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所谓伦理之根本概念者有三:曰善,曰德,曰义务是也。惟吾国儒家之说,则善论、德论、义务论莫不皆备。兹先述德论,次及义务论。前章已论孔子一贯之道,存于外者为礼,存于内者为仁。孟子称仁义尤数,且并举仁、义、礼、智为四端。今当考孔子之义务论。孔子夙主五伦,然其渊源实肇自孔子以前。至孔子时,国家伦理始著。《大戴礼·哀公问于孔子》篇尝言夫妇、父子、君臣之义务。......
2023-11-21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以上皆先行后言之意。然果能实行其德,则化可及于四方。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同上)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
德虽感化甚速,又必自近而远,故当始自身心,以推而达之家国天下。孔子盖以家庭道德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于是孔子乃以孝弟二字为家庭道德之根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孔子既重孝,今考孔子所谓孝之内容,当析为三:一曰服从,二曰养志,三曰几谏。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同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汉魏学者于“无违”二字不加训释,以其义自了也,盖无违父之志,即服从之义云尔。且孔子又申之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此皆无违之事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
盖无违之义通于生死,生当服从其命,没犹当服从其志,乃谓之孝。观曾子所述,则夫子之说当时本义如此。在封建制度时代,即无故不改臣、改政,或不害于事。秦汉以降,时势变迁,乃有疑孔子之说有所不行者,于是皇侃为之辞曰:
或问曰:“若父政善,则不改为可。若父政恶,恶教伤民,宁可不改乎?”答曰:“本不论父政之善恶,自谓孝子之心耳。若人君风声之恶,则冢宰自行政;若卿大夫之心恶,则其家相、邑宰自行事;无关于孝子也。”
皇侃之说不可不谓之新解,盖欲使孔子之说与时势相协,故云然耳。宋神宗用王安石、吕惠卿行新法,百姓怨苦。哲宗继立,太后尚闻政事,时将相司马光,废新法,议者亦引三年无改之说,而光正言折之。特撮录其本传,以资参考。
是时天下之民引领拭目,以观新政,而议者犹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但毛举细事,稍塞人言。光曰:“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若安石、惠卿所建,为天下害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众议甫定。(《宋史·司马光传》)
先是欧阳修已疑此语非孔子旨。朱子《论语集注》则曰:“无违,谓不背于理。”要之,孔子本义似是服从之意耳。既论服从,当更论养志。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同上)
已上即言凡为孝者,不仅养父母之身,又当养父母之志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此章一以示服从之义,一以明养志之道。朱子曰:
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则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论语集注》)
服从与养志虽为孝之本,然此可以道其常,而不可以道其变也。若夫人子当父母有过之际,则若何而后可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此亦不外于服从与养志之际,而益起其敬孝,使父母徐悟而自致于善焉耳。
孔子重孝,故卒主张三年之丧。或曰:三年丧盖古礼,而孔子祖述之。或曰:三年丧实自孔子始定,为儒教之所宗也。荀子尝论三年丧之义曰:
……曰:“至亲以期断。是何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遍矣,其在宇中者莫不更始矣,故先王案以此象之也。”“然则三年何也?”曰:“加隆焉,案使倍之,故再期也。”(《荀子·礼论》)
三年丧固当是周制,然《尧典》已有“如丧考妣三载”之语。惟《墨子·非儒》则谓是儒家所制,虽亦有确证,要在孔子时,三年丧已渐不行,孔子复力主之,高弟如宰我犹以为疑。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孟子》载滕世子欲行三年丧,父兄百官皆不欲,以为“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则知三年丧废已久。自孔子以来,儒者始主行之,故墨子以为儒者之法,而矫为薄葬之说也。
孔子之孝弟论尝为有若所述,见于《论语》。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皇侃疏曰:“此更以孝弟解本,以仁释道也。言孝是仁之本,若以孝为本,则仁乃生也。”要至曾子而言孝益详,古书莫不称曾子至孝者,今略录一二于后。
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常以一夕五起,视衣之厚薄,枕之高卑。(《尸子》)
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新语》)
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孟子·离娄》)
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孟子·尽心》)(www.chuimin.cn)
曾子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方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论衡》)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
《论衡》所记甚异,盖曾子以至孝名于天下,故说者云尔。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其此之谓耶!《大戴记》曾子十篇,有《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四篇,其言孝极丁宁反复之意,可谓委曲详尽矣,其语与孔子略同者: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专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曾子本孝》)
此即服从父母为孝也。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曾子大孝》)
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同上)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同上)
此以爱敬之诚意为孝,即养志之义也。
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曾子立孝》)
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曾子大孝》)
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达善而不敢争辨。争辨者,作乱之所由兴也。由己为无咎则宁,由己为贤人作乱。(《曾子事父母》)
此则由服从与养志二义,以求谕父母于道,自几谏之意而广之也。
曾子之言孝,自承孔子之绪论外,其分析条理有益详者:
