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道广大,而尤重实践。夫仁人与圣人,既不易得而几矣,其次惟君子可学而至,故孔子每称君子。孔子所谓君子,喻德者多,喻位者少。孔子所谓君子,非通一能一艺之人而已,故《论语》曰:子曰:“君子不器。”已上皆论为子夏之学者之弊。以上所论,盖举孔子所称君子之一体而言之。孔子固又尝论君子之全德矣。......
2023-11-21
孔子一贯之道,存于外者为礼,存于内者为仁。故就礼而施为政事,一以德为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礼记·缁衣》)
夫将以德为治,则不可不先修己之德,而后人则而化之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同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同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
上皆言修己身之德为致治之本,故从政者必有君子之德,而后百姓化成。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修己是安人、安百姓之本,盖由身而推之家,由家乃推之国家天下者也。《易·家人彖》曰: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论语·为政》曰: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善言孔子务本之义,以推诸政事者,莫备于《礼记·大学》一章。(www.chuimin.cn)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程子以《大学》为孔氏之遗书。朱子以上一章为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文亦经程子考定,凡二百五字,自此以下皆传也。盖《大学》以明德、亲民、止至善为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条目。言孔子德治之条理,莫备于此。惟《大学》究为何人作,学者颇有异说。近世竞尊古本,尤多以程子考定之文为非,然纷纭之辨,非今所亟。要其书出于孔门,殆为可信。盖孔子以家国天下本末一贯,当时儒者承为恒言。《孟子》曰: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
孔子以德治为主,故以法治为非。《左传》晋国铸刑鼎,而孔子论之。《论语》又称“无讼”是也。
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治国之要,在为上者自竭尽心力,以图治平,使民深信之,而后政令行也。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同上)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
此言从政者不可不励精以求治如此。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同上)
上亦励精为治之意,惟其辞婉耳。盖为上者既自竭其力,民自信而服之。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同上)
叶公所问,当是为政之效。至于近说远来,而德治之效成矣。孔子又尝比论兵、食、信三者,盖尤重信,信其所以厉行德治之方与。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有关孔子研究的文章
孔子之道广大,而尤重实践。夫仁人与圣人,既不易得而几矣,其次惟君子可学而至,故孔子每称君子。孔子所谓君子,喻德者多,喻位者少。孔子所谓君子,非通一能一艺之人而已,故《论语》曰:子曰:“君子不器。”已上皆论为子夏之学者之弊。以上所论,盖举孔子所称君子之一体而言之。孔子固又尝论君子之全德矣。......
2023-11-21
中国古代学术皆出于帝王。故伊尹处畎亩之中,以乐尧、舜之道。孔子亦尝称尧、舜。故自尧、舜以来相传之伦理政治原理,有即为孔学原理者,则中是已。......
2023-11-21
孔子晚年,从事删述《诗》、《书》六艺之文。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后世以《易》之《十翼》盖孔子所作,孔子晚年尤好《易》也。孔子晚而喜《易》。孔子虽删述诸经,而微意所寄尤在于《春秋》。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然孔子之前,固已有《春秋》。纬书以《孝经》亦孔子自作,以授曾子。孔子既定经术,成六艺,尝论其于治教之关系,以示学者。......
2023-11-21
孔子返鲁之时,鲁之国势益陵夷不可为。哀公及季康子虽礼重孔子,优以国老,位以大夫,卒莫能用其言。哀公亦尝问政于孔子,《论语》载其一章。哀公于孔子,宜频有所咨启。至于一政举措,将见于事实,亦有以先询诸孔子者。然季康子不从孔子之意,明年竟加田赋。于是孔子严责冉有。云成事、遂事,必指一事而言。要之,孔子夙主仁政,故不以战栗之对为然。孔子居鲁,朝政之得失,俱得与闻之。之三子告,不可。......
2023-11-21
孔子谓君子而时中。故无褊狭之见,不为过高之行,恒出于中道,此所以为时中也。《孟子》又历称伯夷、伊尹、柳下惠之圣,而谓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又举孔子弟子所以称孔子者如下: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叔孙武叔及陈子禽毁仲尼,当时子贡力为之辨,且益称扬孔子盛德。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叔孙武叔毁仲尼。(同上)颜渊实庶几之材,而其称孔子尤至。......
2023-11-21
《孔子世家》无自陈还卫之事,而推孔子自卫反鲁之事亦在哀公十一年。岂孔子自灵公之末去卫,鲁哀公六年自楚反卫,中间又尝至陈,至于哀公十一年,又先入卫而后反鲁耶?乃立蒯聩之子辄,以拒蒯聩。《史记》记孔子之反鲁曰:冉有为季氏将师,战于郎,克之。子朝出,孔文使疾出其妻而妻之。将止,鲁人以币召之,乃归。说者必谓子贡先反,而孔子在陈闻之,盖泥于《史记》去鲁十四年之说耳。......
2023-11-21
近世所谓伦理之根本概念者有三:曰善,曰德,曰义务是也。惟吾国儒家之说,则善论、德论、义务论莫不皆备。兹先述德论,次及义务论。前章已论孔子一贯之道,存于外者为礼,存于内者为仁。孟子称仁义尤数,且并举仁、义、礼、智为四端。今当考孔子之义务论。孔子夙主五伦,然其渊源实肇自孔子以前。至孔子时,国家伦理始著。《大戴礼·哀公问于孔子》篇尝言夫妇、父子、君臣之义务。......
2023-11-21
在传统文化中,“忠”不仅是个人修身的重要准则,而且是政治品德的最高原则。孔子所说的“忠”,也是处理君臣关系的道德规范。这就赋予了中国传统的“忠”的观念以新的内涵。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加强经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安居乐业。1研学活动3.“以民为本”,强化宗旨意识“民本”思想也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重要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