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传说中的灌门老龙,住在西码头附近龙王跳山嘴的一处悬崖峭壁,峭壁下有一石洞,即为龙窟。有老渔民回忆,旧时此洞洞口较宽,可放两张八仙桌,深不见底。相传里面住着一条小金龙,故称龙王跳。跳,是海岛地区对山岬往大海延伸处的一种地名称谓,如猫跳、观音跳等等。
龙王跳附近有龙王宫,供奉的就是灌门龙王。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称“千柱落地龙王宫”,还有一句谚语称“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这里面有关于龙王宫的种种传说,版本不一。
一种版本说的是小康王赵构落难的故事。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杀,一路逃难,从紫皮岙(紫微)、小沙,出海前往灌门方向,遇狂风暴雨。灌门难过,御舟随时都会覆沉,赵构手足无措,哭天恸地。经国师指点,在船头祭拜龙王,并发愿若能逃离险境,必在此处建筑龙宫。祭拜之后,灌门风平浪静,赵构脱险,后来便下谕旨修建灌门龙王宫。
另一种版本,则说的是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故事。乾隆皇帝从岱山往南,到灌门洋一下子风浪大起,于是燃香祭拜龙王,也是一阵祷告,乾隆皇帝化险为夷,为报答龙王相救,便拨款修建“千柱落地龙王宫”。
版本很多,还有明代王阳明游舟山,正德皇帝下诏拨款修建灌门龙王宫的传说。
但是现实中的龙王宫,并没有所谓的“千柱落地”那般宏大。
于是,又有人编出一段“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的故事。说的是皇帝们下旨拨款,据说最多的有一万两黄金。但是,这一万两黄金由国库流出来,经过一层层下拨,一级级官员雁过拔毛,七折八扣,弄到最后,就没剩下多少钱了,勉勉强强在龙王跳搭起三间小平屋。
老百姓得知万岁老爷的拨款被各级官老爷贪污,便跑到京城告了御状。皇帝委派钦差到舟山清查。这下子,这帮贪官慌了,千方百计想阻止钦差到龙王宫现场察看。他们故意挑了一个大风天,请钦差上路,路过螺门港大水山,风浪滔天,钦差大臣吓坏了,问灌门多远?贪官们便吓唬钦差说:“此地是大水山下,往前就是灌门。古人云‘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钦差一听,吓得腿都软了,急忙下令转回沈家门,跑回京城,向皇帝谎报“千柱落地龙王宫”修就。
这则故事,其实要说的还是灌门激流惊涛的威力,以此说明修建龙王宫的必要性。淳朴的渔民编出“千柱落地”的愿景,也仅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罢了。但是,这些故事在海岛传播很广泛,其历史也颇久远。故事里所说的大水山,当地渔民说靠近螺门港梁横岛,现在很难查到这个地名。这是一个古老地名,笔者猜想可能是展茅的大使岙,旧名大水岙。据《浙江省普陀县地名志》记载:“当地有大小两个山岙,古时没有海塘,涨大潮时船可停泊大岙,小潮时船可停泊小岙。该地是大岙,故称大水岙。”[11]
在白泉、北蝉一带还流传龙潭的故事,这些乡村的龙潭,似乎都与灌门老龙有关。在黄杨尖山的西北麓,北蝉一侧,有一个叫“龙堂”的老地名,那里有一个大水潭,传说住着灌门老龙。这是一条好龙,他每天两次来回“灌门口”与龙潭之间,日复一日为渔船顺利通过灌门指引航向。这条龙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据说从前,北蝉某位洪姓行贩从洞岙回家,途经大水潭,他放下扁担洗脸喝水,潭水清凉,出于好奇,他拿出扁担想试探潭水的深浅。不料,那时正值老龙准备去灌门“上班”观潮引航,强大的水流把洪某的扁担吸走了,这下吓坏了洪某。据说,后来这根扁担又被洪某在西码头海域发现,于是他断定龙堂水潭与灌门相通,这个水潭就被称为“龙潭”。这些故事,一方面是乡民出于对家乡一方水源的热爱,“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一种水崇拜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航海平安的期盼,期盼有水神来保护渔船航行。
灌门海边的东海龙王宫
民间故事口口相传,只是龙王宫附近的所谓“龙窟”早已难以寻觅,据说是由于海泥淤积而失去踪迹。龙窟的老龙也不在了,相传是小金龙与一个海螺精斗法,斗不过海螺精逃到东福山去了……
作为浙东海域的代名词,灌门地名及其蕴含的神话故事自古被很多诗人所熟悉,并写入诗歌。如,明戴澳《补陀礼大士二首》中说:“莲华满洋出,香浪摇灌门。”清许瑶光在《题定海厅司马史佳若泛海图》中说:“招宝山前射晓霞,灌门波浪泛桃花。”清郭嵩焘也有诗云:“甬江楼畔花树明,灌门有路通蓬瀛。”
