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明代,日本派遣贡使,以朝贡贸易方式开展与明朝之间的贸易活动。这些来自日本的遣明船,大多数是通过舟山群岛抵达明州(今宁波),作为观音道场的普陀山是遣明使必经朝拜之地,而普陀山之侧的莲花洋,则是遣明船泊船之处,日本史料多有相关记录。如,日本宝德三年(明景泰二年,即1451年),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政任命东洋允澎为遣明专使,率船赴明进行勘合贸易。日僧瑞䜣同船入明,并著《入唐记》一册。明景泰四年(1453)四月四日,东洋允澎船队驶入唐地。书中记录舟山段的行程如下[15]:
四月四日,鹰来息桅上。午后海水少浊。水夫曰:“已入唐地。”
五日,早朝修忏。忏未半,一夫见山。晓到此,或曰茶山,曰佛头山。
六日,午至补陀罗山。挂船于莲华洋,诣观音,而修忏摩法。
七日,画船一艘自沈家门来,问曰:“什么船?从哪里来?”通事赵文端答曰:“日本国进贡船。”
八日,彩船百余艘来绕船。浙东沿海将军刘万户送龙眼、荔枝等。
九日,马大人赠水一艘,刘大人赠酒一樽。
十日,闻日本三号、七号、十号船已到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
十一日,刘大人又送苋菜、笋干等。
十二日,到沈家门。半大人、马大人、刘氏、杨氏、王氏诸官人,画船五十余艘,吹角打鼓匝船。
十三日,官船一只自巡检司来迎船。
十四日,大雨,掩蓬而眠。
十五日,雨中推橹行三十里,至舟山(从此六町一里)。
这里涉及舟山群岛相关地名数个。首先是“茶山”和“佛头山”。一种说法,茶山、佛头山,即指普陀山上的佛顶山。茶山,处于佛顶山北麓的山窝,是普陀山野生茶树的主要生长地,出产闻名于世的普陀山云雾佛茶。佛顶山,又名“菩萨顶”,故亦可能称“佛头山”。但是考虑到书中记载茶山、佛头山距离普陀山约一天的航程,故该山也有可能位于今岱山县境内。佛头山,可能是指秀山岛上佛屿山,九子佛屿上有一石人,状如观音,背负一小佛,其形状极为逼真,据说这是当年观音路过秀山小憩留下的化身。又,明代史料记载大小衢山附近有大佛头,明代浙东海岛海防分上界、中界、下界三个防区,其中“滩山、浒山、洋山、马迹、两头洞、渔山、三姑、霍山、徐公、黄泽、大小衢、大佛头等山界之中也”[16],可见佛头山很有可能就是大小衢山附近的“大佛头”。
在日本僧人的笔下,普陀山常被写作“补陀罗山”或“补陀洛山”,这是“补陀洛伽山”的异译。而“莲花洋”则被写作“莲华洋”,则是“华”“花”通假。日本遣明船在莲花洋停泊了好几天,其间遣明使一行登普陀礼佛,而来自沈家门的明朝各级官员乘坐画船、彩船,数量众多,吹角打鼓来欢迎远方的客人,并送来龙眼、荔枝等果品,还有美酒、蔬菜等物。接着就有巡检司派来的官船做向导,前往宁波。
彩船百余艘,画船五十余艘,明代“海丝”路上的莲花洋,风帆云集,“莲洋午渡”堪称普陀一景。
慧锷渡海莲花洋
【注释】
(www.chuimin.cn)
[1](元)盛熙明:《补陀洛伽山传》卷二《品》。
[2](元)盛熙明:《补陀洛伽山传》卷二《品》。
[3](明)屠隆:《补陀洛伽山志》卷三《艺文·记》。
[4](清)裘琏:《南海普陀山志》卷九《方物·花之属》。
[5]王连胜主编:《普陀洛迦山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55页。
[6](宋)罗浚:《四明志》卷第十一《郡志十一·叙祠·寺院·十方律院六》。
[7](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四十二,赵城金藏本。
[8](明)周应宾:《重修普陀山志》卷二《灵异》,《中国佛寺志丛刊》,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版。
[9](明)邝露撰,黄灼耀校点,杨明新注释:《峤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页。
[10]苏春生、房鑫亮主编,《苏渊雷文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1页。
[11](明)张岱著,云告点校:《琅嬛文集》,岳麓书社2016年版,第53页。
[12](明)屠隆:《补陀洛伽山志》卷三《艺文·记》。
[13](明)周应宾:《重修普陀山志》卷二《灵异》。
[14](明)钱希言著,栾保群点校:《狯园》,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78页。
[15]陈小法:《日本遣明使与普陀山》;郭万平、张捷主编:《舟山普陀与东亚海域文化交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6页。
[16](明)胡宗宪:《海防图论》之《海防论·浙江四参六总分哨论》。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舟山灌门海域的“中柱山”在灌门“砥柱”的左下侧绘有舟山岛,其标注文字为:古甬东,定海,舟山。图案上方有标注文字:“越王句践欲居吴王夫差。”《南海普陀山志》之《千步金沙》图中的七层铜塔一幅洋洋大观的《大清广舆图》,在舟山群岛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一方面可见绘图者对古老舟山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千年定海山曾经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远播东瀛,可谓声名在外!......
2023-11-21
明朝天启《舟山志》中多次出现关于“碇齿”的文字记载,其《舟山境全图》中“碇齿”地名都标注成“碇”,该书中的有些文字则简化成“碇齿”写法。在《舟山志》的《舟山境全图》中,岑港附近分别标有“碇堠”“碇岙”,附近还有“涨岙”。《舟山志》认为碇齿是海防重地。《舟山志·卷之二·隘》专门介绍“碇齿隘”:“与外港相对,居民势孤,累被登劫。”清朝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则有时把“碇齿”记载为“椗齿”。......
2023-11-21
传说中的灌门老龙,住在西码头附近龙王跳山嘴的一处悬崖峭壁,峭壁下有一石洞,即为龙窟。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称“千柱落地龙王宫”,还有一句谚语称“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这里面有关于龙王宫的种种传说,版本不一。版本很多,还有明代王阳明游舟山,正德皇帝下诏拨款修建灌门龙王宫的传说。灌门海边的东海龙王宫民间故事口口相传,只是龙王宫附近的所谓“龙窟”早已难以寻觅,据说是由于海泥淤积而失去踪迹。......
2023-11-21
康熙年间,普陀山设宝陀巡检司,康熙五十四年,移宝陀巡检司于定海南郊,知县缪燧偕巡检张三友捐建公署。雍正八年,改宝陀巡检司为沈岙巡检司,移驻沈家门。至道光二十六年,沈岙巡检司则被移设于定海道头,并改为道头巡检司。当年八月初四日,梁宝常便提出若干条善后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沈岙司巡检应移驻道头地方”。梁宝常提出了沈岙司巡检应该移设定海道头的两个理由。......
2023-11-21
道头通过舢板,进行人员往来和大量水产品及商品的吞吐,促进沈家门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这些舢板旧时也被称为“道头舢板”。作为活水码头的沈家门渔港,是东南沿海渔船的主要集散地,鱼汛期间,来自宁波、台州、温州、福建乃至江苏等地渔船纷纷聚泊,不同的道头,渔船往往有不同的地域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建的沈家门轮渡也选址泰来道头原址附近。......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