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些信息体裁相互交织的现象,可以帮助公众调查关于新闻文本可信度评价的问题。[14]西方学者还针对特定的新闻媒体类型进行研究,考察其可信度。在一项对芬兰记者的社交媒体新闻可信度评估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芬兰的专业记者对专业网络新闻和社交媒体新闻的可信度存在分歧。[16]Jae Kook Lee研究了有线新闻的可信度,他通过分析CNN和FOX的可信度,发现政治知识和政治倾向有助于解释人们对有线新闻可信度的印象。......
2023-11-21
随着可信度研究的深入,采用比较视角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学者从国家层面进行了比较。
Tao Liu和Benjamin J.Bates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公众对各自国家新闻媒体的信任,通过对比人们对美国媒体和中国媒体的态度,发现中国的媒体可信度比美国高得多[43]。也有学者针对单一国家的不同媒体形态进行了细化比较研究。早期研究报告中,报纸和电视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新闻来源。[44][45]自21世纪以来,这种看法发生了变化。例如,博客兴起之后,Johnson和Kaye(2004)发现相比传统媒体,用户认为博客的可信度更高,同时他们将传统消息来源评价为适度可信。[46]2009年,他们发现博客的可信度最高,其次是问题导向的网站(issue-oriented sites)。技术发展使得公民新闻活动兴起,有关公民新闻可信度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47]Miller和Kurpius发现,电视观众认为公民新闻来源和官方来源都是可信的,虽然比较起来官方来源的可信度要更高一些。[48]Mike Schmierbach和Anne Oeldorf-Hirsch发现相比报纸、网站或博客而言,Twitter被认为更不可信。[49]Hongzhang Zhang等人评估了中国的六种媒体类型,他们发现中国人普遍认为电视更可信,其次是报纸、网站、广播、杂志和移动设备[50]。
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革,激发了用户生成内容(UGC)和专业生成内容(PGC)之间的比较研究,也使得网络媒体的可信度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51][52]。不少研究比较了线上网络新闻与线下传统新闻的可信度,发现信任线下新闻的总体水平高于信任网络新闻[53],传统新闻媒体对信任关系的影响大于网络新闻[54]。(www.chuimin.cn)
也有研究者从人出发,比较了不同类型的人对媒体可信度的差异化评价。人们的党派和政治素养会影响人们评价不同媒体可信度[55][56],不同用户的媒体使用的偏好也会影响到其可信度判断,例如对媒体的依赖程度、是否使用非媒体信息等。[57]不少学者聚焦于“信任”,比较了不同因素对信任带来的影响。有学者研究了媒体使用对重要与次要政治机构的信任的影响,发现媒介接触增加了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政治机构的信任,但会降低对不太重要的政治机构的信任,也会减少对政治等级制度的信任。[58]还有学者探讨了媒体信任与新闻关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媒体信任与不同的新闻关注方式有关。[59]
有关社交媒体公信力的文章
像这些信息体裁相互交织的现象,可以帮助公众调查关于新闻文本可信度评价的问题。[14]西方学者还针对特定的新闻媒体类型进行研究,考察其可信度。在一项对芬兰记者的社交媒体新闻可信度评估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芬兰的专业记者对专业网络新闻和社交媒体新闻的可信度存在分歧。[16]Jae Kook Lee研究了有线新闻的可信度,他通过分析CNN和FOX的可信度,发现政治知识和政治倾向有助于解释人们对有线新闻可信度的印象。......
2023-11-21
在风险社会的概念维度下,社会责任是一种“前瞻性责任”,侧重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估,并且能够对症下药避免风险或减轻风险所带来的实体化破坏。作为意见流通的传播渠道,媒介是重要的社会责任主体之一。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尽责对象则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除去强制性的法律责任以外还应大力倡导、树立并履行其道德责任。......
2023-11-21
对构成信息公信力最终量表的8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后,我们发现:高可信度的社交媒体信息更值得信任。根据ELM模型,信息接收者对核心路径或外围路径的选择取决于个体对于信息处理过程的精细化程度,这主要受到动机和能力两方面的调节作用。而依据ELM模型的规则,“当信息接收者处理信息可信度的知识水平较高时,偏向于选择核心路径;反之,会偏向于选择外围路径”,说明当前网络用户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2023-11-21
渠道可信度可理解为受众对某种传播媒介整体的可信程度的评估,因此有时也被称为“媒介可信度”。关于渠道可信度的研究大多是将电视、广播、网站、博客等不同的渠道的可信度进行比较,也有的研究只关注某一特定的渠道。人们普遍认为,对一种媒介的依赖与对其可信度的看法是正相关的。同时接收多种媒介传递的内容,能使受众对媒介可信度评价更高,这就叫作媒介间的协同效应。......
2023-11-21
可信度的既有研究常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来进行重要概念的界定和测评框架的修正。Iris Rittenhofer通过对1995年到2010年期间国际同行评议的管理和商业期刊发表的文章进行概念审查来研究信任和可信度的使用以及它们与有机食品领域的关系。两项研究来自德国,两项来自韩国,其余11项来自美国。Gillian Moran & Laurent Muzellec在研究电子口碑可信度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查阅的文献包括在顶级期刊中被多次引用的有关口碑可信度的文章。......
2023-11-21
这一点,也可以从张洪忠的两次传媒公信力调查中得到数据方面的佐证。张洪忠认为,媒体公信力下降并非洪水猛兽。最近两年,更是以社交媒体为中心进行公信力调查。从报告的内容分析来看,社交媒体的公信力之所以会落后于主流媒体,一大根源就是谣言的产生。......
2023-11-21
网络媒体可信度还受到媒介使用目的的影响。Carmen Stavrositu和S.Shyam Sundar认为,互联网的使用主要是出于信息寻求和娱乐的目的,经研究,他们发现预测网络可信度最好的方式是用户的信息寻求目的。[144]媒介使用目的与满足感密切相关,满足程度积极正向地影响了可信度的评估。......
2023-11-21
涉及媒体公信力的研究,目前我国学界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媒体公信力测评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是侧重于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蓝燕玲指出对信源公信力、渠道公信力和信息公信力等要素进行界定是很有必要的,明确公信力的具体内涵是进行媒体公信力实证研究的前提。虚假新闻、低俗新闻、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是危害媒体公信力的“四大公害”,是损害媒体公信力的根源。......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