪即大士也,遂名短姑道头,石砌冲激不坏。近时有哨过洋,舟空压泛。偶一舟载此道头石,不能行。悟还本处,舟遂移,石砌如旧。[2]

在这一记载中,值得注意的是,周应宾并没有刻意强调嫂子对小姑的抱怨和不满,好像并没有“短”的意思。周应宾这两段记载要强调的内容在于观音显灵,短姑道头是观音大士用裙子怀兜石子边走边扔,步步筑砌而成的道头,巨浪冲激不坏,成为朝圣者泊船停靠的天然埠头。后来明万历年间督造太监张随对道头的“接线”道路进行开拓平广。现在的短姑道头,则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普济寺住持了余、莲禅捐资,用条石砌成长120多米,高4米多,宽7米多的条石埠头,长长石阶一直延伸到湾中。(www.chuimin.cn)

明《重修普陀山志》中关于“短姑道头”的记载

可能是后人对周应宾所记载的故事感觉太简短而不满意,于是民间进行了更具情节性的描述和诠释,更多地强调“短”的细节,如,刻画嫂嫂的埋怨,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呢?大老远来敬香,还进不了庙!”嫂嫂只好带着对小姑的不满和埋怨,独自登岸去敬香。

观音砌石而成道头的故事,也更具有亲和力,增添了观音为小姑送饭的细节,充满了满满的慈悲“正能量”。如,民间故事中说:“小姑一转眼看到一位乡村姑娘打扮的人手提着饭盒,往水里扔了几块石头,就踩着石头登上了船。”也有说是一老媪为小姑“箪饭”,其实都是观音菩萨显灵。今短姑道头旁不时隐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就是观音菩萨上船送食物时投向潮水里用以垫脚的石块,后来便被称作“短姑圣迹”。岩石上如今留有“短姑古迹”“慈航普渡”“第一佛国”“乐土”等题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