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南宋地图《昌国县治图》上,绘有舟山的位置,就在道隆观之侧。舟山之下,有“待潮亭”,南宋宝庆《昌国县志》所记载的“待潮亭”是放在“公宇”条下,和“县厅”等同属地方政府的公共设施。待潮亭为“舟山渡”之主要建筑,相当于现代意义的候船室。
何以待潮?
古代造船、航海技术有限,船舶动力全仗风帆,一般是顺风而行,逆风则需候风,等待顺风的时候才能出海。另外,舟山一带多泥涂,船停泊堤岸,常陷在泥涂中,海水浅,必须待涨潮才能离岸,故亦有待潮之说。
南宋《昌国县治图》中的“舟山”
南宋宝庆《四明志》卷四关于“海道”一节说:“(由庆元府城,即今宁波市)至昌国县,乘西南风,不待潮,径至舟山头登岸。风不顺,泊大小谢港口,或大小茅山,候潮回方行。”[2]从宁波往舟山,宁波处于西南侧,故须是西南风才能成行,才可直接抵达“舟山头”,即舟山渡。如果风不顺,船舶则往往在宁波、舟山沿海的大榭山(今宁波北仑大榭岛,旧也写作大谢山)、小榭山(今宁波北仑穿鼻岛)、大茅山(今定海大猫岛)、小茅山(今定海小猫岛)一带候风。
舟山渡附近,除了“待潮亭”,还有官方先后所设的三个驿馆。
宝庆《昌国县志》关于“舟山”附近设施,在“驿铺”一节,有以下叙述:
依憩馆,道隆观东,定海县丞赵崇贺权县创建。
舟山馆,令赵大忠创建。
问潮亭,城南,背负舟山,前瞰门鹿,下临大海。淳熙十六年建[3]。(www.chuimin.cn)
驿馆,是古代接待设施,为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及过往官员、使臣和客商歇宿的处所。这三个驿馆,先后建于南宋淳熙、嘉定年间。
这三个驿馆,最早的是建于淳熙十六年(1189)的问潮亭,时任昌国知县为南宋诗人王阮,在昌国任上,他兴办学校,修建状元桥,深得人民爱戴。诗人雅兴,取名也有诗意,取名“问潮”或是王阮之意。问潮亭建于舟山南侧,下临大海,就在海边舟船停泊处。可惜,当时舟山渡的埠头设施尚未完善。文中“门鹿”,也是海中一山,为昌国门户,从南宋《昌国县境图》看,门鹿山靠近盘屿山,大约在今五奎山一带。
然后是嘉定年间,定海(今宁波市镇海区)县丞赵崇贺任职昌国时所建的依憩馆。赵崇贺,浙江瑞安人,嘉定四年(1211)进士。
嘉定十五年(1222),昌国知县赵大忠建舟山馆,取名舟山,可见馆舍还是在舟山之侧。赵大忠在嘉定十五年到昌国任职,任职三年间也做了很多好事,如修学校,建济民仓,修建舟山渡堤岸等。
从问潮亭、依憩馆、舟山馆的所在位置看,应该都在舟山渡附近,这样便于行旅者就近歇宿。而依憩馆,位于道隆观东,即道隆观所在小山的东侧,那么这个小山也就是舟山渡所在位置。这个小山后来也被称为“观山”,由此也可以推断,舟山渡位于观山。
舟山渡,最初没有堤坝设施,后是嘉定年间的昌国县令赵大忠新创堤岸,昌国县的进士应㒡曾经为此写过一篇记文。文中说,舟山渡的渡船,主要是宁波至舟山间的航船。最初由明州府设渡船两艘。因县城至明州府城,海上时有盗贼之虞,故委派江东寨兵分番撑驾,过渡者每人收钱五十文。然驾驶渡船的水军不受昌国县统辖,往来常不如期,且渡船年久失修,颇不安全。南宋宝庆三年(1227),胡榘(江西吉安人)以兵部尚书衔任庆元府(即明州,今宁波)知府,他“捐楮券五百缗有奇,新造二船,视旧加广,行下昌国,委三姑寨兵主之”[4],新造两艘比旧船大的渡船,继续通航昌国,并改由昌国县管辖的三姑寨兵管理行驶。昌国县和庆元府两处所收渡钱,“月终解赴军资库,以备修船之用”。
舟山渡除了宁波至舟山航线,还有通往金塘等地的船舶。宋元以来,舟山渡一直是通往内陆和悬山诸岛的航泊要津。
