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台公信力方面对社交媒体进行考察时,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维度,其中之一:管理良好的社交媒体平台更值得信任。在这种场域中,拥有良好的社交规范,就更有助于人们在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观点的高效沟通。由此,管理良好的社交媒体平台更容易被用户信赖,而管理维度上的社交规范特征,正是社交媒体平台区别于其他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独特之处。......
2023-11-21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使人们可以在网上交流并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社交媒体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参与人数众多,其二是用户积极地的进行信息沟通。社交媒体的产生依赖于web2.0网页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赋予网民主动权,在技术支持和群众基础共同作用下,才使得社交媒体蓬勃发展起来。
社交媒体的传播模式使得用户在许多情况下从未知的来源获取信息,同时,由于把关的放松,社交媒体上没有系统和组织的过程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但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社交媒体可能比传统媒体更值得信任。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采集者通常从二级或三级来源获取信息,政治和行政压力有时还迫使传统媒体无法披露某些特定主题的事实。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通常是由目击者发布的不被扭曲的第一手信息。因此社交媒体在新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信息。虽然从可信度的角度来看,它可能存在争议,但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对传统新闻媒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一项对芬兰专业记者进行的访谈调查中,研究者采访了12名分别来自4家报纸的专业记者有关网络社交媒体的新闻可信度的问题,其中9人认为社交媒体的信息可信。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是新闻媒体的一部分,虽然不算是成熟的新闻媒体,但它们在引入合适的编辑机制以后,未来将成为成熟可靠的新闻媒体。[30](www.chuimin.cn)
作为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之一,博客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美国独立博客网站占据博客市场的主流,政治博客也是美国博客市场区别于中国新媒体市场的一大特色。[31]国外研究者对博客的研究不在少数,然而大多数博客可信度的研究忽略了博客的类型与可信度的关系。实际上,不同人对不同类型的博客可信度看法各异,这由用户的人口和政治特征,以及他们对博客的不同期望所决定。在一项调查不同类型博客可信度的研究中,研究者将受访者分成四组,调查他们对7种类型的博客(一般信息、媒体/新闻、战争、军事、政治、企业和个人博客)可信度的看法。研究发现每个类型受访者的人口和政治特征不同,受访者对不同博客类型的可信度的评估也不同。[32]有学者将博客、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络来源的可信度进行了比较,博客用户虽然认为传统媒体的信息是可信的,但是他们认为博客的可信度比传统媒体信息可信度高得多[33],因为比起传统媒体在信息上的面面俱到,博客有着更强的信息深度拓展能力,能提供更好的深度阅读服务。在后来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对博客可信度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研究发现以博客文章为代表的用户原创内容可能会比主流新闻产生更强的相对敌对媒体效应[34],使得话题在网络上造成意见两极分化,妨碍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有不同立场的党派受众之间的相互理解或交流。
2006年Twitter诞生,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自由舆论场,也成为各大媒体首发新闻的重要阵地。在Twitter上,发送者可以以140字的形式,无限量地推送信息。莱文森曾指出,Twitter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的即时性。[35]其自由的更新频率引来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有学者通过模拟Twitter页面来研究Tiwtter上信息的更新如何影响人们对来源可信度的看法,研究结果发现新近更新的信息将会对其可信度产生积极的影响[36],也就是更快地更新将会增加它的来源可信度。也有学者研究发现,Twitter更新速度与推特来源可信度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可以通过认知精化(cognitive elaboration)来调解[37]。例如某一组织Twitter页面更新速度越快,组织的信誉就会越强,该组织可以利用这点发布其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从而改变利益相关者在读者心中的印象。研究还发现频繁的信息更新可能会在读者的头脑中产生一种紧迫感,从而推动更高层次的信息寻找,更新不及时或延迟都可能会促使人们寻求更多的信息。
有关社交媒体公信力的文章
从平台公信力方面对社交媒体进行考察时,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维度,其中之一:管理良好的社交媒体平台更值得信任。在这种场域中,拥有良好的社交规范,就更有助于人们在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观点的高效沟通。由此,管理良好的社交媒体平台更容易被用户信赖,而管理维度上的社交规范特征,正是社交媒体平台区别于其他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独特之处。......
2023-11-21
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媒体对社会信任、政治信任的作用更为复杂。学者们认为社交媒体的工具性使用对人们的社会信任有积极的影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保持对社会信息感知、进行社会监测的重要渠道。(二)社交媒体信任增强用户社会资本上述阐述中更多的将用户视为信息的接受者,但在社交媒体,用户不只是接受者,更是内容的生产者。[68]相比于其他网络行为,社交媒体在促进资本形成尤其是建立连结社会资本方面,更有优势。......
2023-11-21
像这些信息体裁相互交织的现象,可以帮助公众调查关于新闻文本可信度评价的问题。[14]西方学者还针对特定的新闻媒体类型进行研究,考察其可信度。在一项对芬兰记者的社交媒体新闻可信度评估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芬兰的专业记者对专业网络新闻和社交媒体新闻的可信度存在分歧。[16]Jae Kook Lee研究了有线新闻的可信度,他通过分析CNN和FOX的可信度,发现政治知识和政治倾向有助于解释人们对有线新闻可信度的印象。......
2023-11-21
用户的媒介使用与网络媒体可信度有一定的关联。一般来说,媒介使用程度和互动程度能积极正向地影响使用者对媒介可信度的评估。这表明那些更积极地参与新闻互动的用户,认为博客更可信。大部分用户习惯于传统媒体,互联网通常被当作一种传统媒体的补充品而非替代品,因此对印刷媒介和电视之类的传统媒体的依赖和使用,能够正向预测他们对互联网可信度的评价。......
2023-11-21
在媒介依赖理论的框架内,这个定义可以被认为是相对狭窄的,接近于依赖关系中的强关系概念。后来,媒介依赖被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定义为“达成目的的资源独占性”。Georg Edmund Jackob的研究发现,岁数较年长的受访者更有可能依赖媒体,年轻的受访者对媒体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之前的研究少有涉及媒体依赖与信任之间的关系,Georg Edmund Jackob提出对媒体的信任是媒体依赖感的来源。......
2023-11-21
随着可信度研究的深入,采用比较视角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也有学者针对单一国家的不同媒体形态进行了细化比较研究。技术发展使得公民新闻活动兴起,有关公民新闻可信度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不少研究比较了线上网络新闻与线下传统新闻的可信度,发现信任线下新闻的总体水平高于信任网络新闻[53],传统新闻媒体对信任关系的影响大于网络新闻[54]。......
2023-11-21
人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到其对媒体的信任程度。[167]有学者关注了Twitter对政客的可信度和态度的影响。Sungwook Hwang的研究发现,韩国的政治家使用Twitter有利于塑造其积极形象,同时也能正向地影响人们对政治家的可信度判断。[168]Kineta Hung等认为政客们应该尽可能积极地使用Twitter,利用Tiwtter发布文章、进行信息反馈,以确保年轻选民的积极参与。[169]Yuan Yang发现人们的媒体使用减少了人们对公务员和警察等在政治体系中地位较低的人的信任。......
2023-11-21
基于属性的媒体信任建构,本质上来源于特征的信任,这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地域惯例、社会契约和义务规范培基础之上的。公众倾向于将中央级媒体作为一个整体机构来评价,而对于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人们会主观强化其意见平台的相对中立属性,对于其媒体公信力的判断会集中在信息内容的本身。......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