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险社会的概念维度下,社会责任是一种“前瞻性责任”,侧重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估,并且能够对症下药避免风险或减轻风险所带来的实体化破坏。作为意见流通的传播渠道,媒介是重要的社会责任主体之一。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尽责对象则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除去强制性的法律责任以外还应大力倡导、树立并履行其道德责任。......
2023-11-21
(一)媒体使用时长对公信力的影响
1.四类媒体的使用时长分析
一周内受访者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长如图5-8所示,具体数据见附录3的表附3-3。很明显,受访者中长时间使用微信的人数最多,而几乎不使用微博的人则最多。微信与个体的强关联性超越了既有的其他社交应用,在中国成为使用者最多、使用时长最长的社交媒体。微博相对微信而言,呈现式微之势,重度使用人数少;同时,从未使用过的人数多。新闻内容和视频内容在桌面端和移动端的双重投放,使得用户对二者的使用呈现出旗鼓相当的势态。
图5-8 一周内受访者接触各类社交媒体的时长 (单位:人次)
2.微信使用时长对公信力的影响
由于微信的重度使用者较多,每天使用微信超过5小时的人数达到279人,故而将“微信使用程度”划分为四类:1小时及未接触的为低度使用者,使用1—3小时的为中度使用者,使用3—5小时的为高度使用者,使用5小时以上的为重度使用者。
本研究发现(见表5-2),微信使用时长会显著地影响受访者对社交媒体公信力及两个维度的评分。具体而言(见附录5,表附5-1),微信的低度使用者对公信力的评分显著高于中度使用者和高度使用者;同时,微信的中度使用者对公信力的评分显著高于高度使用者,重度使用者对公信力的评分也显著高于高度使用者。故而,抛开过度使用微信的群体而言[1],较少的使用时长能够带来更高的公信力评价。同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微信的低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对公信力的两个维度的评分都显著高于高度使用者。
虽然有的研究认为长时间使用媒体会增加对媒体的信任[2],但也有研究提出这种状况只适合于传统媒体,对于社交媒体而言,轻度使用会提高公信力评价[3],本研究的结论也契合于此。
表5-2 微信使用时长与公信力的方差分析
3.微博使用时长对公信力的影响
相对于微信而言,微博的重度使用者就非常少了,我们将使用时长3小时以上的列为高度使用者,使用时长在3小时以内的列为中度使用者,从未使用的列为低度使用者。
可以看出(见表5-3),微博使用时长会显著地影响受访者对社交媒体公信力及管理维度的评分。具体而言(见附录5,表附5-2),微博的低度使用者对公信力的评分显著高于中度使用者和高度使用者;同时,微博的低度使用者对公信力管理维度的评分也显著高于中度使用者和高度使用者。尽管微博的低度使用者远多于微信,但二者都是我国目前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它们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媒介使用时长与公信力评价关系。
表5-3 微博使用时长与公信力的方差分析
(www.chuimin.cn)
4.视频网站及视频App的使用时长对公信力的影响
视频网站及视频App的重度使用者也不多,绝大多数受访者的观看时间在1小时以内和1—3小时,且这两个时间段占比人数都在37%左右。我们将使用时长3小时以上的列为高度使用者,使用时长在1—3小时的列为中度使用者,1小时以下的列为低度使用者。
可以看出(见表5-4),视频网站及视频App的使用时长会显著地影响受访者对社交媒体的公信力及影响力维度的评分。具体而言(见附录5,表附5-3),视频网站及视频App的低度使用者对公信力的评分显著高于中度使用者和高度使用者;同时,视频网站及视频App的低度使用者对公信力“影响力维度”的评分也显著高于中度使用者和高度使用者。在此前的公信力专项研究中,视频网站及视频App很少被单列出来做影响因素研究。但是在中国,视频网站具有独特的商业与文艺糅合气质,政府参与与公众参与相融合的特质,是容纳各类亚文化群体的重要聚合平台,具有微观社交网络群的观察价值。在本研究中,视频网站也和微博、微信一样,呈现出低度使用者表达高公信力评价的特征。
表5-4 视频网站及视频App使用时长与公信力的方差分析
续表
(二)网络活动参与数量对公信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见表5-5),网络活动参与数量会显著地影响受访者对社交媒体的公信力评分。具体而言(见附录5,表附5-6),参与网络活动的数量越多对公信力的评分越低。随着参与网络活动数量的增加,人们的网络素养也会增加。人们在网络上的经历越多,对于如何在网络中进行判断就会变得更有策略[4],这类网络经验会让人们更加敏锐,逐渐获得媒体自我效能(medium self-efficacy)[5]。当然也有学者在先前的研究中认为这类网络经验不能预测网络公信力。[6]
表5-5 网络活动参与数量与公信力的方差分析
(三)网络兴趣倾向对公信力的影响
