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耐力素质训练原理简述

耐力素质训练原理简述

【摘要】:而这类运动的运动成绩受机体力量与速度耐力素质的影响较大。无氧耐力是机体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在进行一般耐力训练时,应充分考虑一般耐力与专项耐力之间的关系。在专项耐力的训练过程中,机体

(一)耐力素质的概念界定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它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人体体能素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各项体能素质中,各个素质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耐力素质可以与其他素质,如力量、速度、柔韧等素质相结合,形成机体的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

人体在长时间运动后会产生一定的疲劳,从而造成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下降。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机体进行长时间的工作,会使体内的能量物质大量消耗,在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疲劳。但是疲劳又是提高有机体工作能力所必需的,它是有机体机能恢复与提高的刺激物,没有疲劳的刺激,机体机能就不会得到提高。因此,提高耐力素质对体能的发展和人体克服疲劳的能力非常重要。

通常我们将疲劳分为智力上的疲劳、感觉方面的疲劳、感情上的疲劳及体力上的疲劳等。而在大学生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大部分是由运动带来的肌肉活动而产生体力上的疲劳。当产生运动疲劳后,机体的运动能力会随之下降,运动的时间长短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疲劳又阻碍了大学生运动训练的发展。而大学生这种克服疲劳的过程,也恰好反映出了他们所具备的耐力水平的高低。

(二)耐力素质的类型划分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机体体能的要求都不同,而耐力素质作为体能素质中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同样有着自己不同的特征和标准。机体耐力素质可以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划分:

1.按运动时间划分

(1)短时间耐力。通常我们将运动持续时间在45秒至2分钟的项目所需的耐力称为短时间耐力,完成这类运动项目所需的能量大多是通过机体的无氧代谢过程来提供的。在这些运动过程中,短时间产生较高的氧债。而这类运动的运动成绩受机体力量与速度耐力素质的影响较大。

(2)中等时间耐力。通常我们将运动持续时间在2分~8分钟的运动项目中所需的耐力称为中等时间耐力,完成这类运动项目的负荷强度一般要比长时间的耐力项目的负荷强度要大。通常机体在运动过程中,氧不能完全满足机体的运动需要,会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氧债。例如相关研究证实,在1500米跑的过程中,无氧系统的供能几乎可以达到总供能的50%,而在3000米跑的运动过程中无氧系统的供能只能占到总供能的20%左右。这也就说明了,在运动中机体对氧的吸收和利用的能力,可以对机体的运动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3)长时间耐力。通常我们将运动持续时间超过8分钟的运动项目所需要的耐力称为长时间耐力,这类运动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是由氧系统进行供能的,对机体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进行高度动员。通常在此类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率可达到170~180次/分钟,心排血量为30~40升/分钟,脉通气量可达到120~140升/分钟。

2.按氧代谢方式划分

(1)有氧耐力。有氧耐力是机体在氧气供应充分的情况下,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是机体对氧气的吸收、运输和利用能力的综合表现,机体想要提高自身输送氧气的能力,就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有氧耐力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增强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例如大多数的球类运动项目和田径运动中的马拉松、越野跑、长跑、长距离竞走等长时间运动项目都需要有较高的有氧耐力水平。

(2)无氧耐力。无氧耐力是机体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无氧耐力运动项目的氧供应很难满足机体的运动需要,机体会在无氧条件下进行运动,产生较大的氧债,而这类运动所产生的氧债,一般都需要在运动结束后才能得到偿还,机体进行无氧耐力练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抗氧债运动的能力。而在无氧耐力中,我们还可以将其分为非乳酸供能的无氧代谢和乳酸供能的无氧代谢两种形式。

(3)有氧与无氧混合耐力。有氧与无氧混合耐力是一种介于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之间的特殊耐力,进行此类运动时,机体的有氧和无氧代谢同时参与供能。通常运动的持续时间长于无氧耐力而短于有氧耐力。例如拳击、摔跤、柔道、跆拳道等对抗性项目,以及田径运动中400米、400米栏和800米等项目都需要有氧和无氧混合耐力。(www.chuimin.cn)

3.按肌肉工作方式划分

(1)静力性耐力。我们通常将机体在长时间的静力性肌肉工作中克服疲劳的能力称为静力性耐力,它在射击、射箭、举重的支撑、吊环的十字支撑等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2)动力性耐力。我们通常将机体在长时间的动力性肌肉工作中克服疲劳的能力称为动力性耐力,它在长跑、滑雪游泳等运动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4.按身体活动划分

(1)身体部位的耐力。身体部位的耐力主要是指机体的某一身体部位在进行长时间运动时,克服疲劳的能力。例如机体在对上肢或下肢进行较长时间的反复力量训练,使被练习部位的肌肉出现酸胀、疼痛的感觉,如果继续训练,该部位就会出现肌肉活动困难的现象,这种克服肌肉疲劳的能力表现,就是身体部位耐力水平的表现。在体能练习中,这种局部耐力水平的提高取决于一般耐力的发展水平。

(2)全身的耐力。全身的耐力主要是指整个身体机能在运动训练中,机体克服疲劳的综合能力,它可以反映出机体的综合耐力水平。

5.按运动项目耐力划分

(1)一般耐力。一般耐力是指机体多肌群、多系统长时间工作的能力,不管运动项目的特点如何,拥有良好的一般耐力,是达到各种训练要求的基础。但是,由于一般耐力是不同形式耐力的综合表现,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来说,项目特点对它也有不同的要求。在进行一般耐力训练时,应充分考虑一般耐力与专项耐力之间的关系。

(2)专项耐力。专项耐力是指机体为了获取专项成绩,最大限度地动员机能能力,克服专项负荷所产生的克服疲劳的能力。专项耐力会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短距离跑、蹬自行车等项目的专项耐力需要有保持较长时间高速度的速度能力;举重、摔跤、拳击、体操等项目的专项耐力都需要有力量性的力量耐力和静力性耐力;球类项目的专项耐力需要有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带有大量极限强度动作(快速移动、进攻、防守、打击)的抗疲劳的能力。通常专项耐力的训练,机体会承载较大的训练量和负荷强度,并且会随着不同训练阶段的变化,而使身体训练、技术训练的负荷总量有规律地增长。在专项耐力的训练过程中,机体还会建立一定的专项耐力储备,促使机体更好地完成专项训练任务。

(三)耐力素质的训练意义

第一,扎实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水平。耐力素质练习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开发智力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大学生处于教育成熟阶段,耐力素质训练的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灵活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毅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大学生耐力素质训练的方式是学校不断优化教学结构的表现,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性,有利于将体育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不断促进学生体育知识、体育品德及体育技能等多方面的提高。

第二,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精神,发挥体育教学的真正价值。完善大学生的耐力素质训练的方式,将耐力素质训练的内容延伸至学生多种体育项目的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大学体育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比如,在长跑这个体育项目中,学生在进行该体育项目的训练中,通过增强肌肉力量提升心肺功能,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耐力训练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提升学生耐力素质,还可以使学生切身地感受长跑的体育精神魅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