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顶山灯塔为代表的舟山海岛地区的“天灯”,是融合佛教文化、海洋文化的航标建筑。天,代表悲悯,是一种对生命诉求积极回应的慈悲普世情怀,因此人们感恩灯塔,膜拜灯塔,称之为“天”,天代表的是佛教文化的符号。江苏常熟的慈领法师云游至此,搭起茅蓬,甘愿留在这孤寂的西鹤嘴,每晚点上五盏小油灯,为过往船只指引航道,避免触礁,当地渔民也称之“天灯”。......
2023-11-21
碇齿,是古代航海技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碇,又作椗、矴。《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碇”字的:“船停泊时沉落水中以稳定船身的石块,用处如后来的锚。”《辞源》中则说:“停船时稳定船身的石墩。”从这里可以看出,《舟山市定海区地名志》把“碇”当作系缆绳的石墩,是不准确的。
中国的船碇,最早是叫硾石,系索垂下入水底,使船停止不前。后来又称之为“磴”“碇”“矴”。用绳索捆绑磴石,就是最初的泊船工具。后来也有用铁制的铁磴工具,元代诗人宋无《抛磴》诗曰:“千斤抛磴系船头,万丈滩中得挽留”,可为其证。“千斤抛磴系船头”,一作“千斤铁磴系船头”[11],说明元朝时期舟人可能已使用辘轳来绞卷铁磴。
后来磴(碇)演变成木石混合结构。其丫形部分是由两个碇齿和一个碇干(或碇身)所构成。碇干上端有两个碇齿,左右分开,并向上、向外翘起,形如丫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第三十四“客舟”条:“船首两颊柱中有车轮,上绾藤索,其大如椽,长五百尺,下垂矴石,石两旁夹以二木钩。船未入洋,近山抛泊,则放矴着水底,如维缆之属,舟乃不行……”[12](www.chuimin.cn)
福建学者许路在《海澄郑氏造船图谱与月港福船》一文中,介绍了船谱中某帆船的“碇齿”造型:“船谱记载该运输船的椗身长一丈二尺,两个椗齿各长四尺,椗齿高二尺,即椗齿向外张出椗身约30度。”[13]
碇齿,其实就是两个木质或铁质的“钩”,这是中国古代帆船特有的锚泊设备。厦门大学陈希育教授在《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碇和碇齿:“碇,‘个’字型(形)的镇舟泊船工具。一般为木石结构,木材用铁力木等木质沉重的木材,石头则有采用老古石者。……碇齿,碇臂末端的铁钩,以便抓泥。”[14]这里的碇齿,其形状由“丫”变成“个”,材质由木质变成铁质,很像现在的铁锚了。
碇齿的出现,已经使碇具备了类似锚的功能,有了碇齿可以深深抓住海泥,以更好地泊住船位。明朝东南沿海的水手歌谣里,也传唱着这一航运工具。“新做宝舟新又新,新打碇索如龙根,新做碇齿如龙爪,抛在澳港值千金……”[15]这是仅存的一首明代水手歌谣,收录在古代航海资料《顺风相送》中。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以佛顶山灯塔为代表的舟山海岛地区的“天灯”,是融合佛教文化、海洋文化的航标建筑。天,代表悲悯,是一种对生命诉求积极回应的慈悲普世情怀,因此人们感恩灯塔,膜拜灯塔,称之为“天”,天代表的是佛教文化的符号。江苏常熟的慈领法师云游至此,搭起茅蓬,甘愿留在这孤寂的西鹤嘴,每晚点上五盏小油灯,为过往船只指引航道,避免触礁,当地渔民也称之“天灯”。......
2023-11-21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沿海各地的地名往往都带有海洋文化的印记,取名“碇齿”的海岛地名也时有所见。除定海的碇齿外,福建、台湾、香港等地也有类似的地名。由此可见,鼎星是“碇身”的谐音,这两个海岛地名也与“碇”这一船舶工具相关。关于汀子山的地名由来,可从舟山志书中寻找线索。汀齿山,得名于碇齿。汀子山的地名由来,与泊船工具矴、碇齿有关。......
2023-11-21
舟山灌门海域的“中柱山”在灌门“砥柱”的左下侧绘有舟山岛,其标注文字为:古甬东,定海,舟山。图案上方有标注文字:“越王句践欲居吴王夫差。”《南海普陀山志》之《千步金沙》图中的七层铜塔一幅洋洋大观的《大清广舆图》,在舟山群岛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一方面可见绘图者对古老舟山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千年定海山曾经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远播东瀛,可谓声名在外!......
2023-11-21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明朝天启《舟山志》中多次出现关于“碇齿”的文字记载,其《舟山境全图》中“碇齿”地名都标注成“碇”,该书中的有些文字则简化成“碇齿”写法。在《舟山志》的《舟山境全图》中,岑港附近分别标有“碇堠”“碇岙”,附近还有“涨岙”。《舟山志》认为碇齿是海防重地。《舟山志·卷之二·隘》专门介绍“碇齿隘”:“与外港相对,居民势孤,累被登劫。”清朝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则有时把“碇齿”记载为“椗齿”。......
2023-11-21
传说中的灌门老龙,住在西码头附近龙王跳山嘴的一处悬崖峭壁,峭壁下有一石洞,即为龙窟。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称“千柱落地龙王宫”,还有一句谚语称“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这里面有关于龙王宫的种种传说,版本不一。版本很多,还有明代王阳明游舟山,正德皇帝下诏拨款修建灌门龙王宫的传说。灌门海边的东海龙王宫民间故事口口相传,只是龙王宫附近的所谓“龙窟”早已难以寻觅,据说是由于海泥淤积而失去踪迹。......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