从表5-6可以看出,网络兴趣倾向会显著地影响受访者对社交媒体公信力的评分:越关注时事政治的受访者对公信力的评分越低。但其他的兴趣倾向,如是否关注娱乐八卦、是否关注体育报道等都不影响受访者对公信力的评分。对时事政治越关注,本身的政治素养就会越高,对时政新闻的需求比普通人更大。但是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晚,当前的网络空间还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之中。部分社交媒体单纯追求商业利益,以点击率为王,容易造成网络信息的真假难辨。高政治素养的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找到想要的、真实的信息,因此容易对社交媒体公信力产生怀疑。在既有的公信力专项研究中,已经有外国学者提出政治知识和政治倾向会影响人们对社交媒体公信力的判断。[7]
表5-6 不同网络兴趣倾向的社交媒体公信力评分的T检验结果
有关社交媒体公信力的文章
在风险社会的概念维度下,社会责任是一种“前瞻性责任”,侧重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估,并且能够对症下药避免风险或减轻风险所带来的实体化破坏。作为意见流通的传播渠道,媒介是重要的社会责任主体之一。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尽责对象则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除去强制性的法律责任以外还应大力倡导、树立并履行其道德责任。......
2023-11-21
对构成信息公信力最终量表的8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后,我们发现:高可信度的社交媒体信息更值得信任。根据ELM模型,信息接收者对核心路径或外围路径的选择取决于个体对于信息处理过程的精细化程度,这主要受到动机和能力两方面的调节作用。而依据ELM模型的规则,“当信息接收者处理信息可信度的知识水平较高时,偏向于选择核心路径;反之,会偏向于选择外围路径”,说明当前网络用户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2023-11-21
因此任何网络评估教育都必须符合用户的期望,因为有动机用户才愿意评估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因此研究用户对社交网站上政治信息的可信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者调查了分别来自社交网站、带有政治导向的网站、候选人网站、政治博客、候选人博客、YouTube、在线广播电视新闻、在线有线新闻和在线报纸这9个渠道的信息后,发现SNS上的信息可信度最低。......
2023-11-21
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与突发性事件方面,社交媒体需要肩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社交媒介的覆盖率达到一定范围、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不知不觉就担当起“推销者”的角色,其中所展现的“非现实”生活则通过拟态环境的制造构建了与现实生活相对应行为的意义模式。......
2023-11-21
涉及媒体公信力的研究,目前我国学界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媒体公信力测评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是侧重于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蓝燕玲指出对信源公信力、渠道公信力和信息公信力等要素进行界定是很有必要的,明确公信力的具体内涵是进行媒体公信力实证研究的前提。虚假新闻、低俗新闻、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是危害媒体公信力的“四大公害”,是损害媒体公信力的根源。......
2023-11-21
总体上看,即是中间年龄段的群体对公信力的评价低于两头年龄段的群体。表5-24学历与公信力的方差分析(三)家庭月收入对公信力评分的影响从表5-25可见,受访者的家庭月收入显著地影响了受访者对社交媒体公信力的评分。先前有关月收入与公信力之间关系的结论也与本研究结论契合。......
2023-11-21
整体来看,我国媒体公信力的研究历程并不复杂。笔者将按照时序发展和研究进展情况,对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媒体公信力测评量表研究有较为清晰的呈现。第二项是巢乃鹏在2012年,以接近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比例的调查样本,在南京市进行的网络媒体公信力测评指标研究,分别从网络媒体传播者、新闻报道、传播渠道三个维度,对网络媒体公信力测评指标进行了分析与建构。......
2023-11-21
在测评网络媒体与社交媒体可信度时,需要将主要的考量维度拆解为更加具体的题项,通过测量各个题项的等级程度来评价整体的可信度水平。在1959年,由Roper组织进行的一项关于美国公众对各种大众媒体可信度的评估调查中,首次引入了相对测量量表。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典型社交媒体的可信度评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