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沉浸式传播为本质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借助社交媒体将“社交”概念进行了强化与深化。沉浸式传播使得用户生产的信息既具有私人属性,又具备社会建构的特征。而以人为中心、以媒介为环境的沉浸传播,也将重新连接人与人的关系,增强社交属性,重塑社会人际交往。......
2023-11-21
基于属性的媒体信任建构,本质上来源于特征的信任,这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地域惯例、社会契约和义务规范培基础之上的。如一名生活在伦敦的英国中产男性,相比针对工人阶级创办的《每日先锋报》更倾向于相信《泰晤士报》,相比《爱丁堡标准晚报》更愿意信任《伦敦标准晚报》。是否给予信任、给予信任的程度往往与个体所根植的社会背景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独特属性紧密联系,正如本次研究所提出的结论:表征属性影响力的用户体验越好,公众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就越高。
有两大因素影响公众的用户体验。一是媒体的自身特性与功能,包括属性、定位、信息内容、报道方式、排版风格、广告投放等。学者Jacobson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中发现电视公信力高于报纸,并将原因归为两者媒介形式的不同:相对于单纯的视觉媒介——报纸,电视具有双媒介渠道——听觉和视觉,对受众来说,越多的感觉形式被卷入,就会越感到真实。运用声音、形象、画面、色彩来进行报道的电视,远远胜过另外一些以文字方式描绘现实来进行报道的媒介。[16]这个推论可与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理论相联系。媒介提供的信息清晰度越高,越使得用户认为信息是可信的。就我国情况而言,中央级媒体、主流媒体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基本政策、回应民众的重要关切等职责,媒体资质与定位有助于在用户心中构建起其权威和负责任的形象。由此,公众愿意增加与中央级媒体、主流媒体的接触度并对其传播的内容持信任态度。而更具有交互性的社交媒体,在我国事实上起到了强化公民主体性、争取媒介权力、解构社会绝对中心的作用。学者师曾志于2011年提出了“想象的微共同体”的概念,以微博为例,个体与群体对于日常生活的直接体验,经由感性或理性的表达在媒体公共空间中流动,并通过呈现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为有同样关注兴趣的人们提供了交换意见与协商的空间,“公民社会中的理性、包容、团结、信任等与之相关的公共精神在这里生发,围绕公共利益各行业间的边界在打破和超越”[17]。于是,媒介平台的属性也相应地影响了人们对其的社会期待与对其公信力的评价。公众倾向于将中央级媒体作为一个整体机构来评价,而对于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人们会主观强化其意见平台的相对中立属性,对于其媒体公信力的判断会集中在信息内容的本身。(www.chuimin.cn)
影响因素之二是媒体属性与用户属性的接近程度。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面对社会刺激时所做出的社会判断是受认知图式影响的,在对一件事物进行评判的时候,图式影响着在特定情境下哪些信息能够被提取出来。图式作为一种心理类型,它会使人们期待某些事情是真实的,人们会根据这些经验来解释他所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样来回答这些信号,因此图式势必会通过对信息刺激的反应影响人们的态度行为。一般来说,媒体所处的社会背景与观念取向和用户自身的属性因子越相近,用户的评价与信任度就会越高。因为相似的社会背景往往意味着有着类似的判断标准、行为规范,容易相互理解并容易在公共讨论中达成共识,人们也更倾向于信任符合他们认知图式的事物。
有关社交媒体公信力的文章
以沉浸式传播为本质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借助社交媒体将“社交”概念进行了强化与深化。沉浸式传播使得用户生产的信息既具有私人属性,又具备社会建构的特征。而以人为中心、以媒介为环境的沉浸传播,也将重新连接人与人的关系,增强社交属性,重塑社会人际交往。......
2023-11-21
在风险社会的概念维度下,社会责任是一种“前瞻性责任”,侧重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估,并且能够对症下药避免风险或减轻风险所带来的实体化破坏。作为意见流通的传播渠道,媒介是重要的社会责任主体之一。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尽责对象则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除去强制性的法律责任以外还应大力倡导、树立并履行其道德责任。......
2023-11-21
从平台公信力方面对社交媒体进行考察时,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维度,其中之一:管理良好的社交媒体平台更值得信任。在这种场域中,拥有良好的社交规范,就更有助于人们在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观点的高效沟通。由此,管理良好的社交媒体平台更容易被用户信赖,而管理维度上的社交规范特征,正是社交媒体平台区别于其他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独特之处。......
2023-11-21
在媒介依赖理论的框架内,这个定义可以被认为是相对狭窄的,接近于依赖关系中的强关系概念。后来,媒介依赖被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定义为“达成目的的资源独占性”。Georg Edmund Jackob的研究发现,岁数较年长的受访者更有可能依赖媒体,年轻的受访者对媒体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之前的研究少有涉及媒体依赖与信任之间的关系,Georg Edmund Jackob提出对媒体的信任是媒体依赖感的来源。......
2023-11-21
对构成信息公信力最终量表的8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后,我们发现:高可信度的社交媒体信息更值得信任。根据ELM模型,信息接收者对核心路径或外围路径的选择取决于个体对于信息处理过程的精细化程度,这主要受到动机和能力两方面的调节作用。而依据ELM模型的规则,“当信息接收者处理信息可信度的知识水平较高时,偏向于选择核心路径;反之,会偏向于选择外围路径”,说明当前网络用户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2023-11-21
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媒体对社会信任、政治信任的作用更为复杂。学者们认为社交媒体的工具性使用对人们的社会信任有积极的影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保持对社会信息感知、进行社会监测的重要渠道。(二)社交媒体信任增强用户社会资本上述阐述中更多的将用户视为信息的接受者,但在社交媒体,用户不只是接受者,更是内容的生产者。[68]相比于其他网络行为,社交媒体在促进资本形成尤其是建立连结社会资本方面,更有优势。......
2023-11-21
涉及媒体公信力的研究,目前我国学界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媒体公信力测评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是侧重于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蓝燕玲指出对信源公信力、渠道公信力和信息公信力等要素进行界定是很有必要的,明确公信力的具体内涵是进行媒体公信力实证研究的前提。虚假新闻、低俗新闻、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是危害媒体公信力的“四大公害”,是损害媒体公信力的根源。......
2023-11-21
基于过程的媒体信任指的是因受众与媒体的反复接触而得以产生、强化和巩固的信任感知。本次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低度使用者对其公信力的评分显著高于中度使用者与高度使用者,其中“媒介使用”包括媒介使用时长与参与活动类型的多寡等。这是基于过程的信任建构的第一步,用户在未亲身与媒体产生互动之前,会对其形成以名誉为基础的预期,根据该媒体过往的表现和声誉决定是否给予信任。......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