(一)区别王公、卿大夫、士、庶人之孝。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卿大夫之孝)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士之孝)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庶人之孝)任善,不敢臣三德。(王公之孝)(《曾子本孝》)
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王公之孝)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卿大夫、士之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庶人之孝)(《曾子大孝》)
(二)以孝为一切德之根本。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同上)
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曾子立孝》)
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大孝》)
(三)以孝为形而上学之旨趣。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推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同上)
今当考曾子论孝与《孝经》之关系。《孝经》之所为作,古来盖有四说:
(一)以《孝经》为孔子自著。《孝经钩命诀》曰:
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以《春秋》属商,《孝经》属参。
刘歆《七略》、何休《公羊注》、陆德明《经典释文》、邢昺《正义》等均从此说。
(二)以《孝经》为曾子所著。孔安国说,清姜兆锡《孝经本义》从之。
(三)以《孝经》为曾子门人所著。则胡寅、晁公武、何异孙等之说,或直以子思作之。(以其文体近《中庸》)冯掎《古孝经辑注》、潘府《孝经正误》、汪宇《孝经考异》等从之。
(四)以《孝经》为后人伪作。此汪端明说,朱子据之著《孝经刊误》,为经一章、传十四章,谓传文则齐鲁陋儒采《左氏》诸书而为之也。
若欲明已上诸说之得失,不可不就《孝经》之内容一详核之。盖《孝经》言孝,实有与曾子思想类似者数端。
(一)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为五等。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因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天子》至《庶人章》)
(二)以孝为百行之渊源。
夫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开宗明义》)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圣治》)
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同上)
(三)以孝有形而上学之旨趣。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三才》)
《孝经》之说,其思想与曾子相类若此。今就《孝经》出于何人,约为甲、乙、丙三说:(甲)以孔子以其意口授曾子。(乙)谓曾子自论次其意。(丙)谓曾子门人述曾子之意而为书也。
(甲)说之未必是者,即《孝经》言孝,多有形而上学之旨趣,此《论语》所未尝言,疑不出于孔子之自述也。(乙)说之未必是者,则曾子言孝散见于《大戴记》诸书者甚众,未若《孝经》之简括而整齐。则《孝经》宜为后出之书,乃能有是综合之观也。故今考《孝经》,宜为曾子门人述曾子之意,而又托诸闻于夫子,然皆自孔子之绪论,益推析而详说之,是以备论于孔子孝弟论之末。
有关孔子研究的文章
近世所谓伦理之根本概念者有三:曰善,曰德,曰义务是也。惟吾国儒家之说,则善论、德论、义务论莫不皆备。兹先述德论,次及义务论。前章已论孔子一贯之道,存于外者为礼,存于内者为仁。孟子称仁义尤数,且并举仁、义、礼、智为四端。今当考孔子之义务论。孔子夙主五伦,然其渊源实肇自孔子以前。至孔子时,国家伦理始著。《大戴礼·哀公问于孔子》篇尝言夫妇、父子、君臣之义务。......
2023-11-21
孔子每致叹于礼乐之废。仲尼尝因以论正名之意。《韩诗外传》曰:孔子侍坐于季孙。此皆孔子重名分以行礼治之大略也。孔子既以礼乐为治国平天下之具,然礼乐早兴于唐虞之世,历夏商周,其制益备。此则孔子制作礼乐之意,微见于此,盖合四代而择其中者也。孔子之言治,大抵本之以德,达之以礼,至于风俗既移,则仁化成焉。故富与教又是孔子推行礼治之原。孟子愿学孔子,其言政治尤善祖述孔子者也,故附著其说于此。......
2023-11-21
孔子之道广大,而尤重实践。夫仁人与圣人,既不易得而几矣,其次惟君子可学而至,故孔子每称君子。孔子所谓君子,喻德者多,喻位者少。孔子所谓君子,非通一能一艺之人而已,故《论语》曰:子曰:“君子不器。”已上皆论为子夏之学者之弊。以上所论,盖举孔子所称君子之一体而言之。孔子固又尝论君子之全德矣。......
2023-11-21
孔子一贯之道,存于外者为礼,存于内者为仁。故就礼而施为政事,一以德为主。善言孔子务本之义,以推诸政事者,莫备于《礼记·大学》一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朱子以上一章为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言孔子德治之条理,莫备于此。盖孔子以家国天下本末一贯,当时儒者承为恒言。《左传》晋国铸刑鼎,而孔子论之。至于近说远来,而德治之效成矣。孔子又尝比论兵、食、信三者,盖尤重信,信其所以厉行德治之方与。......
2023-11-21
《论语》尝称孔子为教之目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教育英材为任,苟来尽其相当之礼敬者,即有所诲焉。今当进而论孔子之教育法。孔子教人,盖无不尽,未有所隐。然孔子虽无所隐,犹必因材施教,使闻者各得其益焉。(同上)孔子薄轻华而贵笃实,常以此教人。(同上)孔子于弟子之所短,亦不吝直斥之。吴械以为此章之首脱“子曰”二字,然此自是孔子之言耳。孔子待门人,亦犹父之于子,是所以立师道也。......
2023-11-21
孔子的心性学说结构[1]杨泽波“是”与“应该”的矛盾是西方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圆满解决。一孔子心性之学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利欲问题,一般的作法是套用西方哲学的概念,称之为感性。因为总的来说,西方的感性和理性处于两分结构的两极,彼此对立,而孔子心性结构中的利欲与其他层面是一种价值递进的关系,并不构成绝对的对立。所谓仁性,亦即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因是从心性结构层面上讲,故以性字相连,合称仁性。......
2024-04-04
因为士并不安于之为士,在孔子死后几百年里,中国的士大夫,一直孜孜不倦的奉孔子的学说为教条,并创立孔子学派使它成为这个大帝国中,最具影响力的集团。孔子的学说由孟子加以发扬,由其门徒并代代加以修订发扬。这一派曾在孔子的政治学说中,图争一席的领导地位,还曾影响了国家的政策。孔子的思想传到了海外,尤其深深影响了日本哲学的发展。从汉到清,孔子的学说主宰中国达2000年之久。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
2023-08-16
孔子以道德为标准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以求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财利。”[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别人干坏事。小人与此相反。”[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