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些信息体裁相互交织的现象,可以帮助公众调查关于新闻文本可信度评价的问题。[14]西方学者还针对特定的新闻媒体类型进行研究,考察其可信度。在一项对芬兰记者的社交媒体新闻可信度评估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芬兰的专业记者对专业网络新闻和社交媒体新闻的可信度存在分歧。[16]Jae Kook Lee研究了有线新闻的可信度,他通过分析CNN和FOX的可信度,发现政治知识和政治倾向有助于解释人们对有线新闻可信度的印象。......
2023-11-21
渠道可信度(channel credibility)和来源可信度在西方学者研究中经常被混为一谈,这里单独分出的渠道可信度是指不同媒体类型的可信度,即信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的物质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可信度。渠道可信度可理解为受众对某种传播媒介整体的可信程度的评估,因此有时也被称为“媒介可信度”。关于渠道可信度的研究大多是将电视、广播、网站、博客等不同的渠道的可信度进行比较,也有的研究只关注某一特定的渠道。
人们普遍认为,对一种媒介的依赖与对其可信度的看法是正相关的。但是研究表明,由于互联网内容缺乏把关,迫使大量互联网用户不断地进行各层面的可信性验证,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更习惯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模式。互联网早期通常是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而非传统媒体的替代品,因此用户倾向于认为他们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和依赖,能够积极地预测他们对互联网的可信度。用户是否能最终达成信息获取的目标是他们是否信任网络媒体的有效预测指标。[22]
在对不同渠道可信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有研究者发现,一些在线新闻来源比它们的离线新闻来源更可信。Kiousis发现,报纸比网络新闻可信,而网络新闻又比电视更可信,因此,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渠道似乎是可信的。[23]博客有着与主流报道相近的可信度,特别的是,有政治兴趣的互联网用户认为博客是适度可信的,因为用户将博客视为传统型的、合作控制的媒体。博客可信度评估受到政治参与的影响,但与政治态度关系较弱。[24]相比博客和报纸而言,推特(Twitter)被认为更不可信,因为推特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原始的来源,因此影响用户对来源可信度的判断,从而对推特整体可信度产生影响。[25]有学者着眼中国的六种媒体类型: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站和移动设备,对中国媒体公信力的进行了调查。中国人普遍认为电视更可信,其次是报纸、网站、广播、杂志和移动设备,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被高度信任。[26]研究结果挑战了西方学者对媒体可信度的传统看法,这种几乎一致性的对特定媒体的依赖,在分散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西方国家是不容易实现的。(www.chuimin.cn)
在研究过程中有学者还发现了传播媒介间的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协同效应原是一个营销学术语,指的是同时销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兼容产品所带来的利益。研究发现,相比只接收一种渠道的信息,如果能同时接收广播新闻和网络新闻,受众对信息传播渠道的总体信任度更高。同时接收多种媒介传递的内容,能使受众对媒介可信度评价更高,这就叫作媒介间的协同效应。[27]与之类似,传播模式(communication modality)也会影响信息可信度,用户认为,利用多媒体元素传递的信息会比单一媒体传播的信息有更可靠的信息来源。当参与者使用多种媒体形态获得内容时,对感知源的信任度就会更高。[28]
有关社交媒体公信力的文章
像这些信息体裁相互交织的现象,可以帮助公众调查关于新闻文本可信度评价的问题。[14]西方学者还针对特定的新闻媒体类型进行研究,考察其可信度。在一项对芬兰记者的社交媒体新闻可信度评估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芬兰的专业记者对专业网络新闻和社交媒体新闻的可信度存在分歧。[16]Jae Kook Lee研究了有线新闻的可信度,他通过分析CNN和FOX的可信度,发现政治知识和政治倾向有助于解释人们对有线新闻可信度的印象。......
2023-11-21
在风险社会的概念维度下,社会责任是一种“前瞻性责任”,侧重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估,并且能够对症下药避免风险或减轻风险所带来的实体化破坏。作为意见流通的传播渠道,媒介是重要的社会责任主体之一。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尽责对象则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除去强制性的法律责任以外还应大力倡导、树立并履行其道德责任。......
2023-11-21
对构成信息公信力最终量表的8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后,我们发现:高可信度的社交媒体信息更值得信任。根据ELM模型,信息接收者对核心路径或外围路径的选择取决于个体对于信息处理过程的精细化程度,这主要受到动机和能力两方面的调节作用。而依据ELM模型的规则,“当信息接收者处理信息可信度的知识水平较高时,偏向于选择核心路径;反之,会偏向于选择外围路径”,说明当前网络用户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2023-11-21
随着可信度研究的深入,采用比较视角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也有学者针对单一国家的不同媒体形态进行了细化比较研究。技术发展使得公民新闻活动兴起,有关公民新闻可信度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不少研究比较了线上网络新闻与线下传统新闻的可信度,发现信任线下新闻的总体水平高于信任网络新闻[53],传统新闻媒体对信任关系的影响大于网络新闻[54]。......
2023-11-21
在媒介依赖理论的框架内,这个定义可以被认为是相对狭窄的,接近于依赖关系中的强关系概念。后来,媒介依赖被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定义为“达成目的的资源独占性”。Georg Edmund Jackob的研究发现,岁数较年长的受访者更有可能依赖媒体,年轻的受访者对媒体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之前的研究少有涉及媒体依赖与信任之间的关系,Georg Edmund Jackob提出对媒体的信任是媒体依赖感的来源。......
2023-11-21
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与突发性事件方面,社交媒体需要肩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社交媒介的覆盖率达到一定范围、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不知不觉就担当起“推销者”的角色,其中所展现的“非现实”生活则通过拟态环境的制造构建了与现实生活相对应行为的意义模式。......
2023-11-21
网络媒体可信度还受到媒介使用目的的影响。Carmen Stavrositu和S.Shyam Sundar认为,互联网的使用主要是出于信息寻求和娱乐的目的,经研究,他们发现预测网络可信度最好的方式是用户的信息寻求目的。[144]媒介使用目的与满足感密切相关,满足程度积极正向地影响了可信度的评估。......
2023-11-21
涉及媒体公信力的研究,目前我国学界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媒体公信力测评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是侧重于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蓝燕玲指出对信源公信力、渠道公信力和信息公信力等要素进行界定是很有必要的,明确公信力的具体内涵是进行媒体公信力实证研究的前提。虚假新闻、低俗新闻、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是危害媒体公信力的“四大公害”,是损害媒体公信力的根源。......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