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灌门海域中流砥柱:船员安全之标识

舟山灌门海域中流砥柱:船员安全之标识

【摘要】:灌门海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标——“中流砥柱”石,可以作为导航标识。一方面给予船员回家的喜悦,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安全警示,提醒船员注意,前方是灌门,一定要小心驾驶!

自古以来,舟山渔民就将岛礁间的航道称为“门”。如吉祥门、桃夭门、竹山门、乌沙门等等。查这一“门”字出处,源于古汉语中的“亹”字。

亹,是对水道最古老的称谓。山峡中两岸相对如门之处,谓“亹”。南宋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中注曰:“亹,水流峡中,两岸如门也。”[1]从山峡引申到海峡,岱山文人汤浚先生在《岱山镇志》卷二《志山》中亦说:“亹,音门。流峡中两岸对出若门,故俗亦作门。”[2]

把“门”比作是两个岛屿之间可以通行船只的地方,这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瞿明刚老师在《悬水之门》一文中认为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指称,“当一艘艘历经风雨险境的船只终于航行在岛屿之间的避风海域时,回家游子惊魂稍定,入门为安,两边的岛屿就是远行归来的家门”[3]

灌门,位于粽子山和干镇西码头附近的龙王跳嘴之间,粽子山往北就是秀山岛南侧海域。这一片海域是西码头一带渔民在家门口捕鱼作业的渔区,也是舟山岛北部海域东西方向重要的通航要道。

灌门北侧的粽子山岛礁,当地渔民称之为“中柱山”。“中柱山”,其实是一个带有古意的老地名,其所取的意思是“中流砥柱”。笔者曾采访过当地一些老渔民,他们都不约而同、非常清晰地称之为“中柱”,可以相信,这也是一个口口相传的老地名。

关于海上“中流砥柱”这一地名寓意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元朝,是和“灌门”地名一起被载入地方史志的。(www.chuimin.cn)

1298年编纂的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在“灌门”词条下作了详细的解释:“灌门,去州两潮。屹乎中流,有一砥石柱,望之如人拱手而立。水汇于此,旋涌若沸,舟行者必浮以物,杀其势而过焉……”[4]灌门位于舟山本岛北侧海域的重要航路。灌门海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标——“中流砥柱”石,可以作为导航标识。在没有电子海图和导航仪器的时代,渔民通常是以“陆标”来定位的,通过目测可用以导航或定位的山头、岬角、岛屿、灯塔、显著的建筑物及其他显著的固定物标,也就是“陆标”来确定所处海域的位置。“中柱山”就是一个醒目的地标。当渔民带着满舱鱼获,丰收返航,在回家的海路上,一看到“有一砥石柱,望之如人拱手而立”,便知道,灌门到了!一方面给予船员回家的喜悦,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安全警示,提醒船员注意,前方是灌门,一定要小心驾驶!因为,这是一片水流湍急、暗藏风险的水道。对渔民来说,海上安全才是第一位的期盼。

载入史册的“中流砥柱”,作为“陆标”,甚至还被绘入日本文人在乾隆年间所绘的《大清广舆图》。地图中的舟山群岛一带画有“砥柱”两字的石礁,旁有注解曰:潮水回旋如沸,舟行,必投物而过,风雨将起,其声如雷,名曰“灌门海”。连日本的文人都知道“灌门”的典故,看来“灌门”的名气确实不小。

此外,灌门也曾作为舟山的唯一地标,绘入明代的浙江舆图,在《广舆图》的《浙江舆图》部分,清晰地画有“故昌国县灌门海”。明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参考这幅图,在《中国新图集·第九府宁波》的文字介绍中,也提到了“Quonmeun”,即“灌门”,在记述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的文字中,卫匡国说:“定海县附近有个地方叫灌海门(Quonmuen),这里有一块光滑的巨石矗立在海边,形状似圆柱。当有船从此地经过时,基于某种迷信,船员们总会向海里扔东西,据说这样才能保证航行平安顺利。”[5]从这一段叙述中可以看出,卫匡国对灌门的介绍还是比较仔细的。这是基于他接触了较多的中国古籍文献,很可能是参阅了元大德《昌国州图志》的内容;另一方面这位意大利传教士曾经多次前往宁波,也可能来过舟山,有亲身的感受。

明代《浙江舆图》中的灌门海

由此可见,灌门曾作为航海地标而多次被载入古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