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于过程的信任建构方法

基于过程的信任建构方法

【摘要】:基于过程的媒体信任指的是因受众与媒体的反复接触而得以产生、强化和巩固的信任感知。本次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低度使用者对其公信力的评分显著高于中度使用者与高度使用者,其中“媒介使用”包括媒介使用时长与参与活动类型的多寡等。这是基于过程的信任建构的第一步,用户在未亲身与媒体产生互动之前,会对其形成以名誉为基础的预期,根据该媒体过往的表现和声誉决定是否给予信任。

基于过程的媒体信任指的是因受众与媒体的反复接触而得以产生、强化和巩固的信任感知。[18]用户对社交媒体公信力的判断与媒体使用和媒体依赖紧密联系。本次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包括微信、微博、新闻网站及新闻App、视频网站及视频App)的低度使用者对其公信力的评分显著高于中度使用者与高度使用者,其中“媒介使用”包括媒介使用时长与参与活动类型的多寡等。更加具体的结论包括:媒介使用时长越长,公信力评价越低;参与活动越多,公信力评价越低;对微博、微信越依赖,公信力评价越低;网络参与程度越深,公信力评价越低。

按照Melvin L.Defleur和Sandra Ball-Rokeach的理解,媒介依赖是“媒介系统设想为现代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他社会系统具有关系……生活在一个社会的部分意义就在于个人、群体和大型组织为了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必须依赖其他的人、群体或系统控制的资源,反之亦然”[19]。首先,根据媒介依赖论,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看,社交媒体作为公器在运转与发挥功效的过程中必然会进行声誉的积累。这是基于过程的信任建构的第一步,用户在未亲身与媒体产生互动之前,会对其形成以名誉为基础的预期,根据该媒体过往的表现和声誉决定是否给予信任。然后则是在接触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交媒体的了解,以至于能够对其服务做出期待,正向的期待引发对该媒体的认同感,信任就建立在以互惠为基础的认同感之上。

显而易见,用户对社交媒体的信任远未达到深度信任的程度。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www.chuimin.cn)

一是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以多元化与多源化的面貌呈现,舆论环境有明显的不确定性。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赋予了公众一定的话语权,社交媒体平台成为重要的公共舆论空间,但其上所承载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社交媒体的普及性与娱乐性消解了传统媒体的严肃性,对其内容的甄别与选择对新媒体用户提出了更高的媒介素养要求。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发布者的泛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容质量和可信度。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大众媒介对于其从业人员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是基本的技能和操作规范层面,二是新闻的理念层面。[20]而“公民新闻”的出现则对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了挑战,信息发布者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技能也不受职业规范的约束,发布一般内容也没有惩罚机制的制约。因此,社交媒体信息发布源头的广泛化和非职业化,会逐渐降低社交媒体公信力。

二是随着媒介接触的增加,用户的需求与期待也在不断提升。由于媒介框架与用户框架的频繁互动以及用户媒介素养的提高,用户能够对社交媒体及其内容构建出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同时,社会公众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价值观念越来越个性化且多元开放,批判性思维也相应地得到启迪和培育。社会发展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生活体验的空间,并滋养了他们心理层面的个人主义倾向,信息消费领域的需求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个性化,结果导致媒介越来越难满足各类用户的细分需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公信力。再者,在信息驳杂丰富的社交网络,用户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寻求自己需要的信息。随着用户对媒介的深度使用,包括长时间使用、高度依赖等,用户对媒介的期待会不断增加,希望媒介满足的信息需求或社交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却会碰到信息搜索成本过高、产品体验差、广告无处不在、虚假信息泛滥等问题,致使需求满足感较低和信任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