碇齿,是古代航海技术的一个专用名词。碇,又作椗、矴。中国的船碇,最早是叫硾石,系索垂下入水底,使船停止不前。用绳索捆绑磴石,就是最初的泊船工具。碇干上端有两个碇齿,左右分开,并向上、向外翘起,形如丫字。[13]碇齿,其实就是两个木质或铁质的“钩”,这是中国古代帆船特有的锚泊设备。碇齿的出现,已经使碇具备了类似锚的功能,有了碇齿可以深深抓住海泥,以更好地泊住船位。......
2023-11-21
沿海各地的地名往往都带有海洋文化的印记,取名“碇齿”的海岛地名也时有所见。除定海的碇齿外,福建、台湾、香港等地也有类似的地名。如,台湾澎湖有碇齿屿,“在(澎湖)厅治东北水程四十三里。一名碇拘”[19];福建莆田湄洲有“碇齿礁”,形如船碇齿,故名;在香港清水湾也有古地名曰“碇齿湾”等等。舟山群岛境内,嵊泗县还有南鼎星岛、北鼎星岛,据《浙江省嵊泗县地名志》考证,北鼎星“岛形狭长(含前小山),似大捕作业中抛碇的‘碇身’,谐音为‘鼎星’。与黄龙乡的南鼎星一起从南北两旁抛碇锚住泗礁山,故名北鼎星”[20]。由此可见,鼎星是“碇身”的谐音,这两个海岛地名也与“碇”这一船舶工具相关。
普陀区也有一个地名“汀子港”,探其词源,也与“碇齿”有关。
汀子山,在佛渡岛,岛呈长条形,东北—西南走向,长约650米,宽约300米,面积约0.156平方千米。介于汀子山与梅山岛南侧干出滩之间的水道,则取名“汀子港”。关于汀子山的地名由来,可从舟山志书中寻找线索。
汀子山,舟山志书中写作“汀齿山”。
《定海厅志》卷二十《海防》中,介绍明清舟山海防巡洋,多次出现汀齿山、汀齿港的地名写法,如“南至汀齿山,二十里”[21];“西至汀齿山,三十里”;“汀齿港,汀齿山,佛肚山,温州屿,蒲门,东属本营,西南属象山协辖”,等等。
这段话,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汀子山,在古代写作“汀齿山”;其二,汀子山是明清时期海军巡哨的海防要地。
那么,“汀齿”两字又做何解释?
这个“汀”字是取“矴”(碇)字的谐音。汀齿山,得名于碇齿。
康熙《定海县志》在卷五《军制》介绍“旗头洋、青龙港汛”,关于“汀齿山”,是这样说的:“汀齿山,象山老岸。东至佛肚山,计水程十五里……”[22]舟山市文史专家凌金祚老师在点校康熙《定海县志》的时候,还对“汀齿”这一地名做了注释,认为“汀齿”是汀子、碇次、碇齿、椗次的谐音。现在的汀子山,古代叫“汀齿”,也是碇齿、椗次的谐音。
汀子山的地名由来,与泊船工具矴、碇齿有关。其地名含义则可能是汀子山附近自古是军船巡洋泊驻之地或渔民抛碇作业之地,因为碇齿是碇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借代为泊船的含义,于是把当地称为“矴齿山”。也可能是古代汀子山这一地带的渔民,经常在海边存放碇齿这一泊船工具,于是就取名“矴齿山”。在舟山方言中后来被谐音读成了“汀子山”。
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个故事。碇齿,是定海岑港街道的一个小乡村;汀子山,尽管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岛屿,但是这些地名蕴含着航海文化的痕迹,这就是舟山海岛地名的魅力所在。
【注释】
[1](春秋)孔子、左丘明:《春秋左传》(上),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52页。
[2]浙江省舟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舟山渔业史话》(舟山文史资料第十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3]定海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舟山市定海区地名志》,1999年12月内部印刷,第184页。
[4]定海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舟山市定海区地名志》,1999年12月内部印刷,第184页。
[5](明)何汝宾:《舟山志》卷之一《沿革》,明天启六年何氏刊本。
[6](明)何汝宾:《舟山志》卷之二《隘》,明天启六年何氏刊本。(www.chuimin.cn)
[7](明)何汝宾:《舟山志》卷之二《岙》,明天启六年何氏刊本。
[8](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三《岑港岙》,金陵丛书本。
[9](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三《岑港岙》,金陵丛书本。
[10](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三《岑港岙》,金陵丛书本。
[11](清)张廷玉等:《佩文韵府拾遗》卷84,第二十五径,清光绪点石斋石印本。