千年沧桑,灌门涛声依旧。作为航海通道的灌门,留下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印记,这也是西码头中心渔港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在。笔者希望以此能够为定海远洋渔业小镇的历史文化梳理增添一些新的素材。(www.chuimin.cn)
【注释】
[1](宋)朱熹:《诗集传·诗》卷十七《大雅三》,中华学艺社借照日本东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藏宋本。
[2](民国)汤浚:《岱山镇志》卷二《志山》,民国十六年定海汤氏一梅轩木活字印本。
[3]瞿明刚:《悬水之门》,《寻根》2004年第5期。
[4](元)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之四《叙水·水》,钦定《四库全书》本。
[5]石青芳:《西方人眼中的浙江》,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6](元)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之四《叙水·水》,钦定《四库全书》本。
[7](明)何汝宾:《舟山志》卷之二《山川》,明天启六年何氏刊本。
[8](清)裘琏:《横山初集》卷之一,清康煕刻本。
[9](清)蒋廷锡、陈梦雷等辑:《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九百八十二卷《宁波府部杂录》,清雍正四年内府铜活字印本。
[10](元)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之四《叙水·水》,钦定《四库全书》本。
[11]普陀县地名办公室编:《浙江省普陀县地名志》,1986年12月内部印刷,第55页。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舟山灌门海域的“中柱山”在灌门“砥柱”的左下侧绘有舟山岛,其标注文字为:古甬东,定海,舟山。图案上方有标注文字:“越王句践欲居吴王夫差。”《南海普陀山志》之《千步金沙》图中的七层铜塔一幅洋洋大观的《大清广舆图》,在舟山群岛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一方面可见绘图者对古老舟山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千年定海山曾经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远播东瀛,可谓声名在外!......
2023-11-21
明朝天启《舟山志》中多次出现关于“碇齿”的文字记载,其《舟山境全图》中“碇齿”地名都标注成“碇”,该书中的有些文字则简化成“碇齿”写法。在《舟山志》的《舟山境全图》中,岑港附近分别标有“碇堠”“碇岙”,附近还有“涨岙”。《舟山志》认为碇齿是海防重地。《舟山志·卷之二·隘》专门介绍“碇齿隘”:“与外港相对,居民势孤,累被登劫。”清朝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则有时把“碇齿”记载为“椗齿”。......
2023-11-21
康熙年间,普陀山设宝陀巡检司,康熙五十四年,移宝陀巡检司于定海南郊,知县缪燧偕巡检张三友捐建公署。雍正八年,改宝陀巡检司为沈岙巡检司,移驻沈家门。至道光二十六年,沈岙巡检司则被移设于定海道头,并改为道头巡检司。当年八月初四日,梁宝常便提出若干条善后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沈岙司巡检应移驻道头地方”。梁宝常提出了沈岙司巡检应该移设定海道头的两个理由。......
2023-11-21
第二种可能,“岱山”地名源于东岳泰山的原名。因此,岱山极有可能是一个专用名词,即和“泰山”同义。邵承德老师还认为,以“岱山”为岛名,也有可能是西晋末期,山东半岛的南泰山郡人,迁徙至舟山,按其旧壤取山名。如武昌的岱家山、孝感三汊镇岱山等,皆源于山东泰山。除了迁徙移民的可能性外,山东与舟山群岛间的航运自古就有,因此岱山地名的得名,有可能是来自山东船上的船商、游人等,譬如徐福。......
2023-11-21
道头通过舢板,进行人员往来和大量水产品及商品的吞吐,促进沈家门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这些舢板旧时也被称为“道头舢板”。作为活水码头的沈家门渔港,是东南沿海渔船的主要集散地,鱼汛期间,来自宁波、台州、温州、福建乃至江苏等地渔船纷纷聚泊,不同的道头,渔船往往有不同的地域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建的沈家门轮渡也选址泰来道头原址附近。......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