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群岛探津:舟山碇齿与海丝文化

群岛探津:舟山碇齿与海丝文化

【摘要】:碇齿,是古代航海技术的一个专用名词。碇,又作椗、矴。中国的船碇,最早是叫硾石,系索垂下入水底,使船停止不前。用绳索捆绑磴石,就是最初的泊船工具。碇干上端有两个碇齿,左右分开,并向上、向外翘起,形如丫字。[13]碇齿,其实就是两个木质或铁质的“钩”,这是中国古代帆船特有的锚泊设备。碇齿的出现,已经使碇具备了类似锚的功能,有了碇齿可以深深抓住海泥,以更好地泊住船位。

碇齿,是古代航海技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碇,又作椗、矴。《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碇”字的:“船停泊时沉落水中以稳定船身的石块,用处如后来的锚。”《辞源》中则说:“停船时稳定船身的石墩。”从这里可以看出,《舟山市定海区地名志》把“碇”当作系缆绳的石墩,是不准确的。

中国的船碇,最早是叫硾石,系索垂下入水底,使船停止不前。后来又称之为“磴”“碇”“矴”。用绳索捆绑磴石,就是最初的泊船工具。后来也有用铁制的铁磴工具,元代诗人宋无《抛磴》诗曰:“千斤抛磴系船头,万丈滩中得挽留”,可为其证。“千斤抛磴系船头”,一作“千斤铁磴系船头”[11],说明元朝时期舟人可能已使用辘轳来绞卷铁磴。

后来磴(碇)演变成木石混合结构。其丫形部分是由两个碇齿和一个碇干(或碇身)所构成。碇干上端有两个碇齿,左右分开,并向上、向外翘起,形如丫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第三十四“客舟”条:“船首两颊柱中有车轮,上绾藤索,其大如椽,长五百尺,下垂矴石,石两旁夹以二木钩。船未入洋,近山抛泊,则放矴着水底,如维缆之属,舟乃不行……”[12](www.chuimin.cn)

福建学者许路在《海澄郑氏造船图谱与月港福船》一文中,介绍了船谱中某帆船的“碇齿”造型:“船谱记载该运输船的椗身长一丈二尺,两个椗齿各长四尺,椗齿高二尺,即椗齿向外张出椗身约30度。”[13]

碇齿,其实就是两个木质或铁质的“钩”,这是中国古代帆船特有的锚泊设备。厦门大学陈希育教授在《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碇和碇齿:“碇,‘个’字型(形)的镇舟泊船工具。一般为木石结构,木材用铁力木等木质沉重的木材,石头则有采用老古石者。……碇齿,碇臂末端的铁钩,以便抓泥。”[14]这里的碇齿,其形状由“丫”变成“个”,材质由木质变成铁质,很像现在的铁锚了。

碇齿的出现,已经使碇具备了类似锚的功能,有了碇齿可以深深抓住海泥,以更好地泊住船位。明朝东南沿海的水手歌谣里,也传唱着这一航运工具。“新做宝舟新又新,新打碇索如龙根,新做碇齿如龙爪,抛在澳港值千金……”[15]这是仅存的一首明代水手歌谣,收录在古代航海资料《顺风相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