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历史渊源

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历史渊源

【摘要】:关于钞关弄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在老百姓的口语中,“浙海关”也被简称为“钞关”。“钞关”一词,实与古代纸币的发行流通有关。钞关之名起源于明朝。设置钞关旨在征收船税,钞关隶户部,税收多用于支付军事抚赏费用。明朝内地征税的钞关在初建时,因规定以钞纳税,故名。钞关之设自此开始,钞关之名也一直沿用到清代,并成为征收船钞和货税的海关代名词。

关于钞关弄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

康熙《定海县志》载:“榷关,公署,在城东,康熙三十七年(1698),海关监督张圣诏题明捐建。”[4]

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宁波正式设立浙海关,旧址在今宁波中山西路鼓楼边。在老百姓的口语中,“浙海关”也被简称为“钞关”。绘于道光年间的宁波城厢地图《宁郡地舆图》中,即把旧时浙海关标识为“钞关”。

《宁郡地舆图》所标识的宁波城区“钞关”

为方便征税,浙海关监督多次要求朝廷将浙海关总部由宁波迁往定海,但户部考虑到迁建需另外建造关署衙门,原宁波府海关衙门又要废弃,故没有同意,仍由海关差役前往收税。康熙三十七年(1698),浙海关监督张圣诏再次建议说:“定海岙门宽广,水势平缓,堪容外国大船,可通各省贸易,海关要区,无过于此。自愿设法捐造衙署一所,往来巡视,以就商船之便。另设红毛馆,安置红毛。夹板大船人众,可增税一万余两,府城廛市仍听客商贸易。”[5]这份请示终于得到户部首肯。于是在定海县设立浙海关,并建造了红毛馆,俗称西洋楼,作为接待外国商人和船只的机构。此后,“东西洋船,愿往宁波者,听其驾赴宁波,愿往定海者,听其停泊定海”[6]。于是,各国商船停泊定海者日多,“一时称为盛事”。(www.chuimin.cn)

那么为什么把向外国商船征税的机构叫“钞关”呢?“钞关”一词,实与古代纸币的发行流通有关。

钞关之名起源于明朝。明宣德四年(1429)始设钞关。设置钞关旨在征收船税,钞关隶户部,税收多用于支付军事抚赏费用。明朝内地征税的钞关在初建时,因规定以钞纳税,故名。

明太祖以宋有交子,元亦用钞,其法省便,易于流转,遂诏中书省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宝钞上有题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其下两旁有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为推行宝钞,明朝廷采取措施疏通钞法,其中之一就是在一些道路、关津处,设立关卡,对来往商人征收宝钞以强令宝钞流通,同时增加日益困乏的国家财政收入。明宣德四年,明朝政府首先在南北二京间沿运河的重镇设立了7个钞关,命令“船受雇装载,计其载料之多少,路之远近,自南京至淮安,淮安至徐州,徐州至济宁,济宁至临清,临清至通州,俱每一百料纳钞一百贯。其北京直抵南京,南京直抵北京者,每料纳钞五百贯”。钞关之设自此开始,钞关之名也一直沿用到清代,并成为征收船钞和货税的海关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