[12](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钦定《四库全书》本。
[13]许路:《海澄郑氏造船图谱与月港福船》,《南方文物》2012年第3期。
[14]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5页。
[15]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顺风相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7页。
[16](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三《舵岙》,金陵丛书本。
[17]崔恒升编著:《中国古今地理通名汇释》,黄山书社2003年版,第653页。
[18](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三《岑港岙》,金陵丛书本。
[19]高贤治主编:《台湾方志集成·续修台湾府志(上册)》,宗青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37页。
[20]嵊泗县地名办公室编:《浙江省嵊泗县地名志》,1990年内部印刷,第116页。
[21](清)史致驯等:《定海厅志》卷二十《海防》,清光绪十一年黄树藩刻,二十八年补刻本。
[22](清)周圣化原修,缪燧重修:《定海县志》卷五《军制》,康熙五十四年刊本。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碇齿,是古代航海技术的一个专用名词。碇,又作椗、矴。中国的船碇,最早是叫硾石,系索垂下入水底,使船停止不前。用绳索捆绑磴石,就是最初的泊船工具。碇干上端有两个碇齿,左右分开,并向上、向外翘起,形如丫字。[13]碇齿,其实就是两个木质或铁质的“钩”,这是中国古代帆船特有的锚泊设备。碇齿的出现,已经使碇具备了类似锚的功能,有了碇齿可以深深抓住海泥,以更好地泊住船位。......
2023-11-21
古代碇齿这一地带的船民,经常在海边存放碇齿这一泊船工具,或修理或制造,当地排列着很多的碇齿,于是就取名碇齿。最后一种可能,就是明朝天启《舟山志》中所写的“碇”,与“碇齿”这一船用工具没有关系,也就是说“碇”本身可能就是舟山地名一个特有的专用名词。......
2023-11-21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唐十道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测绘地图。《唐十道图》有三种版本,但多已失传,目前唯一存世的只有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中的一幅。其中的“东霍山”,是舟山群岛中唯一被标注入册的舟山古地名。《唐十道图》(局部)中标注的东霍山从地图上看,东霍山的北面,有百济,这是古代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侧一带;武州,为新罗统一时期所设立的九州之一,即今韩国光州。......
2023-11-21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岛礁密布、大山遮挡的自然条件,使朱家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自汉至明清,乌沙水道以及附近的石牛港、莲花洋水道便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避风泊地。而石牛港内四面环山,潮水平缓,风不甚大,驾驶木帆船往返沈家门和普陀山,经过此港就比较便捷。......
2023-11-21
《舆地图》地名信息最丰富的县域,当属昌国县。《舆地图》是一张宋代全国地图,收录各个州、府、县的地名信息,以及名山江河和重要驿站,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地名。由于地名信息丰富,而地图版面有限,一般的府县收录辖区地名不多,唯舟山群岛的昌国县,辖区内地名信息最为丰富。一张全国性的地图,一下子画上某一个县的20个地名,充分显示出舟山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的战略通道地位。......
2023-11-21
[3]“短股”一词,引起我高度的注意——莫非,这就是普陀山古老的短姑道头的前身?虽然在《云麓漫钞》中未能找到“长股、短股”两个地名,不过,我认为这个“短股”应该和前面的几个地名一样,也是属于普陀山的,“短股”十有八九就是“短姑道头”的前身。民国时代的普陀山短姑道头后来“短股”无意间演变成“短姑”,并被创造出美妙的观音传说,真是民间有高手。......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