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短姑道头”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文士周应宾所纂辑的《重修普陀山志》。其云:
在山西南隅,莲花洋达岸处。相传大士显灵筑砌,巨浪冲激不坏,航海者维舟于此。自此,由白华岭至普陀寺,路约三里许。旧湫隘不堪行,督造张随开拓平广。[1]
短姑道头是观音显灵所建,关于这个“显灵”,周应宾是这样详细介绍的:
有嫂姑到山,将及岸,姑适月来,止舟中,嫂独往。俄有媪到舟,以裙兜石砌步引姑上殿。嫂下,失姑所在。后姑下,询是媪引。复同姑觅之宫殿,俱无,始悟媪即大士也,遂名短姑道头,石砌冲激不坏。近时有哨过洋,舟空压泛。偶一舟载此道头石,不能行。悟还本处,舟遂移,石砌如旧。[2]
在这一记载中,值得注意的是,周应宾并没有刻意强调嫂子对小姑的抱怨和不满,好像并没有“短”的意思。周应宾这两段记载要强调的内容在于观音显灵,短姑道头是观音大士用裙子怀兜石子边走边扔,步步筑砌而成的道头,巨浪冲激不坏,成为朝圣者泊船停靠的天然埠头。后来明万历年间督造太监张随对道头的“接线”道路进行开拓平广。现在的短姑道头,则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普济寺住持了余、莲禅捐资,用条石砌成长120多米,高4米多,宽7米多的条石埠头,长长石阶一直延伸到湾中。(www.chuimin.cn)
明《重修普陀山志》中关于“短姑道头”的记载
可能是后人对周应宾所记载的故事感觉太简短而不满意,于是民间进行了更具情节性的描述和诠释,更多地强调“短”的细节,如,刻画嫂嫂的埋怨,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呢?大老远来敬香,还进不了庙!”嫂嫂只好带着对小姑的不满和埋怨,独自登岸去敬香。
观音砌石而成道头的故事,也更具有亲和力,增添了观音为小姑送饭的细节,充满了满满的慈悲“正能量”。如,民间故事中说:“小姑一转眼看到一位乡村姑娘打扮的人手提着饭盒,往水里扔了几块石头,就踩着石头登上了船。”也有说是一老媪为小姑“箪饭”,其实都是观音菩萨显灵。今短姑道头旁不时隐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就是观音菩萨上船送食物时投向潮水里用以垫脚的石块,后来便被称作“短姑圣迹”。岩石上如今留有“短姑古迹”“慈航普渡”“第一佛国”“乐土”等题刻。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明朝天启《舟山志》中多次出现关于“碇齿”的文字记载,其《舟山境全图》中“碇齿”地名都标注成“碇”,该书中的有些文字则简化成“碇齿”写法。在《舟山志》的《舟山境全图》中,岑港附近分别标有“碇堠”“碇岙”,附近还有“涨岙”。《舟山志》认为碇齿是海防重地。《舟山志·卷之二·隘》专门介绍“碇齿隘”:“与外港相对,居民势孤,累被登劫。”清朝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则有时把“碇齿”记载为“椗齿”。......
2023-11-21
舟山灌门海域的“中柱山”在灌门“砥柱”的左下侧绘有舟山岛,其标注文字为:古甬东,定海,舟山。图案上方有标注文字:“越王句践欲居吴王夫差。”《南海普陀山志》之《千步金沙》图中的七层铜塔一幅洋洋大观的《大清广舆图》,在舟山群岛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一方面可见绘图者对古老舟山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千年定海山曾经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远播东瀛,可谓声名在外!......
2023-11-21
第二种可能,“岱山”地名源于东岳泰山的原名。因此,岱山极有可能是一个专用名词,即和“泰山”同义。邵承德老师还认为,以“岱山”为岛名,也有可能是西晋末期,山东半岛的南泰山郡人,迁徙至舟山,按其旧壤取山名。如武昌的岱家山、孝感三汊镇岱山等,皆源于山东泰山。除了迁徙移民的可能性外,山东与舟山群岛间的航运自古就有,因此岱山地名的得名,有可能是来自山东船上的船商、游人等,譬如徐福。......
2023-11-21
传说中的灌门老龙,住在西码头附近龙王跳山嘴的一处悬崖峭壁,峭壁下有一石洞,即为龙窟。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称“千柱落地龙王宫”,还有一句谚语称“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这里面有关于龙王宫的种种传说,版本不一。版本很多,还有明代王阳明游舟山,正德皇帝下诏拨款修建灌门龙王宫的传说。灌门海边的东海龙王宫民间故事口口相传,只是龙王宫附近的所谓“龙窟”早已难以寻觅,据说是由于海泥淤积而失去踪迹。......
2023-11-21
康熙年间,普陀山设宝陀巡检司,康熙五十四年,移宝陀巡检司于定海南郊,知县缪燧偕巡检张三友捐建公署。雍正八年,改宝陀巡检司为沈岙巡检司,移驻沈家门。至道光二十六年,沈岙巡检司则被移设于定海道头,并改为道头巡检司。当年八月初四日,梁宝常便提出若干条善后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沈岙司巡检应移驻道头地方”。梁宝常提出了沈岙司巡检应该移设定海道头的两个理由。......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