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险社会的概念维度下,社会责任是一种“前瞻性责任”,侧重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估,并且能够对症下药避免风险或减轻风险所带来的实体化破坏。作为意见流通的传播渠道,媒介是重要的社会责任主体之一。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尽责对象则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除去强制性的法律责任以外还应大力倡导、树立并履行其道德责任。......
2023-11-21
对构成信息公信力最终量表的8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后,我们发现:高可信度的社交媒体信息更值得信任。而通过对构成题项的进一步解读,我们发现用户对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高低的判断,部分取决于用户的自我效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首先,量表中有4个题项明确与用户的自我效能相关,即“该信息的发布平台是我喜欢的平台”“该信息是我喜欢的作者发布的”“该信息转发自我信赖的人”“仅凭自己的直觉来判断”。这些题项直接考察用户的主观感知和选择偏好,而用户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性的认知和偏好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可以说,用户的选择偏好和直觉判断直接影响其对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判断。结合数据分析结果看,用户更信赖从自己喜欢的平台或作者处获得的信息,而经由自己直觉判断认为可信或者是转发自信赖的人的信息,用户也会赋予更高的可信度评价。由此,新闻用户的社交媒体自我效能对网络信息可信度评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其次,从用户的信息处理方式方面进行考察,借助2017年金永生等人引入媒体公信力研究领域的ELM模型(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来看,有两种路径能影响到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态度:核心路径和外围路径。根据ELM模型,信息接收者对核心路径或外围路径的选择取决于个体对于信息处理过程的精细化程度,这主要受到动机和能力两方面的调节作用。[6]对照量表中余下的4个题项:“自己的好朋友对该信息持正面评价”“该信息的评论数量多”“该信息的转发量或阅读量高”“该信息的负面评价少”,这些都是典型的外围路径,由此说明,在本次研究中,外界环境对信息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用户对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评价态度。(www.chuimin.cn)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在对信息公信力原始量表进行共同度与因子负荷值检验时,“该信息的内容客观、准确”这一题项被删除了,而这一题项是唯一一个对社交媒体信息本身的信息质量进行考察的题项。再结合整个信息公信力测评量表来看,有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忽视:量表中考察用户自我效能的题项,更多反映的是用户对信息的主观感知和感情偏好,而几乎没有涉及用户对信息本身的理性思考;量表中考察用户信息处理方式的题项,反映出用户更依靠外围路径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而依据ELM模型的规则,“当信息接收者处理信息可信度的知识水平较高时,偏向于选择核心路径;反之,会偏向于选择外围路径”,说明当前网络用户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高。概言之,由此次研究可知,高可信度的社交媒体信息更值得信任,但用户对于信息可信度高低的鉴别,更多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且常常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如何增强用户对信息本身的理性思考,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有关社交媒体公信力的文章
在风险社会的概念维度下,社会责任是一种“前瞻性责任”,侧重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估,并且能够对症下药避免风险或减轻风险所带来的实体化破坏。作为意见流通的传播渠道,媒介是重要的社会责任主体之一。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尽责对象则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除去强制性的法律责任以外还应大力倡导、树立并履行其道德责任。......
2023-11-21
涉及媒体公信力的研究,目前我国学界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媒体公信力测评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是侧重于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蓝燕玲指出对信源公信力、渠道公信力和信息公信力等要素进行界定是很有必要的,明确公信力的具体内涵是进行媒体公信力实证研究的前提。虚假新闻、低俗新闻、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是危害媒体公信力的“四大公害”,是损害媒体公信力的根源。......
2023-11-21
在测评网络媒体与社交媒体可信度时,需要将主要的考量维度拆解为更加具体的题项,通过测量各个题项的等级程度来评价整体的可信度水平。在1959年,由Roper组织进行的一项关于美国公众对各种大众媒体可信度的评估调查中,首次引入了相对测量量表。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典型社交媒体的可信度评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2023-11-21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公共传播媒介,它应在维持自身的发展的同时履行更加广泛的社会责任。同时,如何确立中国社交媒体的主体性也是重要的研究前提。社交媒体首先应为用户提供体验良好的产品,以建立起自身的公信力。社交媒体应当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提供专业内容,以树立自身品牌及公信力。......
2023-11-21
可信度的既有研究常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来进行重要概念的界定和测评框架的修正。Iris Rittenhofer通过对1995年到2010年期间国际同行评议的管理和商业期刊发表的文章进行概念审查来研究信任和可信度的使用以及它们与有机食品领域的关系。两项研究来自德国,两项来自韩国,其余11项来自美国。Gillian Moran & Laurent Muzellec在研究电子口碑可信度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查阅的文献包括在顶级期刊中被多次引用的有关口碑可信度的文章。......
2023-11-21
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与突发性事件方面,社交媒体需要肩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社交媒介的覆盖率达到一定范围、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不知不觉就担当起“推销者”的角色,其中所展现的“非现实”生活则通过拟态环境的制造构建了与现实生活相对应行为的意义模式。......
2023-11-21
整体来看,我国媒体公信力的研究历程并不复杂。笔者将按照时序发展和研究进展情况,对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媒体公信力测评量表研究有较为清晰的呈现。第二项是巢乃鹏在2012年,以接近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比例的调查样本,在南京市进行的网络媒体公信力测评指标研究,分别从网络媒体传播者、新闻报道、传播渠道三个维度,对网络媒体公信力测评指标进行了分析与建构。......
2023-11-21
故而,抛开过度使用微信的群体而言[1],较少的使用时长能够带来更高的公信力评价。同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微信的低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对公信力的两个维度的评分都显著高于高度使用者。尽管微博的低度使用者远多于微信,但二者都是我国目前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它们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媒介使用时长与公信力评价关系。可以看出,视频网站及视频App的使用时长会显著地影响受访者对社交媒体的公信力及影响力维度的评分。......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