宋元期间,“舟山”这一座小山,一直是舟山渡的所在。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丁家礁,由舟山解缆,一饷可到。左大茆港,右螺头洋,乱石崭然起乎中间,潮溢则礁没而不露”[5]。说的就是由舟山渡出发,一顿饭的工夫就可以到丁家礁。丁家礁位于今定海盐仓海域,在大猫岛和螺头之间,是一片乱石礁,潮退时会露出海面,潮涨则淹没水下。涨潮时航行者往往难以辨识,常常有触礁者,舟毁人亡。因此船民称其丁寡妇礁、寡妇岩、寡妇礁。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有个叫王与善的人担任昌国县令,他做了一件大好事,在丁家礁上竖石为标识,涨潮时亦可为船民所看见,以提醒过往船只注意避开暗礁,航行得以安全。此为史载舟山设立最早的航标。由此也可得知,丁家礁所处的这一条昌国航路,过往船舶多,当时已经是比较忙碌的航线了。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以佛顶山灯塔为代表的舟山海岛地区的“天灯”,是融合佛教文化、海洋文化的航标建筑。天,代表悲悯,是一种对生命诉求积极回应的慈悲普世情怀,因此人们感恩灯塔,膜拜灯塔,称之为“天”,天代表的是佛教文化的符号。江苏常熟的慈领法师云游至此,搭起茅蓬,甘愿留在这孤寂的西鹤嘴,每晚点上五盏小油灯,为过往船只指引航道,避免触礁,当地渔民也称之“天灯”。......
2023-11-21
“普陀金三角”位于舟山本岛的东侧,相对于舟山群岛的其他地区,“普陀金三角”是古代远洋船舶驶离明州的最后补给港,具有良好的补给 条件。从历史记载看,以古代马秦山为主体的朱家尖,自宋代起,乡村经济发展已经使之具备港口补给地的良好条件,并不逊于沈家门、普陀山。其二,朱家尖具备良好的农作物种植条件。......
2023-11-21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碇齿,是古代航海技术的一个专用名词。碇,又作椗、矴。中国的船碇,最早是叫硾石,系索垂下入水底,使船停止不前。用绳索捆绑磴石,就是最初的泊船工具。碇干上端有两个碇齿,左右分开,并向上、向外翘起,形如丫字。[13]碇齿,其实就是两个木质或铁质的“钩”,这是中国古代帆船特有的锚泊设备。碇齿的出现,已经使碇具备了类似锚的功能,有了碇齿可以深深抓住海泥,以更好地泊住船位。......
2023-11-21
舟山灌门海域的“中柱山”在灌门“砥柱”的左下侧绘有舟山岛,其标注文字为:古甬东,定海,舟山。图案上方有标注文字:“越王句践欲居吴王夫差。”《南海普陀山志》之《千步金沙》图中的七层铜塔一幅洋洋大观的《大清广舆图》,在舟山群岛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一方面可见绘图者对古老舟山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千年定海山曾经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远播东瀛,可谓声名在外!......
2023-11-21
第二种可能,“岱山”地名源于东岳泰山的原名。因此,岱山极有可能是一个专用名词,即和“泰山”同义。邵承德老师还认为,以“岱山”为岛名,也有可能是西晋末期,山东半岛的南泰山郡人,迁徙至舟山,按其旧壤取山名。如武昌的岱家山、孝感三汊镇岱山等,皆源于山东泰山。除了迁徙移民的可能性外,山东与舟山群岛间的航运自古就有,因此岱山地名的得名,有可能是来自山东船上的船商、游人等,譬如徐福。......
2023-11-21
明朝天启《舟山志》中多次出现关于“碇齿”的文字记载,其《舟山境全图》中“碇齿”地名都标注成“碇”,该书中的有些文字则简化成“碇齿”写法。在《舟山志》的《舟山境全图》中,岑港附近分别标有“碇堠”“碇岙”,附近还有“涨岙”。《舟山志》认为碇齿是海防重地。《舟山志·卷之二·隘》专门介绍“碇齿隘”:“与外港相对,居民势孤,累被登劫。”清朝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则有时把“碇齿”记载为“椗齿”。......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