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渠道可信度与社交媒体公信力的关系

渠道可信度与社交媒体公信力的关系

【摘要】:渠道可信度可理解为受众对某种传播媒介整体的可信程度的评估,因此有时也被称为“媒介可信度”。关于渠道可信度的研究大多是将电视、广播、网站、博客等不同的渠道的可信度进行比较,也有的研究只关注某一特定的渠道。人们普遍认为,对一种媒介的依赖与对其可信度的看法是正相关的。同时接收多种媒介传递的内容,能使受众对媒介可信度评价更高,这就叫作媒介间的协同效应。

渠道可信度(channel credibility)和来源可信度在西方学者研究中经常被混为一谈,这里单独分出的渠道可信度是指不同媒体类型的可信度,即信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的物质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可信度。渠道可信度可理解为受众对某种传播媒介整体的可信程度的评估,因此有时也被称为“媒介可信度”。关于渠道可信度的研究大多是将电视、广播、网站、博客等不同的渠道的可信度进行比较,也有的研究只关注某一特定的渠道。

人们普遍认为,对一种媒介的依赖与对其可信度的看法是正相关的。但是研究表明,由于互联网内容缺乏把关,迫使大量互联网用户不断地进行各层面的可信性验证,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更习惯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模式。互联网早期通常是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而非传统媒体的替代品,因此用户倾向于认为他们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和依赖,能够积极地预测他们对互联网的可信度。用户是否能最终达成信息获取的目标是他们是否信任网络媒体的有效预测指标。[22]

在对不同渠道可信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有研究者发现,一些在线新闻来源比它们的离线新闻来源更可信。Kiousis发现,报纸比网络新闻可信,而网络新闻又比电视更可信,因此,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渠道似乎是可信的。[23]博客有着与主流报道相近的可信度,特别的是,有政治兴趣的互联网用户认为博客是适度可信的,因为用户将博客视为传统型的、合作控制的媒体。博客可信度评估受到政治参与的影响,但与政治态度关系较弱。[24]相比博客和报纸而言,推特(Twitter)被认为更不可信,因为推特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原始的来源,因此影响用户对来源可信度的判断,从而对推特整体可信度产生影响。[25]有学者着眼中国的六种媒体类型: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站和移动设备,对中国媒体公信力的进行了调查。中国人普遍认为电视更可信,其次是报纸、网站、广播、杂志和移动设备,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被高度信任。[26]研究结果挑战了西方学者对媒体可信度的传统看法,这种几乎一致性的对特定媒体的依赖,在分散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西方国家是不容易实现的。(www.chuimin.cn)

在研究过程中有学者还发现了传播媒介间的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协同效应原是一个营销学术语,指的是同时销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兼容产品所带来的利益。研究发现,相比只接收一种渠道的信息,如果能同时接收广播新闻和网络新闻,受众对信息传播渠道的总体信任度更高。同时接收多种媒介传递的内容,能使受众对媒介可信度评价更高,这就叫作媒介间的协同效应。[27]与之类似,传播模式(communication modality)也会影响信息可信度,用户认为,利用多媒体元素传递的信息会比单一媒体传播的信息有更可靠的信息来源。当参与者使用多种媒体形态获得内容时,对感知源的信任度就会更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