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抛开过度使用微信的群体而言[1],较少的使用时长能够带来更高的公信力评价。同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微信的低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对公信力的两个维度的评分都显著高于高度使用者。尽管微博的低度使用者远多于微信,但二者都是我国目前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它们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媒介使用时长与公信力评价关系。可以看出,视频网站及视频App的使用时长会显著地影响受访者对社交媒体的公信力及影响力维度的评分。......
2023-11-21
信息可信度(information credibility/message credibility)是指人们对传播的具体信息的可相信程度的认识。研究网络媒体可信度,对网络信息进行详细分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信息不等同于新闻,新闻信息只是庞杂网络信息中的一部分。一些西方学者在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上进行了研究。例如Michael等人研究了透明度如何影响读者对信息,尤其是新闻内容可信度的看法。透明度指媒体公开和阐明新闻的产生过程,如新闻选择的解释,修正发表的错误和披露记者的偏好,让观众能够看到和评估影响新闻制作的因素。该实验结果表明透明度对信息可信度几乎没有影响。[10]专业的网站设计也会正向影响信息可信度的评估。因此任何网络评估教育都必须符合用户的期望,因为有动机用户才愿意评估网络信息的可信度。[11]
21世纪以来社交网站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的网络信息都来自社交网站,尤其是政治信息。社交网站已成为政治信息的重要来源。政治候选人越来越多地利用社交网站说服选民给他们投票。因此研究用户对社交网站(SNS)上政治信息的可信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者调查了分别来自社交网站、带有政治导向的网站、候选人网站、政治博客、候选人博客、YouTube、在线广播电视新闻、在线有线新闻(online cable news)和在线报纸这9个渠道的信息后,发现SNS上的信息可信度最低。[12](www.chuimin.cn)
信息可信度研究有时还集中在对特定信息的研究上,如电子口碑的可信度。随着电子营销的日益普及,社交网站(SNS)积极地传播电子口碑(electronic Word of Mouth,eWOM),以获得新客户。然而,市场营销者为了盈利目的越来越多地在社交网站上操纵口碑,使电子口碑的可信度受到了威胁。为了更好地研究电子口碑可信度,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可信度评估框架。电子口碑的可信度可以通过来源和内容来评估:来源可信度是由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群体关联(community),以及他们各自的经验水平(competence)决定的;而内容可信度则通过通信内容(content)和它与受众产生的共鸣(consensus)来决定。这样就提出了评估电子口碑可信度的4C框架,即群体关联(community)、能力(competence)、内容(content)和共识(consensus)。Gillian Moran & Laurent Muzellec认为可通过这四个方面来评估电子口碑整体的可信度。[13]
有关社交媒体公信力的文章
故而,抛开过度使用微信的群体而言[1],较少的使用时长能够带来更高的公信力评价。同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微信的低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对公信力的两个维度的评分都显著高于高度使用者。尽管微博的低度使用者远多于微信,但二者都是我国目前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它们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媒介使用时长与公信力评价关系。可以看出,视频网站及视频App的使用时长会显著地影响受访者对社交媒体的公信力及影响力维度的评分。......
2023-11-21
在风险社会的概念维度下,社会责任是一种“前瞻性责任”,侧重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估,并且能够对症下药避免风险或减轻风险所带来的实体化破坏。作为意见流通的传播渠道,媒介是重要的社会责任主体之一。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尽责对象则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除去强制性的法律责任以外还应大力倡导、树立并履行其道德责任。......
2023-11-21
对构成信息公信力最终量表的8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后,我们发现:高可信度的社交媒体信息更值得信任。根据ELM模型,信息接收者对核心路径或外围路径的选择取决于个体对于信息处理过程的精细化程度,这主要受到动机和能力两方面的调节作用。而依据ELM模型的规则,“当信息接收者处理信息可信度的知识水平较高时,偏向于选择核心路径;反之,会偏向于选择外围路径”,说明当前网络用户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2023-11-21
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与突发性事件方面,社交媒体需要肩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社交媒介的覆盖率达到一定范围、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不知不觉就担当起“推销者”的角色,其中所展现的“非现实”生活则通过拟态环境的制造构建了与现实生活相对应行为的意义模式。......
2023-11-21
作为一种现代文化现象,“后真相”借互联网技术的助力颇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次调查中亦发现,社交媒体平台公信力量表和信息公信力量表中“信息内容客观、准确”这一条项的共同度数值与因子负荷较低,说明信息内容的客观准确并不在受众的首选期待中。......
2023-11-21
涉及媒体公信力的研究,目前我国学界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媒体公信力测评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是侧重于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蓝燕玲指出对信源公信力、渠道公信力和信息公信力等要素进行界定是很有必要的,明确公信力的具体内涵是进行媒体公信力实证研究的前提。虚假新闻、低俗新闻、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是危害媒体公信力的“四大公害”,是损害媒体公信力的根源。......
2023-11-21
整体来看,我国媒体公信力的研究历程并不复杂。笔者将按照时序发展和研究进展情况,对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媒体公信力测评量表研究有较为清晰的呈现。第二项是巢乃鹏在2012年,以接近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比例的调查样本,在南京市进行的网络媒体公信力测评指标研究,分别从网络媒体传播者、新闻报道、传播渠道三个维度,对网络媒体公信力测评指标进行了分析与建构。......
2023-11-21
在测评网络媒体与社交媒体可信度时,需要将主要的考量维度拆解为更加具体的题项,通过测量各个题项的等级程度来评价整体的可信度水平。在1959年,由Roper组织进行的一项关于美国公众对各种大众媒体可信度的评估调查中,首次引入了相对测量量表。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典型社交媒体的可信度评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2023-11-21
相关推荐